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司令李德生儿子李和平,越南战场上呼叫炮兵向他开炮,立奇功

不急不躁文史 2024-12-10 21:56:38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高干子弟自愿来到战场,他们中有些人甚至还是一线指挥官的后代。

对于这种现象,许多人都抱着观望的态度,觉得这些高干子弟都是为了给自己镀金才上战场的,他们压根就不会真的去参与战斗。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时任沈阳军区司令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他不仅在越南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还在危难之际,用步话机向我军炮兵部队高喊:“向我开炮!”从而立下奇功。

李和平为何能如此勇敢?这一切还要从他父亲李德生的红色传奇经历说起。

红色传奇

1916年,李德生出生于河南新县,他自幼丧母,看尽人情冷暖,很小的时候便开始给人家放牛为生,过着凄惨潦倒的苦难生活。

或许是因为在苦水中浸泡长大的,李德生更能看清旧社会的黑暗无情,故而在14岁那年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红军,尚是少年的他迫切渴望着可以通过革命斗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属于他的红色传奇也由此开始了。

李德生的从军之路是从担任通信员开始的,那时的他不仅年轻力壮,而且聪明机智,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项绝技:走路快且能迅速辨识方向,这让他在通信工作中如虎添翼,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党组织交代的任务。

七年的从军生涯让李德生得到了充分的锤炼和锻造,他的个人战斗力不仅有了很大提升,而且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志向更加明确。

但李德生的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红军被迫长征时期,他就曾遭受过错误批判,不仅被撤掉了所有职务,还被开除了党籍,他的革命生涯险些就此终结。

虽然身处政治低谷,但李德生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坚信党组织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判。

最终,李德生等来了平反的那一天,党中央不仅恢复了他的党籍,还再一次对他予以重任,而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他被任命为团直属队通信排长,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奔赴抗日前线。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就像是一台永动机一样,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辗转于多个阵地,为伟大的抗战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每一分心力,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这其中就包括了在抗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坊战斗。

1945年,时任三十团团长的李德生率领着82名突击队员秘密进入日军马坊据点,以迅雷之势向敌寇发起进攻,就像歌曲里所唱的那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他们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以后,李德生的传奇经历仍在继续,1948年7月,为开辟汉水中段,他跟随中野第六纵队参与到夺取襄樊的战役之中。

在夺取襄阳城时,李德生担当主攻任务,他率部“刀劈三关”,顺利拿下襄阳,为襄樊战役的大获全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李德生又一次身负重任,他奉命远赴朝鲜,参与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面对敌人的重火力攻击,李德生创造性地使用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战斗部署,在大大减轻士兵伤亡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发挥我军的火力,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1954年,李德生从朝鲜凯旋归国后,被毛主席点名调到中央工作,先后被任命为中央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务,这在全军的军一级指挥员中,是绝无仅有的。

将门虎子

从1973年12月起,李德生开始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任职期间,他十分重视边防部队建设,几乎走遍了东北军区的每一个军营哨所,为巩固东北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的李德生虽然已是功成名就,但身居高位的他却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在子女教育上也格外严格,时常叮嘱他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或许是受到父亲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影响,李德生的子女们都自觉地向父亲学习,努力地想要成为和父亲一样优秀的人,特别是他的儿子李和平,更是把父亲当作了自己的人生楷模。

高中毕业以后,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李和平毅然参军入伍,沿着父亲曾走过的路大步前进。

在军队服役期间,李和平主动拒绝了由于父亲身份所带来的一切特殊优待,同其他普通士兵一样从零做起,每天都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在日复一日的汗水浸泡中得到了成长和锤炼。

1979年, 随着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各国之间的利益权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加上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去世,中越关系急转直下。

最初,我国政府秉承着以和为贵的心态,对越南新政府种种忘恩负义的行为选择了最大程度的宽容。

然而,越南新政府不仅没有收敛,反倒是变本加厉,一而再、再而三地寻衅滋事,导致中越边境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我国领土安全,针对于此,我国政府决定不再姑息纵容,一场旨在谋求和平的自卫反击战由此开始。

