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明白纸

选酒司南 2023-05-11 16:09:03

江苏地区即将入梅,梅雨季节光照少、雨量多,天气多变,对渔业生产极为不利。因此,水产养殖生产要积极做好入梅准备,养殖户更需要加强池塘水质管理,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为水产品稳产保供贡献份内力量。

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养殖团队,参考水产行业内公开的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等相关资料,编制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明白纸》,期望为养殖户做好养殖水质调控工作时参考利用。

1、养殖水质指标的内涵

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水产养殖上常用于指示水质优劣的指标有:pH、水温、溶解氧、电导率、叶绿素、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总氮、总磷、亚硝酸盐等。养殖水质指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有明确规定。

2、水质指标与调控方法

2.1 水温  

不同鱼类要求不同的水温。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30℃,如四大家鱼等大宗鱼、斑点叉尾鮰、黄颡鱼等特色鱼类等。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增加,摄食增加,生长加快。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不能通过机体内部机制调节体温,体温和周围水体温度大致相同; 体温(此即水温)决定新陈代谢速率,一定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0℃,代谢速率就会增加大约1倍,而更高的代谢速率将会增加:营养需求、氧的需求、代谢废物的产生。

水温的测量:用水温计测量。水下温度计适用于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测量。将水温计投入水中至待测深度,感温5分钟后迅速上提并立即读数。从水温计离开水面至读数完毕不超过20秒,读数完毕后,将筒内水倒净。

测量地点:测量应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远离池埂,不在流动小的浅处测量温度计球部应插入水面以下15-45厘米深处。

测量时间和频度:每次测量应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进行,为了确定可能的应激,应在极端时段测量水温。热天,在下午测量;冷天在早晨测量。

水温的调控:搭遮阳棚或保温棚;增加池塘水深;借助增氧机的作用(调整昼夜开机时间);合理施用硫代硫酸钠可以适度降低水温。尽量保持水体温度相对稳定。

夏季持续高温,经常出现水温分层现象,即水表层的温度较高,下层水温较低。冷水的突然注入、大风大雨、突然的天气变化等引起热分层被破坏,容易导致养殖对象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易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出现应激反应。

2.2 水色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悬浮物和浮游动物等对阳光光谱吸收程度的综合反映;养殖用水的水色主要决定于水中浮游植物种群及其生物量的多少,次要是水中悬浮物和溶解物的影响。

常见的水色:

鲜绿色水:以绿藻门、金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为主,透明度20-30厘米,生长稳定,净化水质效果显著,易被作为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是幼体阶段希望看到的最佳水色。

黄绿色水:以硅藻门、绿藻门的新月藻、舟形藻、甲藻等为主,多样性丰富,营养全面,是鱼虾优良饵料,但易变化。

浓绿色水(浓而不浊):该水色浓度较大,是黄绿色水不加以调控的后续水色,透明度低、藻类丰富、水质较肥、多见于养殖中后期,透明度在10厘米左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水中悬浮颗粒少;有利于减缓对虾、蟹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应激反应。

茶褐色水:以硅藻门的中心硅藻、小环藻、褐指藻等为主,优质饵料,海水育苗及养殖的上乘水质,养殖动物生长快,抗病力强,但只能维持10-15天。

蓝绿色水:以蓝藻门的微囊藻、隐球藻、粘球藻等为主,水质浑浊浓厚,下风口是蓝绿色悬浮颗粒,呈带状,下层水却清瘦。

黑褐色水:以甲藻门、裸藻门的囊裸藻、陀螺藻等为主,对可见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水色发黑,也叫酱油水。

红棕色水:角甲藻为优势种,在阳光照射下反映出红棕色,俗称“红水”。

白浊水:藻类稀少,轮虫、纤毛虫繁殖多,pH偏低。

上述水色,鲜绿色水、黄绿色水、浓绿色水、茶褐色水为优良水色;蓝绿色水、黑褐色水、红棕色水、白浊水为不良水色。

优良水色的标准:肥、活、嫩、爽。

肥:水中具有适当密度的单细胞藻类,透明度适中(30-50 cm)

