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大半生涯,归来仍是少年。
这句话非常适合苏轼。
少年时凭着一身才气名满京城,暮年则凭着豁达超脱名满天下。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地方:黄州。
有人说,苏轼点亮了黯淡的黄州;也有说,是黄州成就了伟大的苏东坡。
没有黄州,便没有苏东坡。
在黄州,苏轼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词作,这些著作使得他名耀古今,芳华万世。
在黄州,他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激励着后世千百年。
本文要分享的,是苏轼去往黄州途中所写的两首梅花诗。
在苏轼的一生中,1079年的冬天应该是最冷的一个冬天了。
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汴京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烟花灿烂,准备着迎接新年。
可在阴暗的大牢中被关了几个月的苏轼却感受不到喜庆的氛围。
这天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他没有权利签署公文,也不准擅离该地区,相当于一个政治犯。
这样的结果,让想要致苏轼于死地的李定、舒亶、王珪等人大失所望,可对于在牢笼中受尽折磨的苏轼而言,已经是万幸了。
这还要得益于多方人士对苏轼的爱戴,以及他们不遗余力的营救。
风烛残年的宰相吴充为苏轼直言进谏:“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意思是奸雄曹操都能容忍恃才傲物的祢衡,效法尧舜的陛下为何容不下一个文人苏轼呢?
已经罢相退居金陵养老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与苏轼本是政敌,可他也也千里迢迢传信维苏轼求情,说:圣上三思,哪里有太平盛世杀文人的道理?
此时已经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她想起了二十年前神宗皇帝见到苏轼文章时的夸赞,苏轼是宰相之才,怎能因为几篇诗赋就杀了呢?
多方的反对,使得举棋不定的神宗最终决定释放苏轼,并将他贬到了黄州,挂一个团练副使的虚职,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副部长。
公元1080年正月初二,“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京都的文武百官还在沉浸在拜年礼尚往来中,苏轼和长子苏迈已然带着简单的行囊,落寞的离开了繁华的京都,启程前往谪居之地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寒风凛冽,一路风餐露宿,行至麻城境内的春风岭时,苏轼看见松竹林中,一座寺庙出现在眼前。沿着迂回的小径向前,古老的寺庙内,簇簇白梅傲寒绽放,格外的醒目。
回首这一路的冷清与寂静,在看见白梅怒放的这一刻,前尘往事霎时涌上心头,百感交集中,苏轼写下了这两首梅花诗。
梅花二首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
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梅花不畏严寒,开在幽谷之中,写出梅花能适应环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首联描绘环境与梅花形象:“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诗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春天来到幽深的山谷,溪水潺潺流淌。而在杂草荆棘之间,梅花悄然绽放,洁白鲜亮(“的皪”形容光亮、鲜明)。这里展现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却又在其中独自开放,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
• 颔联写梅花的飘零命运:“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一夜之间,强劲的东风仿佛能吹裂石头。在这样的狂风中,梅花花瓣纷纷飘落,其中半数随着飞雪飘向远方,越过关山。这里通过对梅花遭遇狂风后的飘零景象的描写,体现出梅花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可奈何,也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漂泊和无奈。
-❀-❀-❀-
第二首诗则更多地转向诗人个人的情感抒发,谪迁之途有无尽的孤独与愁苦,但幸好有自然风物相伴,是自遣之语,亦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赏爱。
• 首联刻画梅花的情绪:“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这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梅花的情感。有谁能拿着酒来安慰处在深幽之中的梅花呢?梅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然凋零,徒增无聊之感,凋谢的时候就更加忧愁。这里梅花的“无聊”和“愁”,其实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内心情绪的投射,因为诗人当时正处于孤独寂寞的心境之中。
• 颔联体现诗人与梅花相伴的情感慰藉:“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幸好有那弯弯曲曲的清溪,愿意不辞辛劳地陪伴着梅花(也暗喻诗人自己)一直到黄州。这表现出一种在困境中寻找安慰的情感。诗人把梅花和自己的命运与这清溪联系起来,有一种相依相伴的温暖,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被贬黄州途中的孤寂和对陪伴的渴望。
这两首诗借梅花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梅花的遭遇和情绪其实是诗人在困境中的心境写照。
诗人通过对梅花所处环境、开放凋谢的状态以及情绪的描绘,展现自己在政治失意、人生坎坷中的复杂心情,包括孤独、无奈、对安慰的渴望等诸多情感。
其实自古以来,以梅自喻或喻人在诗文中很常见。
比如南北时期的陆凯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便是借梅写思念。
李商隐的梅花则要复杂一些,有忆也有恨:“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宋代的林逋被称为“梅妻鹤子”,笔下的“疏影横斜水清钱,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活了梅花的神韵。
苏轼笔下的梅花,能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在寒风中独行的赶路人,有独行的孤寂,也有春天的憧憬。
乌台诗案这场一劫数,给苏轼带来了数月的牢狱之灾,幸运的是他没有魂落京都,还能活着走出汴京城,有清溪相送,能见到洁白的梅,这便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此刻,他即悲叹这一路风尘的艰辛,又有劫后余生的小确幸,无奈而又不无希翼地敞开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迈去。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陷害苏轼的李定、舒亶不会料到,这一场劫数,竟然为中国文坛诞生一个前无古人的大文豪。接下来的苏轼,将在孤寂落寞之中奔赴人生的另一场炼狱。
在这里,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洗尽词坛的艳俗之风,又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柔情婉约,带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走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
而这两首梅花诗,则成为了这一历史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