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是旧时传统教育中,从事教育的先生手中一个常规的教学辅助工具。他在学生眼中是神圣不可冒犯的,无论怎么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敬畏它,包括孩子家长,因为从小培植起来的敬畏之心始终存在,不变初衷。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现在的老师手中已不见“戒尺”的存在。
好奇、率真与顽皮都是孩子的天性,要维护学堂秩序,让那些淘气的学生心生敬畏,从而重视学习和老师的教诲。戒尺就彰显了其存在的意义。教室里戒尺在桌上的一敲,课堂上立马会鸦雀无声,这种惊堂木的效果,其警戒作用,可能伴随孩子们的一生。当然,戒尺一般不用,如果要用的话,也是非常郑重的事情。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追忆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时,描写过老师有一把戒尺,轻易不用,但是孩子们却怕得很。圣人孔子,也曾经“以杖叩其胫”的教育过他的学生原壤。当然这个“叩”字,说明孔子即使非常生气,惩戒学生也很注意力度。
从古到今,不管是身世显赫的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如果从小接受过传统教育的话,都对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有深刻的记忆,或深厚的情感。更难忘在老师“戒尺”的鞭笞下,不断自新的进步。所以,那时的父母把自己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都会发自内心的对老师说,如果孩子调皮,您尽管打他,好好管教他,我们家长绝没有意见。现在又有多少家长能发自内心说这种话呢?
现在每家每户一个孩子,从小就“六个大人围着一人转”,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家长对孩子只有宠爱没有管教,在学校里,若是让人家孩子受了气,家长就会上门兴师问罪,你老师胆敢使用惩戒权,只能吃不了兜着走。面对学生违规违纪时,一些老师心里存有顾虑,不敢拿那烫手的“戒尺”,出现“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的局面,因为有些校方事后会通过处理教师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过去老师惩戒学生,天经地义。从全社会形成的上千年传统,如今需要入法才能实施,现在老师惩戒学生需三思后行。
那些大闹公共场合秩序,扰乱影响他人的熊孩子后面是不是都有一个同样小时候就没受到过惩戒教育的家长呢?上了大学也可以通过“闹”来修改成绩的现象,不遵守公共秩序的“逆行打人”等行为,都是其在受教育过程中惩戒环节缺失的表现。
学生有时违反规则可能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件正常的事,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小教孩子要有所敬畏,要敬畏生命,要敬畏尊长,要敬畏规则。要让秩序回归、纪律正位,通过“戒尺”,让管教有理、惩戒有度。适当的惩戒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古今中外,惩戒权历来都是教育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惩戒,严师将无从谈起,没有严师,何出高徒?
适度的惩戒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小树苗,就需要在不断的修剪过程中茁壮成长。适度的惩戒,可以让孩子接受磨练,超越自我,走向成熟。“戒尺”具有象征意义,一把“戒尺”高悬,可以让孩子心生敬畏,把规则与规矩牢记心中,让孩子辩是非、知对错、成三观。离开父母的宠溺,走出校园温室,如果还不能抵御社会的寒冷,又怎么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教育要有爱,但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没有“戒”,不能没有“尺”。
已经习惯了用嘴巴说服教育,就不要忽悠我犯错误了,那把所谓的戒尺就是打自己也不会打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