活:水色及透明度在一天中有所变化。

嫩:水色亮绿、不发暗,藻类生长旺盛不老化

爽:水色清爽、不浑浊,没有过多的悬浮有机物和溶解性有机物,池面没有堆积不散的泡沫或漂浮物

施肥培养藻类(适用于养殖初期): 建议采用“无机肥+有机肥+芽孢杆菌”混合使用的肥水方法,效果佳。该方法肥水速度快,稳定、pH值适中。

2.2.1 常见浮游生物所需的营养特点

(1)绿藻: 所需的营养种类较为简单,在氮元充足、有益微生物为优势的条件下,易大量繁殖,所需氮磷比约为4~6:1;

(2)硅藻:所需日照光度要比绿藻强,易在营养丰富的水域中生长,且要求水中含有丰富的硅元素,所需氮磷比约为7:1左右,在此情况下,营养结构一旦失衡,鞭毛藻与褐藻就容易大量繁殖。

(3)蓝藻:易在营养丰富、有机物较多的水域中生长,且所需氮磷比例约在8:1左右,蓝藻不需要很强的日照光度即可生长。这也就是刚放养虾苗后,由于池水不深,池底光度极适合蓝藻的大量繁殖,而生成的底藻(土皮)之原因。

(4)浮游性原生动物:桡足类在营养充足的清水条件下容易大量繁殖;而轮虫在肥水的条件下容易大量繁殖,所以,对虾养殖早期以桡足类为多;中后期则由轮虫取而代之。

蓝藻爆发池塘

2.2.3 小贴士

铵盐和光合细菌有利于绿藻的生长。硅酸盐则有利于硅藻的生长,并有抑制黄色鞭毛藻的生长。

藻类所需的氮元,以氨态氮最易被吸收进入植物体,待浓度低至某种程度时,再吸收硝酸态氮,至于亚硝酸态氮则较少吸收甚或不吸收。产品的特性也会影响藻类的生长,如投放酸性的磷酸钙和酸臭的生物制剂,pH值过低则会抑制藻类生长。

2.2.4 化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优缺点

1)化肥

优点:无致病菌污染,培藻迅速。

缺点:①营养不均衡,肥力后劲不足②水质不稳定,容易倒藻③对水产动物易产生应激反应。

2)有机肥

优点:营养全面较均衡,肥力后劲足,作用时效长,肥水较稳定。

缺点:①分解慢,肥效迟,水色变化慢②容易有致病菌污染③分解时耗氧大,易缺氧“泛塘”。

3)生物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是由有机肥经有益微生物充分发酵,由原先大分子有机质,分解为小分子有机质,便于藻类吸收,由于有益微生物的优势发酵,从而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减少了致病菌的污染。

优点:①营养全面较均衡。

②培藻迅速,且肥力后劲足,作用时效长,肥水较稳定。

③进入水体不耗氧。

④无致病菌污染。

缺点:生产成本较高,市价相对高一些。

4)微生物生态绿肥

微生物生态绿肥是由高蛋白有机质经有益微生物酶解,由原先大分子蛋白有机质,分解为氨基酸、生物肽等小分子有机质,便于藻类吸收,氨基酸同时具有较强络合解毒性,解毒安全且效果好。

优点:①营养全面较均衡。

②培藻迅速,肥水较稳定。

③进入水体不耗氧。

④无致病菌污染。

⑤有较强的解毒能力。

缺点:生产成本较高,市价相对高一些。

2.2.5 施肥八忌

a、忌闷热天气施肥

b、忌浑水施肥

c、忌化肥单施

d、忌盲目施肥

e、忌固态化肥干施

f、忌厌食时施肥

g、忌一次施肥过量

h、忌用药同时施肥

2.2.6 老水

老水是指水中溶解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耗尽或严重过量,浮游生物处于衰老期或死亡期,颜色发黄或大量出现微囊藻和粘球藻水华;且藻类是不易消化、个体小、营养价值低的种类。

