一条消息让我震惊,一位母亲让自己十二岁的女儿一拳打在脸上,鼻青脸肿,向她的闺蜜哭诉:“从小她要什么给什么,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到头来我却挨了一巴掌”。
原来,这个女孩一岁后,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把她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 直到6岁该上学了,才被父母接到城里生活。为了弥补这些年对孩子的亏欠,加上这时事业有成,家里不差钱,夫妻俩无论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吃穿用度自不用说,尤其在孩子教育上,各种补习班上最贵的,从不吝惜钱。
但是,这一切却越来越让孩子反感,孩子一直自由散漫,为此老师经常找家长。这不,今天老师又刚刚找了家长,说孩子作业糊弄,要求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先检查一遍。当妈的让孩子拿出作业,发现孩子糊弄得太厉害,气得一把撕了,扇了女儿一巴掌,要求重写,没想到孩子却反手还了回来。
评论区里一边倒,都说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对,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应急躁。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难,事到临头,没有哪一个家长还能做到心平气和。
最近几天,读了慕容素衣的《当时明月在》,林徽因的成长故事给我很大启迪。
作为一个出身于高级官僚家庭、诗书礼仪之家的娇贵小姐,林徽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优雅从容,一生坚守初心,执着于在当时还不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建筑事业,最终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这一切离不开林家从小的富养。
林家的富养,不仅仅是物质,更注重的是精神。
物质的富养决定一时,精神的富养决定一生。
1、封建大家庭中尊重、平等、开明的家风
林徽因的祖父是光绪十五年的进士,在杭州做官,家境优裕,家风开明。林家的儿女,不论男女,自小不仅学习四书五经,还学习日文、英文等外文。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家中长子,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一身正气,一心为国。在司法总长位上因拒绝受贿十万两白银被罢官,轰动当时政坛。他热衷于结交社会名流,家中往来无白丁,这些无疑对女儿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林徽因幼时并不在父亲身边,像现在很多孩子一样,属于“留守儿童”,在杭州和祖父一起生活。但是,在外工作的父亲对女儿却一直非常关心,从六岁开始,就像个老朋友一样频频和她通信。在给女儿的信中,称赞之词常常溢于言表:“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中国传统的封建大家庭,父亲通常都是权威的象征,可敬而不可亲。林长民却如此开明,总是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女儿,这样的家长,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厄勒克特拉情结",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指女童大多产生于对父亲的一种欣赏敬佩或者依靠的感情。
林家这种开明的家风,以及林长民和女儿之间的这种尊重平等的新型父女关系,使得小小的林徽因虽然“留守老家”,却懂事自信,父女之间融洽亲和,毫无 “代沟”。
二、携女旅欧,开阔眼界,选定人生目标
1920年,林长民去欧洲远游,当时旅欧的人一般都会携眷出游,林长民两房妻子谁都不带,而是携女林徽因出游。
他携女出游的原因,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得非常明白: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得扩大眼光,将来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父母的认知决定女儿的眼界,林长民对女儿的富养,注重的是眼界和格局,并上升到了对社会的责任。
父女旅居欧洲一年多,林徽因见识了异国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结交了各界名流。受女房东的影响,将自己的事业方向定为建筑,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为此倾注了一生心血。
一个十六岁女孩的视野,远远超过了同时代许多优秀男子,更不用说是普通女孩了。
十六七的林徽因能够理智拒绝比自己大八岁的徐志摩,认为徐志摩只是自己文艺路上的领路人,自己只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这份冷静理智是任何一个这样年龄的女孩子难以做到的。
所以阅历使人独立理性。
现在很多在校上学的女孩子早恋,为此耽误学习,老师父母心中万分焦急,千方百计阻拦。
其实最好的办法不是强行阻止,而是引导孩子增长阅历,理性对待。
我教过的俩学生在高中谈了三年恋爱,却并没有耽误学习,反而在学习上相互鼓励帮助,最后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
不同的阅历,对待同一件事情,结果会迥然相异。
羡慕林徽因有才华,有主见,林家从小对女儿眼界和格局的富养,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三、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最好的富养结果
林家的富养一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富养,远远超过了当时培养名媛淑女的范畴,是冲着学者或者艺术家去的。
林徽因在后来的古建筑研究中,事必躬亲,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1932到1937年5年间,林徽因夫妇和队员们走过137个县市,考察古建筑1823座,其中详细测绘的建筑就有206组。
林徽因是考察队员中唯一的女性,她爬上爬下,飞檐走壁,甚至是怀孕时也没有停下。
他的同事莫宗江说:“林先生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能上的去。”
敬业,是精神富养的最好表现,林徽因的敬业,让人认识了一个不畏困难,献身学术研究的崇高典范。
1934年,赴蓟县考察独乐寺,条件异常艰苦简陋,她后来在信里写到:
”每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总是在早八晚六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热得吃不下饭,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诗书之家的娇小姐,被跳蚤咬得浑身是包,富养的最好结果,是为了事业练就了一颗坚韧的心。
在五台山的考察更令人毛骨悚然:“阁楼里住着上万只蝙蝠,在脊檩周围,像是涂了一层鱼子酱”,所站的天花板上面,一层厚厚的泥土,到处散布着蝙蝠的尸体。在黑暗和恶臭中,她和队员连续测量,绘图和拍照数小时,出来时,发现背包里有数百只臭虫。”
华特贝基霍说:“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她们更加坚强”。
这话用在林徽因身上最合适,对事业的热爱让她无所畏惧,对科学的追求让她认真执着。
这都是精神富养的力量,不只眼前,更放眼于国家和社会。这种富养,让外表优雅的娇小姐,骨子里坚韧硬朗。
四、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的日子展现凛凛风骨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徽因在给八岁女儿的信中表明了态度:“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有决心才是。”
卡赞扎基说,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单凭一个强壮的躯体。
林徽因的勇敢不是说给女儿听的,而是紧紧依附在她的灵魂中。
北平陷落后,日本人有意拉拢梁思成,他不想做汉奸,决定逃离北平,太太是可以留下来的,但是林徽因不顾病弱的身体,带上了一家老小跟随丈夫一起离开,从此告别了舒适安逸的生活,颠沛流离了八年。
战火中,他们和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时时面临着贫困。从没有吃过苦头的林徽因,却比任何人都能吃苦,她挽起袖子亲自买菜,洗衣做饭,收拾和洗漱。
公主命的她,艰难时刻,却没有一丝公主病。
在李庄,战争形势一度很恶劣,儿子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和我爸怎么办?”林徽因沉吟片刻郑重回答:“中国读书人总有一条后路,我们家后面不是扬子江吗?”
读书人的凛凛正气,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在战火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坚持工作,在四面透风的房子里,点着一盏菜籽油灯,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时林徽因的身体严重受损,但是只要稍微能够起得了身,就躺到床上查阅史籍,为书稿做各种补充润色。
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疾病和艰难的生活都阻挡不住工作的热情,自己永远是生活的主角。
出身于封建时代进士之家的林徽因称得上是金枝玉叶,然而在她身上,金枝玉叶体现的不是她的身份,而是品质:像金子一样坚韧,像玉石一样温润。
什么是富养,优裕时优雅,苦难时从容,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敢于面对就是最好的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