在这场保家卫国的自卫反击战中,数以万计的优秀青年将士纷纷自愿奔赴战场,这其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高干子弟,他们有些人的父亲甚至直接就是一线部队的高级指挥官,而李和平便是其中的一员。

面对党和国家的召唤,身为将门之后的李和平自感义不容辞,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他便跟随着队伍火速奔赴前线作战。

对于这批年轻的军二代,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他们不过是利用打仗的机会到前线镀金,并不会真的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但事实很快便抽打了这些人的脸,那些奔赴到前线的高干子弟不仅亲临阵地,而且主动申请调派至尖刀连、英雄团、侦察排等高危险的领域,他们延续着祖辈的光荣传统,将年轻的生命交付于战火硝烟之中。

作为12军36师106团的尖刀连连长,李和平自踏上战场那一刻起,便早已将自身安危置之脑后,他始终身先士卒,率领着战士们奋勇杀敌,为了夺取胜利,他曾多次身陷绝境,险些失去宝贵的生命。

在一次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中,面对数倍于己方的敌军,李和平沉着镇定地指挥战斗,当我军伤亡惨重的时候,为了保住阵地,他甚至用步话机向我军炮兵部队高喊:“向我开炮!”从而成功地迷惑住敌人,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立下奇功。

正所谓将门虎子,李和平没有辜负将军父亲对自己的殷殷期盼,在对越战场上忘我地挥洒着血水与汗水。

在整个对越反击战中,以李和平为代表的这些红色军二代们,他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用实际行动践行祖辈们的誓言,为反击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心为国

1990年4月,为党和国家奋斗了大半生的李德生将军自愿提出离职,从原来的领导岗位正式退居二线,过起了清平闲淡的退休生活。

然而,虽已退休,但李德生却是个闲不住的人,哪怕是赋闲在家,一心为国的他依旧时刻关心着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事业。

为了给国家建设贡献一丝绵力,李德生与他的老战友们于1995年携手创办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联合会的宗旨便是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

中爱联成立伊始,李德生自任会长,他不顾年事已高,仍积极参加中共党史、军史研究工作,主编了《从郭兴福教学法到科技大练兵》,撰写了《李德生回忆录》和《军事思考录》等著作,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4年,李和平从部队退伍以后,在父亲的支持下,他也开始加盟到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并当选为联合会秘书长,从此将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中。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自成立以来,李德生、李和平等人始终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他们通过有关纪念、座谈、宣讲等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建设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爱国工程活动中心,编撰出版了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和画册。

2007年,李和平等人联手创办了大型综合性月刊——《祖国》,作为中爱联的会刊,《祖国》杂志以热爱祖国、回报祖国为主旋律,大力发扬民族精神、传承华夏文化,自发刊后收获诸多好评,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除了专注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中爱联还热心于公益事业,曾多次向社会捐款捐物。

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突发大面积雪灾,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已经92岁高龄的李德生在得知灾情以后,心系百姓的他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储蓄全部拿出来捐献给灾区人民。

在李德生的带动下,中爱联成员纷纷踊跃捐款,在最短的时间内凑齐100万元,全部捐献给灾区,为身处在暴风冷雪中的老百姓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自成立二十余年来,中爱联紧紧围绕党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策划和组织相关爱国工程,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1年,为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中爱联决定大力支援阿里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准备开展一系列“情系西藏、关爱阿里”的援藏活动。

此时的李德生正处在病中,生命垂危之际,他仍旧心系阿里,一再嘱咐儿子李和平务必要做好援藏工作。

5月8日,李德生在北京病逝,几个月以后,在李和平的积极努力之下,中爱联向阿里地区卫生局捐赠的价值20万元的医药全部运抵西藏阿里,这些满载着老将军拳拳之情的物资为当地农牧民送去了一份浓浓的爱意。

正所谓子继父业,在李德生将军和他儿子李和平的真实经历中,我们再度看到了传承的力量。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功勋卓著名垂千古——李德生》

中国军网:《难忘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全纪实》

中国网:《李和平:一寸赤心惟祖国》

人民网:《中爱联积极支援阿里教育 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

0 阅读:78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