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聪明的AI,也成不了李白和李清照!初中生的《旧轨回乡》的真情实感,是AI光着脚丫子也追不上的

评底郭 2025-03-30 11:49:24

近日,《人民日报》转发的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段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视频中,她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写的一篇作文《旧轨回乡》。张潇冉的故乡,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一些官方账号也转发了这个视频,引起强烈的反响。截至3月28日中午,该视频已收获超过179万点赞,7万多条评论。“一篇作文带火家乡”“好会写啊”“让人听得泪眼朦胧”……网友们不吝赞美。(3月30日《红星新闻》)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这些句子,这些语言,这些表述,这些描绘,打动百万网友的,显然不是“语言优美”,而是“有血有肉”,而是“真情实感”,而是住在心里的那一抹抹思念,一段段惆怅。

据报道,视频的发布者,是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其主理的视频账号“语文山水”,用短视频展示真实课堂、传递语文之美,已有超过1480万粉丝。王老师介绍,这是他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文,开学后批改到张潇冉这篇的时候,他眼前一亮。看到这篇作文,他也才知道张潇冉是内蒙古人。

最近这段时间,网络上最火的讨论是:有了AI写作,有了AI编剧,我们还需不需要写作?我们还需不需要文科生?甚至有人说,AI写作是文科生高光时刻的终结。就连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尝试让AI写了一篇“皮皮鲁的故事”之后感叹:我是写不出来这样的童话的,从此不再写作。郑渊洁的感受或许是真实的。但是,郑渊洁的封笔未必真的是因为“AI比他写得好”,最大的可能是“年龄大了”“写不动了”“江郎才尽”。

一篇初中生作文被《人民日报》新媒体转发,被百万网友留言和点赞。打动人心的永远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必须需要认可的一点是:AI 确实能写出“优美的文章”,甚至可以模仿出“李白的旷达”“李清照的哀怨”“李叔同的感悟”,可不管怎么说这也只是一种“高仿”而不是“创新”。再好的AI也取代不了人类写作的真情实感、有血有肉。我们为什么是说“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类写作出的东西,是富有个性化的,而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AI写作虽能按照程序和算法运行,生成看似完美的文本,但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AI只是根据大量数据学习语言模式和写作技巧,生成的文字更多是机械组合,难以注入人类丰富的情感。

一篇作文带火家乡,充分彰显了真情实干在写作中的重要价值。人类的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在于背后承载的真实情感和作者为获取素材所付出的努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灵魂,使其具有AI永远也无法超越的魅力。真情实干是人类的独特优势。在追求高效、便捷的时代,我们不应盲目依赖AI写作,而应坚守这份珍贵的人类特质,用心去感悟生活、用实干积累素材,用饱含真情实意的文字去记录世界、表达自我。

初中生的《旧轨回乡》的真情实感,是AI光着脚丫子也追不上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