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传》开篇第一章里,除了浓墨重彩的叙述了第一个重要的典故“郑伯克段于鄢”之外,其实在开篇中,还记载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诸侯会盟。那就是,鲁隐公元年的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对于这次诸侯会盟,《左传》是这样解释的,“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那么,在春秋早期,鲁国也算得上是一个实力很强的诸侯国,而且知名度十分之高,为什么要与邾国(也就是邹国)这个小的诸侯国举行会盟呢?而且,按照《左传》的意思,好像还是鲁隐公为了讨好邾国,而在鲁国的姑蔑进行会盟呢?
这里隐藏了几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如果不去对西周和东周的历史进行探微索隐的话,可能始终不会明白孔子编辑《春秋》为什么要把“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个诸侯会盟的事情载入史册,而且还是《春秋》开篇的第一件“大事”。
一、邾国历史悠久,而且很强大
邾国历史悠久,邾国的先祖是陆终的第五个儿子晏安,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曹,是为曹安。曹安的父亲陆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而颛顼是轩辕黄帝的孙子,也就是说,邾国的形成,始于五帝末期,始附于夏,夏灭附于商,商灭附于周,不难看出,邾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到了曹安这一辈,虽然被赐姓为曹,但实际上与夏商周的王室是同宗,武王伐纣之后,把曹安的后人分封到“邾”这个城邑,于是,邾国(也就是邹国)就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之一了。
春秋时期的邾国(也就是邹国)虽然是鲁国的邻国,但是实力却十分强大,尤其是邾武公曹颜(字夷父),服从周王室的调遣,为西周王朝的安定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劳,诚如《公羊传》所说,夷父颜“尝有功于王室”。不过后来,因为周宣王干涉鲁国内政,“废长立幼”,于是邾武公曹颜协助鲁伯御发动兵变,夺取王位。后来周宣王再次干预鲁国内政,杀死鲁伯御与邾武公,但也因为这件事,让邾国和鲁国关系更为紧密。
何以见得当时的邾国很强大?因为当时邾国幅员辽阔,“北括邹县,南包滕邑,东至费峄,西有济宁鱼台东境,幅员颇广” ,俨然就是东方的大国,所以《公羊传》曾有“以邾娄本为大国”的记载。不难看出,当时的邾国,实力仅次于齐国和鲁国,在东方有着很强的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鲁隐公元年要做的第一件诸侯会盟的事情,竟然是与邾国在姑蔑举行结盟仪式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邾仪父助推齐桓公称霸
自从邾武公去世后,邾国又平淡了一段时间,直到邾仪父(也就是曹克,又称邾安公)的出现,邾仪父是邾武公的重孙,他的能力很强,尤其善于外交,先后与鲁国、齐国、郑国等强国结盟,远交近攻,发展经济,在鲁隐公元年与鲁国会盟于姑蔑,后来又于鲁庄公元年,与齐国、宋国、陈国、蔡国等会盟于北杏,史称“北杏会盟”。
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中一个很大的推手和中枢就是邾仪父,他积极支持齐桓公推行的“尊王攘夷”,于是四处奔走,联络各国,曾经夜宿滕国和薛国,可谓是不遗余力。而且,当时的邾国,不仅实力雄厚,而且经济强大,最主要的是邾仪父这个人不仅外交手段十分了得,军事才能也堪称天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的助推下,齐桓公能够迅速实现霸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邹鲁文化的源头
为什么孔子在删定春秋的时候,要将鲁隐公与邾仪父这么看似微不足道的会盟载入史册呢?除了邾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除了邾国实力强大、亲和王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邾国实际上是孔子的出生地。世人皆知,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孔子生于邹国(也就是邾国),成长于鲁国。不仅孔子如此,孟子与孔子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孟子生于鲁国,孟母三迁,将孟子迁到邹国(也就是邾国),也正是因为孔孟两大圣人,都与邹鲁这两个地方有关,因此,后世将“邹鲁”作为文化昌盛之地的代称,无论是《庄子》还是《史记》中均有记载。
综上所述,《春秋》所载的第一件诸侯会盟,也就是邹鲁会盟(也称鲁邾会盟,或姑蔑会盟),并非表面上“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么几个字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很大的深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春秋笔法”博大精深的缘故,如果不能多方面的去探寻,往往难以发现其中隐藏的真相。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