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才是一个人成事最重要的能力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10-31 20:08:54

文 / 子玉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一种是遇事就是各种慌乱行为的组合拳,前一种人可为上将军,后一种是生活中的你我。不过,成为职场上的上将军属于概率事件,但我们完全可以刻意修炼自己举重若轻的能力做生活中的“上将军”,从容地应对生活。因为,只要你慌了,动作就会变形,决策也会失误。

383年七月,前秦皇帝苻坚正式下诏南征,对于拿下江东的东晋政权,苻坚是志在必得,在诏书中苻坚扬言:“朕将登会稽,复禹绩,伐国存君,义同三王。”

当时,苻坚已经在长安为东晋君臣准备了宅第,并且给他们留了相应的职位:以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

从实力层面来看,苻坚说的绝对不是大话,因为,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前秦已经统一了北方,拿下了蜀地和凉代,四海之地,十得其八,而东晋则仅仅只有淮河长江以南的方寸之地。

而且,北方具备对南方的经济和人口优势,且秦军属于百战之师。东晋呢,从偏安江南开始就是各种内耗:世族围绕权力在庙堂上展开政治战;地方藩镇屡屡冲击朝廷中枢。

东晋从开创之始就是一派凋敝之象,根本不能和前秦的强盛、繁荣相比。

就人员素质来说,门阀将在北方的清谈、奢侈作风也带到了江南,在江南稳定之后,世族又是接着奏乐接着舞,从来没有停止退化。而前秦却是满地都是精英,上有皇帝苻坚,下有姚苌、苻融、慕容垂等精英。

从实力层面来比较,东晋根本就没有胜算。

八月二日,秦军正式从长安出发,征南大将军苻融率领二十五万兵马作为前锋先行,初八日,苻坚又亲自率领戎卒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为后续。当然,这个数据有些夸张,这里不过多分析。

当时秦军的行军场景是:旗鼓相当,前后千里。

大概就是如此场景 图源/剧照

苻坚投鞭断流的豪迈之语足以让东晋君臣陷入恐慌。因为,东晋手里是真的没有多少牌:江淮方面,以宰相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谢安以水陆军八万镇守国都建康;荆州方面,车骑将军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的桓冲共有水陆军十万。

和苻坚的百万大军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人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必然会被恐慌的情绪所左右,东晋君臣也不例外,但如果让这种情绪任意发酵、蔓延,东晋将不战而败,所以,要想稳住军心,作为执政的谢安就必须拿出上将军的素质,从容地进行指挥。

面对举国而来的秦军,国都建康震恐,徐兖二州刺史谢玄前来咨询谢安,但谢安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已别有旨。”然后就是沉默。

如果将你代入谢玄的角色,在看到谢安如此状态之后,你的恐慌情绪也会瞬间被大大稀释。

不过,谢玄还是心里没底,于是又派张玄去请示,谢安呢,直接安排出游,召集了一帮亲朋与谢玄下棋。平常,谢安的棋技是不如谢玄的,但由于当日谢玄心里有事,所以败于谢安,谢安一直玩到晚上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当时,荆州刺史桓冲由于担心京师建康的安危,于是就派了三千精兵去守卫京师,谢安直接拒绝:“朝廷处分已定,不缺兵,还是调给荆州用吧。”

而现实情况又是,建康肯定缺兵呀,只是在谢安的认知中,三千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还不如拒绝以增强众人的信心。

桓冲面对谢安的淡定是长叹一声:“谢安果然有庙堂之量呀,我是不行。”

只能说,谢安已经尽了人力的极限,接下来就是一切听从天命,既然人力已尽,那还不如放松精神稳定人心,保证晋朝廷整体系统的稳定。这是谢安当时所唯一能做的事情。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一句电视台词:“你记住,不管出了什么样的事,要先学会坐下,要成大事,首先就得沉得住气,尽管你没有什么办法,也要装作成竹在胸的样子才行。”

此时的谢安算是完美地践行了这句话。有时候,领头羊的镇静就相当于百万雄兵。

结果是,东晋在生存压力的倒逼下打赢了淝水之战,解决了生存危机。战后,趁着前秦内乱还在中原一阵疯狂略地,将胜利之局最大程度进行变现。

本质来说,淝水之战的胜利是东晋荆州和扬州势力团结合作一致对外的结果,更是谢安淡定姿态的效果显现。东晋能够解决生存危机,和谢安这位统帅的素质密切相关。

人越是在危难时刻就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因为,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只有人安静了,才能稳住军心,才能调动所有的能量进行高质量的决策。

