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试图在欧洲近代史上找出一些完全没有被双重标准解释的事件,那么这些事件只能被视为最令人不齿的行径和懊悔找借口。毫无疑问,1938年9月29日在德国慕尼黑达成的协定必须排在这些事件中的第一位。而今天恰好是《慕尼黑协定》签署整整82年的日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西方集团”正是通过这种背叛行为,希望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战争机器能够转向东方,攻打苏联,正是这种背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随后,希特勒军队的铁蹄践踏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
捷克斯洛伐克是“凡尔赛体系”的产物,见证了包括奥匈帝国在内的欧洲君主制和帝国制的崩溃。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诞生使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废墟、灾难和屈辱的深渊。布拉格当局认为将主要居民为德意志人的苏台德地区收入囊中,是他们非常成功的领土收购案之一。正是希特勒以“其居民深切渴望与他们的历史祖国团聚”为借口,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领土要求。
不得不说,这样的“政治讹诈”不是希特勒第一次做了,毕竟此前他还命令德军开入莱茵非军事区和吞并奥地利。原则上说,这两次重大事件都严重违反了《凡尔赛条约》,而且英法在这个时候动手将把纳粹怪物成功扼杀在萌生状态,而且根本不用发动大规模战争,只需要派遣一支干涉的特遣队,就可以结束希特勒的政治生命,这是毫无疑问的。
《慕尼黑协定》的讽刺画
问题是,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没有这么做。这两个国家一直想用“借刀杀人”的方式摧毁苏联,而邪恶的第三帝国正是被他们看中的“完美”选择。这就是为什么纳粹德国两次炮制出苏台德地区危机(1938年春季和秋季),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推到战争边缘时,英法都采取绥靖立场的原因,实际上英法给纳粹德国双手奉上了一份大礼,不仅仅是有争议的苏台德地区,而是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当时,唯一毫不犹豫地愿意跟侵略者交战的国家只有苏联。如果说1938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还在为是否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而犹豫不决的话,那么到同年9月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家们则愿意接受苏联伸出的援手。然而,此时已为时过晚。英法代表直言不讳地对捷克人宣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不会加入到反希特勒同盟当中,而且会竭尽全力地将这场战争变为反布尔什维克的远征。也就是说,伦敦和巴黎准备与柏林并肩而战,以对抗苏联及其所有盟友。
从左至右分别是:墨索里尼、希特勒、达拉第和张伯伦,照片摄于1938年9月29日
在这个问题上,波兰采取了最激进且最阴险的立场,华沙当局不仅坚决拒绝让原本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联红军通过其领土,还叫嚣要击落任何试图通过其领空的苏联飞机。作为回应,苏联在其西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以战争威胁企图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波兰人。然而,华沙当局对此充耳不闻,这并不奇怪:当时的波兰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事政治盟友,并且在随后的行动中与德国一起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申地区)。
张伯伦和达拉第在《慕尼黑协定》上签字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原本可以很好的抵御德国国防军的进攻,因为在武器和技术装备上,捷克斯洛伐克甚至要优于当时的德国国防军。而捷克斯洛伐克军在苏台德地区构筑的筑垒地域能够将德国人的武装游行变为一场屠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法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参战的话),德国的将军们有明确的计划能够将希特勒赶下台,甚至逮捕他,因为他发动了一场毫无希望的军事冒险,然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英国首相张伯伦曾向希特勒承诺,捷克斯洛伐克不会发生战争。抵达慕尼黑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代表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让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进入决定其国家命运的谈判大厅。而从苏联来的代表也没有被邀请进入大厅,因为英法德意十分清楚苏联在此事上的立场。不幸的是,赫尔伯特·马萨里克和伏杰赫·马斯特尼(捷克电影导演和编剧)获准参加谈判(负责摄影),映入他们眼帘的是摆在桌上早已准备好的协议,而协议书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早已签上了名。没有人听两位年轻人的小声抗议,这是欧洲“民主”史上最可耻的一页。
纳粹德国发行的《慕尼黑协定》明信片
苏台德地区并入纳粹德国,爱德华·贝奈斯总统甚至没有试图与慕尼黑作出的肮脏决定抗争,此时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已不到一年时间。1939年3月,斯洛伐克宣布脱离,成为纳粹德国的又一个傀儡国。剩余的捷克共和国被纳粹德国无情占领,建立被称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傀儡政权。德军顺利接管规模庞大的捷克军火库,更重要的是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兵工厂据为己有。这座工厂在1945年前,一直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雅利安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让希特勒相信,只要他挥师向东方进军,就不必担心会受到来自西面的英法联军的军事威胁。但是,元首不是个傻瓜,他很清楚,英法迟早会从背后向他捅刀子。因此,他决定在进军莫斯科之前,先与那些打算拿他当枪使的人虚与委蛇,事实证明这些人最终成为了世人的笑柄。当张伯伦从伦敦机场的飞机上走下来说,我给整个一代人带来和平时,有一个人准确预测到了《慕尼黑协定》的后果,他就是张伯伦的政治对手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军民不屈抗击法西斯德国的这个人在同一天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在战争和耻辱之间进行选择,英国选择了耻辱。很快这场战争就爆发了,如今,西方国家拿《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指责苏联和纳粹德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无视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数以千万计人口的巨大牺牲。这场席卷全人类的浩劫正是在1938年9月29日由英法两国亲自埋下的祸根,或许将《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才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2020年9月29日,作者:彼得堡的肥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