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孤独大人”就业“不再孤单”

评底郭 2025-04-02 14:00:14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过1300万人。距1982年我国诊断首例孤独症已经过去42年,不少孤独症儿童已长大成人。如何安置成年后的孤独症群体,是摆在孤独症家庭与社会面前的又一道难关。

(4月2日《法治日报》)

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为主要表现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除了心理的帮助,除了生活的照顾,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当“孤独小孩”长成“孤独大人”之后,难道他们只能“在家里待着”孤独一辈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孤独症患者都不能做力所能及的劳动。21岁的孤独症青年默默就是可以参加劳动的人。他在北京一家社区面包坊实现了就业,虽然工资不算多,但是足以养活自己。默默是不幸的,但有一份工作的他又是幸运的。可是,这种幸运并不属于所有孤独症患者。有一位孤独症患者,他填写的《残疾人就业登记表》被退回了7次。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持证残疾人就业规模为881.6万人,就业率不足50%。1200万心智障碍者群体(包括孤独症和智力障碍人群)的就业率不足5%。

我们需要给“大龄孤独症患者”就业推开更多温情的门,让他们的就业“不再孤单”。让大龄孤独症患者就业“不再孤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社会观念应更加包容。消除对孤独症患者就业的偏见,让更多人认识到他们也有工作的能力和愿望。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可以提供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如数据录入、仓库整理等;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比如,为吸纳孤独症患者就业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社区也可以成为助力孤独症患者就业的重要力量。组织志愿者为孤独症患者提供就业辅导和生活支持,帮助适应职场生活。

让大龄孤独症患者就业“不再孤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尊严,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孤独症患者同样渴望像普通人一样,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贡献力量。当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宽松的就业环境时,这些“孤独大人”必将在职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一位母亲流着泪对记者说:“如果孩子将来能有一份工作,我这辈子就安心了。”妈妈们的眼泪需要社会积极回应!成年孤独症患者,也需要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