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主题游,三日纪实,宜兴紫砂博物馆,古窑复烧创作现场
一直听说宜兴是个很有韵味的地方,以陶瓷闻名遐迩,尤其是那闻名世界的紫砂壶。终于,我趁着假期,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陶艺主题游。
第一天,我抵达了宜兴,这座位于江南的小城,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空气里都透着股温润的气息。初来乍到,便直奔宜兴紫砂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可是国内首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大型专题性陶瓷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各种紫砂器物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这里陈列着从宋代到现代的紫砂佳作,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匠人的心血。看着那些精美的紫砂壶,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造型奇特,我不禁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肃然起敬。其中有一个明代时大彬的提梁壶,壶身线条流畅,壶盖圆润,壶嘴线条优美,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许多游客并不是单纯地欣赏,他们有的拿着笔记本记录,有的对着展品仔细拍照,还有的在相互交流。原来,宜兴紫砂文化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对紫砂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
第一天结束后,我来到了一家紫砂工作室。在工作室里,我看到一对夫妻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紫砂壶。丈夫负责打泥片,妻子则精心地雕琢壶身。我好奇地与他们攀谈起来,得知他们已经制作紫砂壶很多年了。丈夫说:“做紫砂壶需要耐心和专注,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不然做出来的壶就缺少了灵魂。”他告诉我,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与当地独特的陶土资源分不开,再配上工匠们的精湛手艺,才创造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第二天,我再次来到紫砂博物馆。这次我重点关注了博物馆举办的一些互动活动。有一个紫砂制作体验区,很吸引人。我看到不少大学生在体验区学着制作紫砂小物件。有一个男生,一开始对泥巴都无从下手,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地学会了揉泥、拉坯。尽管他做出的东西很粗糙,但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他说自己很喜欢陶艺这种艺术形式,能在博物馆里亲自动手体验,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
还有一次,网友分享过在某个冷门的陶瓷博物馆的旅行经历,说那里虽然游客不多,但是有很多独特的陶瓷展品。这让我想起宜兴紫砂博物馆与它的不同。宜兴紫砂博物馆侧重于紫砂文化的全貌呈现,从历史到现代,从工艺到文化内涵,而那个冷门陶瓷博物馆或许在某些特定品类的陶瓷上有更深入的挖掘。相比之下,各自都有独特的魅力。
下午,我前往了一个偏远小村庄,那里有一些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小作坊。与传统大工作室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氛围更加宁静质朴。我看到一位老者正在制作传统风格的紫砂壶,他的手法娴熟,每一个动作都充满韵律。老者说,自己做的壶不是为了大量售卖,只是希望能把传统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他的观点让我想到另一个冷门的陶瓷产地,那里只专注于制作一种特定类型的陶瓷,虽然产量低,但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上做得非常纯粹。这和宜兴既有规模生产又有传统工艺坚守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第三天,我来到了古窑复烧创作现场。现场热闹非凡,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准备复烧古窑。古窑是宜兴陶瓷文化的重要遗产,这些古窑历经岁月,见证了宜兴陶瓷发展的历程。看着那些巨大的窑炉,我感觉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烈火熊熊燃烧,一窑窑精美的陶瓷从这里诞生的场景。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专门来考察的博主。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内的陶艺产地,像江西景德镇,那里以瓷器闻名,白瓷精美绝伦,在制瓷规模和瓷器传播影响力上是非常突出的;福建德化,白瓷观音像栩栩如生,其雕刻工艺细腻入微。但宜兴紫砂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像其他陶瓷那样白净精致,而是带着一种质朴和厚重,紫砂壶的实用性也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古窑复烧现场的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在检查窑炉的封口,有的在往窑里装窑货。一位老师傅对我说:“古窑复烧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确把控。从燃料的选择到窑温的控制,都关系到窑货的最终质量。”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北方干冷的地区制作陶瓷的传统,在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下,制陶的周期似乎也会受到影响,而且保存陶坯也更需要特别注意湿度的问题,与宜兴湿热的气候下的制陶方式有着很大的南北差异。
一天的参观结束后,我的这次陶艺主题游也即将结束。在这三天里,我深入了解了宜兴紫砂博物馆、古窑复烧创作现场还有周边的众多相关事物。在宜兴,无论是古老的紫砂博物馆,还是充满活力的创作现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游客,大家都被紫砂文化的魅力所吸引。
可是,在我离开之后,我也不禁思考一个问题。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宜兴的紫砂文化在传承和创新方面会不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呢?毕竟现在有很多便宜的替代品出现在市场上,而且年轻人面临的诱惑也更多。那么,未来的宜兴紫砂文化会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我想这是每一个热爱宜兴紫砂文化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