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 年的夏季,我有幸前往西安,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大雁塔。这次旅行不仅让我领略了这座千年古塔的雄伟与庄严,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初见大雁塔:古塔的雄伟与庄严
抵达西安的第二天清晨,我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大雁塔。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的大慈恩寺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当我第一次站在大雁塔脚下,仰望着这座古老的建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大雁塔高64.5米,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塔身用砖砌成,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最初为五层砖塔,后经历多次修缮和加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七层结构。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相传出自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底层南门两边立有碑石,左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边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
二、登塔览胜: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沿着狭窄的楼梯缓缓攀登,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古塔的厚重与沧桑。塔内设有木楼梯,游客可以沿楼梯逐层攀登,欣赏到西安城的美丽景色。每攀登一层,视野便开阔一分。当我终于登上塔顶,俯瞰四周,古城西安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雄伟,城内的古建筑错落有致,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大雁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唐代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中心。玄奘法师在此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站在塔顶,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玄奘法师在此翻译佛经、传播佛法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敬意。
三、大慈恩寺:佛教文化的瑰宝
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之一。寺内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充满了佛教文化的气息。进入大慈恩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钟、鼓楼,东侧为钟楼,内悬挂有一口铁铸的“雁塔晨钟”。这口钟铸造于嘉靖十七年,钟上铸有“雁塔晨钟”四个苍劲的大字。寺院僧人们每天闻钟而起,闻鼓而眠,晨钟暮鼓成为寺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慈恩寺的中心建筑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有三身佛、菩萨和罗汉泥塑像,是礼佛诵经之所。大雄宝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钟楼中悬挂的钟,铸造于嘉靖十七年,钟上铸有“雁塔晨钟”四个苍劲的大字。这口钟自造成启用至今天,一直作为大慈恩寺行仪规范,是本寺佛教活动和众僧生活的组成部分。
四、大雁塔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大雁塔的历史渊源深厚,与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经历紧密相连。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为求取真经,孤身一人西行天竺(今印度)。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从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佛像和舍利子。为了妥善安置这些珍贵的佛教圣物,玄奘法师决定在长安修建一座佛塔,即大雁塔。
关于塔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大雁塔是玄奘法师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其原名。另一种说法则与玄奘法师西行途中的一段传奇经历有关。相传玄奘在穿越新疆沙漠时曾迷失方向,幸得一群大雁指引才得以走出困境。玄奘法师认为这是佛祖化身为雁为自己指引方向,因此将塔命名为“雁塔”。
大雁塔自建成以来,不仅成为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唐代时期,大雁塔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并留下题名碑刻。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风貌,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结语:大雁塔的永恒魅力
1990 年的大雁塔之行,让我对这座千年古塔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大雁塔以其雄伟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它不仅是一座古塔,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大雁塔的永恒魅力,不仅在于其建筑的宏伟和历史的悠久,更在于其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这次大雁塔之行,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净化了我的心灵。我相信,大雁塔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