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据各国官方数据,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2%,泰国人口的40%(含华裔混血后代),新加坡人口的75%。
缅甸是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官方划分的民族多达138个,但缅甸从未对境内的华人进行过人口统计,根据数据预测,华人占缅甸比约8%,规模约400到500万。
▲缅甸行政区划
但缅甸长时间不把华人看作一个独立民族,缅甸将居住在缅北果敢地区的云南汉人后裔称为果敢族,而散居在缅甸中南部的闽粤汉人,缅甸也不承认他们的华人族群地位,将其列入缅族。
缅甸为什么不承认华人的民族地位,而且单独把果敢的汉人称呼为“果敢族”呢?
▲云南会馆
一、华人时代东南亚的华人的祖籍地是中国的东南沿海,他们经由海路抵达。
从宋朝开始,就有闽粤等省的华人移民到农业经济发达的缅甸南部(下缅甸)。
但缅甸除了海路而来的华人(下文称“闽粤汉人”),还包括从云南陆路迁徙而来汉人,云南汉人聚居在少数民族众多的缅甸北部(上缅甸)。
▲缅甸地形图
17世纪中叶,中国明清更替,明朝宗室朱由榔(永历帝)在西南地区建立政权。大批汉人愿接受满清的统治,他们追随永历帝一路逃入云南并最终进入缅甸。此时缅甸对缅北的控制力较弱,汉人移民在缅北山区定居下来。
▲南明政权
18世纪初,缅北存在大量高度自治的土司政权,缅甸不断向缅北扩张,与清朝产生激烈的地缘竞争。由此引发的清缅战争,使得大量华人流入缅甸(俘虏、商人、边民等),汉族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果敢的发展。
18世纪,云南汉人聚居的果敢地区归中国云南管理。果敢在保持中国属性的同时,也向邻近的缅甸纳贡,毕竟清朝虽强却远在天边,缅甸剽悍就近在眼前。这种政策也为果敢带来了长时间的和平,成为其发展的保障。
▲明清时期果敢归云南管辖
进入19世纪,远东地区愈发频繁的遭到欧洲列强的入侵。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入侵的浪潮也冲破了中国古老的大门,掀开了到东南亚讨生活的下南洋移民大潮。
▲英国率先占领下缅甸
英国鼓励印度人和中国人移民到英属缅甸,大批闽越等省的华人经海路来到下缅甸,他们很快在高利润的大米和宝石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897年,英国以清政府割让部分云南领土领土给法国为由,逼迫清政府修约将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自此脱离了中国管控,当地汉人自此变成了缅甸华人的一部分。
▲英属缅甸
到20世纪初,下缅甸的闽粤汉人与缅甸女人结婚生子是缅甸非常常见的婚姻形式,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和佛教文化,也有利于华人融入下缅甸的缅族社会。
华人在缅甸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拉拢华人,从1935年起,英国允许殖民政府立法机构——众议院中还有华人议员代表,缅甸华人的族群利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缅族,主要聚居在中部
二战爆发后,日军入侵并占领了缅甸全境,一些缅甸独立运动人士开始与日本合作。
缅甸华人由于在经济上与英国殖民者合作,一些激进的缅甸人将华人看作英国殖民者的帮凶,日本占领缅甸后,华人遭到日军和缅族民族主义者的排斥迫害,这为日后缅甸华人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二、苦难之始1948年,缅甸从英国获得独立。缅甸全国各族代表在彬龙镇召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彬龙会议。缅族作为主体民族承认少数民族的地位和权利,少数民族则同意和缅族组建成新的缅甸联邦。
缅族聚居区被划分为7个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被划设为7个邦,包括果敢在内的原有少数民族土司被保留下来,土司们保有自主权。
▲缅甸行政区划
缅甸独立之初,中国的国共内战尚未结束,一批国民党残军逃入缅北,给缅甸的政治稳定带来巨大影响。
缅甸政府对缅北的控制力较弱,加之国民党残军的扰动,缅甸深感作为小国无力应对大国局势动荡造成的外溢影响。
▲国民党的泰北孤军
加之缅甸华人同东南亚其他各国华人一样,对所在国的经济有一定的垄断能力,相较于缅甸其他少数民族,华人的母国中国在国家综合实力上远强于缅甸,文化积淀也高于缅甸,这让缅甸政府感到忌惮。
为分化华人力量,缅甸将上缅甸的云南汉人后裔(主要聚居在果敢)称为“果敢族”(果敢族占缅甸华人人口的20%),缅甸国会中专为果敢族设置了一个席位,生活在下缅甸的闽粤汉人则不被承认。
随着冷战降临,东南亚各国也在美苏阵营中开始选边站队,当地华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如印尼就掀起了排华浪潮,诋毁华人为间谍、外来人。
▲印尼排华浪潮
缅甸是东南亚较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但除了早先承认的果敢族,缅甸境内的其他华人族群都未能获得缅甸国籍,缅甸政府采用分级公民制度,只颁发给华人侨民证。
缅族占缅甸人口六成以上,随着政权稳固,缅族开始推行大缅族主义,试图让缅族垄断国家资源,打压和同化少数民族。
▲缅甸主要少数民族
除了公民身份,缅甸政府还在就业、商业规章和许可证的批准、贷款延期和汇款许可等方面对华人实行歧视性政策。
在大缅族主义政策影响下,包括华人在内的缅甸全部少数民族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为对抗大缅族主义,缅甸各主要少数民族都建立了民族武装(民地武),他们从缅甸政府军发不断发生交火。
▲缅北的民地武(图片@1002)
