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李文学)“吃完躺下了吧?身体咋样?孩子们都好吧?”82岁的“草原额吉”都贵玛惦记着生病的扎拉嘎木吉,睡前在微信中“三连问”。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扎拉嘎木吉在都贵玛眼中还是那个“淘气又让人心疼”的孩子。
9月4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内蒙古四子王旗,走进“人民楷模”都贵玛的家中,听她缓缓讲述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曾经的岁月再次浮现,仿佛在吟唱一首悠扬的牧歌。
都贵玛在翻看孩子们的照片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时条件比较艰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因为缺乏食品,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在国家的安排下,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这些被送到草原的孩子,最小的仅8个月大,最大的也只有5岁,需要在保育院调理好身体之后才能被牧民们领养。当时只有18岁的都贵玛因为念过书、做事认真成为了一名保育员。
年轻的都贵玛和另一位助手一起照料28个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做饭、洗衣、煮牛奶、教儿歌,和孩子们一起玩、哄孩子们入睡……每天忙得四脚朝天。在旗保育院休整了4个月后,都贵玛独自一人带着这28个孩子回到脑木更苏木保育院,让孩子们慢慢适应牧区的天气、牧家的饮食。
在都贵玛10个月的精心呵护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很快适应了牧区的生活环境,真正实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
如今28个“国家的孩子”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哺育他们的土地上。他们中,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人民教师,也有人握着马鞭,成了地地道道的牧民。不论他们工作再忙、住得再远,他们都会不时到都贵玛额吉家坐坐,陪额吉喝碗热乎乎的奶茶。
“国家的孩子”孙保卫来到内蒙古时只有1岁左右,经过都贵玛照料后,一对来自河北的支边青年夫妇收养了他。“当时因为年纪太小,很多事情都没有印象。直到初中,我才得知我的第一个额吉是都贵玛额吉。”孙保卫说。
孙保卫再次见到都贵玛是2006年。“老人家远远地出来迎接我,她颤抖着拉着我的手,那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孙保卫回忆说,“到了屋里,额吉把一早就准备好的奶茶、手把肉端上来,亲手喂我,生怕我吃不上。还问我家庭和工作情况,让我一次次地泪湿眼眶。”
都贵玛跟孩子们微信联系
如今,都贵玛搬到了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生活,但她总是放心不下牧区的乡亲们,经常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就在前几天,她还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200公里外的牧区,“看看草原,看看草原上的牛羊,很开心”。
都贵玛还紧跟时代,用手机上网“冲浪”,跟孩子们微信联系,嘱咐他们好好工作,成为下一代人的榜样。“看到他们工作取得了成绩,有了第三代、第四代孩子,我就很高兴。”
正如惦念生病的扎拉嘎木吉那样,虽然这些“国家的孩子”都已有儿孙,但依然是都贵玛额吉的“心头肉”。
来源:央视网
编 辑:阿拉腾土拉古日
审 核:张文燕
供稿邮箱:xmtgj123@163.com
声明:转载内容请标注来源 活力四子王旗(hlsz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