老水的特点:1)生物量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少或超过120mg/L,浮游动物生物量小于1mg/L;2)透明度指标:池塘小于20厘米,湖泊、水库小于30厘米;3)营养物指标:有效氮2mg/L以上,有效磷0.01mg/L以下;4)老水的颜色:蓝绿、铜绿、酱色、黑色、灰白、雾白;5)老水的物种:浮游植物以祼藻门、绿球藻目、团藻目衰老期的种类或微囊藻属、粘球藻属、隐球藻属种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只有原生动物的纤毛虫。

2.2.6.1 水体老化的原因

1)溶氧不足;

2)有机物积累过多;

3)氮、磷比例不当:适当的氮磷比是5~12:1;

4)代谢废物特别是氨积累太多;

5)偏酸或偏碱;

6)缺乏营养元素。

2.2.7 调节改良水质的方法

2.2.7.1 加水换水

在水很肥或水质有老化趋势时,可通过加水或换水改善水质。

2.2.7.2 增氧

1)物理方法增氧用机械增加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速氧溶解于水中,通常使用各种增氧机、水泵充水、气泵向水中充气等都是物理方法增氧。是调节改良水质最经济、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

2)化学方法增氧向水中添加能释放氧的化学物质,增加水中溶氧的方法。化学增氧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但作用时间较短,通常在发生重浮头,紧急抢救时使用。

2.2.7.3 施无机肥

在喂饲料或施有机肥为主的养殖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投饵施肥后,有机质积累过多,有些营养元素有效成份不足,营养不均衡,物质循环速度慢,水质老化。这些水体通常需要施速效无机肥料(主要是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使水体营养达到平衡,加速物质循环,使水质转为肥、活、嫩、爽。

2.2.7.4 生物方法

当水中有机物质积累过多,水质有老化趋势或已经老化,向水中泼洒微生态制剂(光合菌、芽孢菌、硝化菌、玉垒菌、EM复合生物制剂等)加速矿化分解有机质,消耗水中积累的过量物质(主要是氮),加速水体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调节水质。

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扬中基地池塘

2.2.7.5 调整放养模式

2.2.7.6 化学方法

1)生石灰是水产养殖上使用的最广泛、最多的一种水质调节改良剂,主要作用是调节PH值,硬度、碱度、增加钙离子。用量为5~15kg/亩,晴天上午9点左右使用,不宜在下午作用。

2)络合剂、螯合剂将这些物质洒入水中,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成络和螯合反应,形成络合物和螯合物。一方面缓冲pH值,减少营养元素(如磷)的沉淀,另一方面降低水中毒物(如重金属离子)浓度和毒性,达到调节改良水质的作用。常用的络合剂、螯合剂有活性腐殖酸、粘土、膨润土等。

3)沉淀剂一些化学物质的溶液泼洒入水中后,絮凝、沉淀有机质和毒物,从而达到在一段时间内改良水质的作用。常用的沉淀剂有石膏和明矾等。

4)除毒剂有些物质能中和水体中产生的毒物(如硫化氢等),从而改良水质。常用的有硫酸亚铁。

5)杀藻剂当水中出现大量的蓝藻时,用杀藻剂杀灭蓝藻,净化水质。常用的杀藻剂有硫酸铜+硫酸亚铁、次氯酸钙、季胺盐(双季胺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异噻唑啉酮等。

2.3 透明度  

2.3.1 透明度的定义

透明度即太阳光在水中的穿透的程度。其大小决定于水中溶解物、悬浮物、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及泥沙微粒的含量多少。池中生物量越大,透明度就越低;非生物悬浮物越多,透明度也越低。淡水鱼塘控制在30cm左右,养殖前期控制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通过换水控制在30-40厘米。

2.3.2 透明度的测定

用透明度盘测定。测定步骤如下:1)选水域:选择无直射光照,水面平稳,没有波浪的水域作为测量地点;2)放透明度盘:将透明度盘缓缓放入水中;3)测定透明度:水下恰好看不见盘面白色时,即为水域透明度的合适深度;4)记录透明度值:记录水面以下绳子的长度,反复测量几次以求准确。