缅甸军方认为文官政府过于柔弱,1962年,缅甸军方领袖奈温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包括果敢华人土司在内的少数民族领袖遭到打压,缅甸军政府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愈发激化。
缅甸军政府认为,华人从内心上并不认可缅甸,而是心向母国,华人因此会变成一只并不稳定的力量。
1963年,缅甸军政府强制废除果敢土司制度,试图对汉人聚居的果敢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此时,缅甸军政府最大的敌人——缅甸共产党武装与缅北各支民地武合作,在政府控制力较弱的缅北扩张势力。
▲缅甸军政府领导人奈温也是华裔后代
1968年,彭家声带领缅共武装占领了果敢,建立独立的地方政府,果敢开启全面自治时代。
相较于果敢的云南汉人后裔,下缅甸的闽粤汉人移民散居在缅族社会中,他们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民族武装,远比果敢华人更好对付,缅甸决心同化这批华人。
▲缅北华人从云南迁徙而来
缅甸军政府将所有华文学校收归国有,除了个别私立学校仍在开展华文教学,华文教育在缅甸几乎绝迹,由此切断了缅甸华人与母国的文化联系,为缅甸华人融入缅族社会创造了条件。
政治上,通过通婚与文化同化,缅甸华人身上的民族标签已然淡化。1974年,缅甸颁布新宪法,名义上维持各民族间的平等地位,但华人却并不在其中。
同时期,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也遭受了同程度的不公正待遇,但当地华人坚持抗争,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华人保留了华文教育,所在国也承认他们独立的民族身份。
▲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
1989年,冷战进入尾声,统治果敢的彭家声宣布脱离缅共并与缅甸军政府停火。实际上果敢仍维持着独立地位,当地作为金三角的一部分,每年产出大量毒品,彭家声借此供养部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彭家声
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随着意识形态领域对抗弱化,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华人的政治地位逐步恢复。
军政府统治下的缅甸则像是一个国际社会的弃儿,外部遭到西方世界的制裁,内部战乱频仍,在封闭且高压同化的环境下,大部分闽粤汉人被迫融入缅族社会,只有果敢汉人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民族身份。
缅甸矛盾重重的内部环境、停滞的经济发展,让果敢在发展上十分依赖中国,电力、通讯等服务均由中国提供,电话使用中国云南临沧的区号0883。人民币是本地区的流通货币,电视节目、新闻报刊均采用中文,甚至连学校使用的教材都与云南的学校完全一致。
▲闽粤华人缅甸化
三、难续新篇进入21世纪,在军政府高压统治,外部封锁制裁的情况下,缅甸已逐步沦为东南亚最落后的国家。
经过长时间的军政府统治,下缅甸的闽粤汉人经过多代繁衍,大部分已同化入缅族。
闽粤汉人很多选择与缅族通婚,生存发展的需要促使他们使用缅甸语,华文学校的消失也让闽粤华人后裔几乎不会使用中文了。
▲缅甸仰光
闽粤华人后裔选择皈依小乘佛教,改用缅甸名字,并最终以缅族人的新身份彻底融入缅甸社会。
下缅甸作为缅甸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如今在仰光等较大的城市中,都能够看到华南风格的华人庙堂、会馆。但这些只是闽粤汉人留存在缅甸的一些文化碎片,只能作为华人曾在此生生不息的无声证据。
▲仰光的庆福宫
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尊重华人地位、承认华文教育不同,闽粤华人在得不到缅甸军政府承认、华文教育被连根拔起的情况下,只能被动的慢慢消融在缅族社会中。
与闽粤汉人的结局不同,进入21世纪,缅北的果敢族却有了新的发展。缅甸作为中国重要的陆上邻国,中缅贸易一直是缅甸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陆路贸易是中缅贸易的主体。
▲果敢
数以十万计的华人(以商人、投资者为主)从云南进入缅甸,定居在曼德勒、东芝等上缅甸城镇,形成缅甸华人的新血液,当然这些移民更应该被称为华侨,因为他们保留了中国国籍而非加入缅甸国籍。
果敢地区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独立地位,由于同缅甸军政府关系恶劣,加之在文化上更认同中国,
▲果敢族武装
因为需要供养军队对抗缅甸军政府,果敢长期通过种植罂粟、毒品贸易获得资金收入,这让果敢很难展开同中国云南的正常贸易,无异于饮鸩止渴。
2003年,随着果敢地区禁止罂粟种植,计划发展的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未见成效,赌博、电信诈骗等新兴灰色产业又成为果敢经济的支柱。
▲果敢的赌场
2009年,缅甸军政府扶持亲缅的果敢汉人势力夺取果敢控制权,缅甸试图推动果敢“缅甸化”,如要求当地学校教授缅甸语等。
多方识理盘结交织之下,果敢的局势更为混乱,一些从事电信诈骗的中国人进入果敢等地,当地灰色产业野蛮生长。
▲中缅警方打击电诈
2024年,彭家声之子彭德仁再度夺回果敢的控制权,大批电诈分子被移交中国警方,缅北电诈发展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如今,缅甸华人的两大主体——闽粤汉人、云南汉人已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闽粤汉人基本已同化入缅族,而拥有独立聚居区的云南汉人自然保持了华人的身份认同,其生活的果敢地区在经济文化上也与中国云南保持着密切联系,在缅北的土地上继续为缅甸华人书写着族群历史。
▲缅甸华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