所谓定能生静,静能生慧,说得就是如此。

想想,如果当时谢安都慌了,那么这种情绪肯定会迅速传染至晋军集体,而且,东晋从上到下所有人员的动作都会变形,只会不战而败。

谢安举重若轻的素质是东晋赢得淝水之战胜利的关键。就像荆轲一样,他虽然剑术不行,但他的心理素质却绝对可以碾压所有人。

能掩盖自己的恐慌情绪也是本事 图源/剧照

同时,谢安的行为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尽人事,听天命。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至于结果,那是老天爷的事。

用佛家的解释来说就是,求不得。我们很多人总是执着于结果,却从来不在因上努力,岂不知,就算我们竭尽全力,结果有时都是不可控的,何况你不尽力呢。

其实说实话,谢安当时肯定也慌,只是作为执政的他必须得尽力表演自己的淡定,这从战后谢安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当晋军取胜之后,谢石赶紧派人向谢安汇报,当时,谢安正在和人下棋,看了谢石的书信之后表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随意地将书信放在一旁,然后继续下棋。完了客人倒是先急了,问谢安战场的情况,谢安呢,很随意地回答说:“小儿辈遂已破贼。”好像他指挥这场南北大战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轻松。

呵呵,当时的谢安内心肯定已经是惊涛拍岸,相当激动,但作为执政的他还是要装出大将风度,否则之前他的淡定就无法解释。

什么是高手,高手就是不管收到坏的信息还是好的信息其情绪都是极度稳定的。我们都认为,不能过度悲观,其实人也不能太高兴,因为,物极必反。

最终,谢安还是在回家的时候暴露了自己,在进门的时候木屐的屐齿都被碰坏了他却还全然不知。其兴奋之情由此可见。

或许,你会觉得谢安太装,但他首先是个政治人物,他的一切情绪都要为政治服务,必须学会表演。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定力,定力就是平常心,就是无论遇到何种事情时的淡然。要想具备这种平常心,不仅要对结果毫不关心,更要有看透本质的能力。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看似很复杂,但其实所有复杂现象的背后都只不过是一个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而这个单纯事实,就是我们的心:人的心量不同、格局不同、眼界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定力不足本质上还是智慧不足,看不透事物的本质。

要想看透本质就必须升维自己的智慧,爱因斯坦说:“我们绝对不可能在产生问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要想看清本质进而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认知,升维智慧,只有智慧足够了,才能一眼看透本质,也才不会慌乱。

如果智慧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遇事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因为,如果你情绪不对,仅有的智慧也不可能发挥出来。

人都是敏感的,只要老板情绪不对,下属马上就会敏锐地感知,悲观的情绪迅速就会传遍公司,结果只能是不战而败。

而且,坏的情绪还非常消耗能量,能量被大量消耗之后,人就更不可能聚焦去做事情。

所以,在门阀世族集体退化的情况下,东晋能有谢安这样的精英也算是一件幸事。

反观谢安的对手苻坚,其情绪就没有那么稳定了。洛涧之战,秦军战死一万五千人,当时,坐镇寿阳城的苻坚面对初战不利和内部矛盾重重的不利局面和苻融一起登上了寿阳城头观察敌情,在看到晋军阵型严整之后,苻坚再遥望八公山时,感觉草木皆兵,直接产生了幻觉。

苻坚属于不战而败 图源/剧照

从战争一开始,苻坚就在不断创造成语,先是投鞭断流,接着又是草木皆兵,不久又上演了风声鹤唳的剧情。

苻坚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忐忑地问苻融:“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统帅心都虚了,何况手底下的将士,结果是,朱序在秦军阵后喊了一声“秦军败了”,秦军就大溃。

等于说,淝水之战,秦军实际上是不战而败,之所以如此又是因为,当时的秦军上到统帅下到普通将士,其情绪都已经被恐惧所笼罩。

本质来说,淝水之战就是谢安和苻坚的个人较量,结果是谢安胜。

所以,统帅的关键参数只有一点:情绪稳定,其精神作用比处理事情的能力更重要。

历史上的秦皇和汉高都是上将军:秦王嬴政在王翦将举国之兵都带出去灭楚的危局中硬是忍了一年;刘邦从创业之初就被动接受各种打击,直到驾崩的那一刻,他都在忍。

为什么沛县起兵众人会选刘邦为沛公,就是因为大家知道,高处不胜寒,只有刘邦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驾驭情绪。

还有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哥哥被杀了,他虽然内心是惊涛巨浪,但表面却是谈笑风生。

牛人也有害怕的时候,只是他们能表演举重若轻。

还有,举重若轻的素质绝对不是什么武林秘籍,是能刻意训练出来的,突破点就两点:

打开格局、升维智慧。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11
子玉的史无边界

子玉的史无边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