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紫砂行业的生命力

紫砂中华 2020-07-08 21:14:39

创新精神

图文 | 网络

整编 | 紫砂中华

紫砂壶是在人们生活需求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茶饮雅器,也是造物思想与精神追求的生活雅玩。在明清乃至当今制壶史中,诞生了一批难得的精品,这些精品包含了制壶人的生活智慧与创新精神,而这创新精神又给作品带来了生命力。

一代代的制壶艺人,将其对物质、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有的意识、文化的素养、精神的信仰,给壶注入了生命活力,也造就了制壶史上独特的文化特质。文人壶的诞生又给制壶注入一定的人文活力。

然而这样的作品为数有多少?与文人壶的结合,壶的文化气质有多少?在制壶人的眼中,泥与土,人与物,心与精神的理想化的造物思想,是否达到了完美统一?历代以来,壶型改变又有多少?这些均值得我们反思。

手工制壶

时大彬 如意纹盖三足圆壶

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

腹径10.7厘米

时大彬对紫砂壶艺最大的贡献是,重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技法。

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时大彬又弃用木模成型,全靠手工拍打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艺与技术,大彬的这一创举是紫砂壶成型工艺中的最大变革。

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也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调砂法

时大彬制 圈钮壶

在泥料的选择上,大彬将制瓷工艺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制作中,首创调砂法。

在泥料中加入粗砂,一方面改变泥坯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的物理性质,使之不易破裂;另一方面,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这把圈钮壶泥质细润,黄色砂点隐现,成为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被鉴藏家赞誉“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大壶变小壶

时大彬款 梅花壶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紫砂壶器型从大到小的变化,对于紫砂壶历史来说也是一次重要变革。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记时大彬“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时大彬处于紫砂工艺从简到精,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启后时期,他前期做大壶,在娄东与陈继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改制小壶。

紫砂壶刻款

明代通用楷书款,大彬壶的刻款,早年多先书后刻,后可直接以刀代笔,刚劲有力。所书内容有人名款、人名加纪年款等。到了清代,名家制壶又有了钤印款。

陈鸣远 桃杯

由于制壶工艺的特殊性,传承,是一代代壶艺得以流传的主要方式,也是历代制壶艺人生活与精神的生存形式,该形式成就了很多大师,然这一情况亦引起了壶艺界部分人士的反思:为保证传统制壶技艺得以传承,新一代的艺人们恪守老一辈艺人的诸多做法,他们为了传承,为了生活,创新的能力往往显得不足,甚至未萌芽已被扼杀。

制壶人往往注重工艺,不仅表现在对传统壶型形式的引用、提炼,还表现在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传承。艺术素养和精神信仰是否统一,这正是造物思想与生活品质、精神追求的统一,没有这些统一,怎会有好作品问世?

裴石民配制托盘

圣思桃杯

在当今物欲横行的社会,是选择创新,还是延袭古人之作,这是摆在很多制壶艺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创新,对制壶人而言,意味着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意味着对社会形态与生活的一种提炼。

壶艺设计仅是重于形还是需要不断提升内在精神。可惜当今制壶氛围中,具有这方面追求的壶艺师稀少之稀少。我也看到壶艺人自己很想寻设计与创作这条路走,可是他们对设计创作的心还稚嫩,走得很没有力量,一些壶艺人于是放弃了设计创作的思想。实际上,国内的壶艺设计创作氛围还真的很需要这样具有承上启下责任感的继承者和探索者。

在壶艺设计创作中我们应赋予紫砂更多生活气息和艺术生命力:

通过借鉴古人造物思想,在造型的提炼上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作品时代鲜明的艺术神韵;在作品的创新上要有自己个性,和这个时代结合;让艺术接近生活,让壶艺在当今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参考古人诗画的的意美思想,结合壶艺的创新。

以形写意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及器物造型中,表现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通过对事物的认识以形传“神”的表达形式。追求创作美的理想境界。壶艺创作,以“形”写意的创作方法,会给制壶更多的发挥空间,开发他们想象力。

清 陈鸣远 南瓜壶

罗桂祥博士藏

以“形”写意是对生命形态的捕捉,可以抛却一切功利之心,以自性精神达到极度自由的创作境界。创造壶与紫砂文化艺术语言和文化语言,给紫砂文化带来一片广阔发展空间。

以韵传神

生命的释怀、精神的自由,得以在制壶人的每一道工序中得到体现。造型中熔铸制壶人对生活参悟,以至在壶艺创作中,形成独特审美意象,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以“韵”传神。

在创作的艺术语言中,充溢着理性光辉的感性形象,也塑造了制壶人面对生活内在意味。

清道光 吉安制 瞿子冶铭 石瓢壶

最后,希望我们的紫砂精神,能在造型的创新中得到完美呈现,在这个时代,达到与生活的艺术共荣,使其散发出内在精神的文化特质。

0 阅读: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