2.3.3 成鱼池的透明度及调控

1)<20cm:水体太肥,需要增加透明度。调控措施:定期加注新水,一般每7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新水20-30cm;施用化学试剂,施用生石灰、漂白粉、聚合硫酸铁等化学制剂,杀死或沉降部分藻类;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环保型水质改良剂。

2)30cm左右:水体肥度适中,不需调控。

3)>40cm:水体太瘦,可混合施肥。调控措施:施用混合肥追肥。氮磷释放比例2:1为宜,高温季节单一施用磷肥即可;施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2.4 溶解氧  

溶解氧是指水中所含有的氧气量,它代表了可以被水生生物利用的氧气的量。一般来说,池塘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应保持4 mg/L以上。若溶氧低,轻则使生长变慢,易发疾病,重则浮头死亡;而溶氧过高,又会引起鱼气泡病。

2.4.1 溶解氧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提供养殖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氧气;2)有利于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促进有机物降解;3 )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4 )抑制有害的厌氧微生物的活动;5)增强免疫力。

2.4.2 溶解氧的来源

池塘水体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有:池塘换水、空气溶解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上述3种溶解氧来源,以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为主要来源,其次为空气溶解的氧。有研究资料表明,在晴天,不开启增氧措施的精养池塘中,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占池塘一昼夜产生的氧气总量的90%,而空气溶解的氧仅占10%。

2.4.3 溶解氧的影响因素

1)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下降,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也是溶解氧损失的重要原因;

2)随着盐度的增加呈指数的下降;

3)大气压降低,溶解氧减少;

4)水体流动性增加溶解氧增加;

5)空气流动性增加水中溶解氧增加;

6)养殖密度越大,溶解氧损失越大;

7)呼吸作用损耗溶解氧;

8)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氧化分解损耗溶解氧。

2.4.4 溶解氧的调控

注入新水,有条件的可使用增氧机增氧;条件不具备或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增氧剂增氧,如过碳酸钠、过氧化钙、过硫酸氢钾等,增氧剂增氧对水体底层可起到增氧作用,同时也可起净化水质的作用。

2.4.5 增氧机的科学使用

“三开两不开”及“两长两短”原则。

“三开两不开”原则:三开是指晴天中午开增氧机,阴天次日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两不开是指傍晚不要开增氧机,阴天中午不要开。具体地:

1)晴天中午开,利用增氧机的搅水作用,可以打破池塘溶氧在水体中的分布,把丰富的氧气打入到底层。中午1点到3点开机。

2)阴天次日清晨开,阴天池塘上层光照度差,池塘溶氧不高,到了次日清晨会更底,为避免水体出现低峰值,开机时间大概3个小时,开机到日出为好。

3)连绵阴雨开半夜开机,这时不仅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而且风力小、气压低、耗氧,鱼往往半夜就浮头。半夜开机预防泛塘事故的发生。

4)傍晚不开,傍晚池塘溶氧不至于紧张,一般不需要开机,打开增氧机,会形成氧债,黎明时分容易形成池塘溶氧低值,所以不要开。

5)阴雨天中午不开,阴雨天光线不足,光合作用弱,表层氧气也没饱和,此时开机,不仅不能增加底部溶氧,还会破坏表层光合作用造氧功能。

“两长两短”原则:两长两短是指开机时间的长短。具体地:

1)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

2)高温季节或面积大开机时间长,凉爽季节或面积小开机时间短。

2.5 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存在两种形式:

NH3(氨)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是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通过鳃分泌,也存在于尿液中。

NH4+(铵)又叫离子氨,无毒形式,必须通过鳃以离子交换的方法去除。

2.5.1 氨氮的影响因素

1)pH :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2)温度:在 pH7.8-8.2内,温度每上升10℃,NH3的比例增加一倍;

3)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4)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5)环境胁迫: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2.5.2 氨氮的来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

1)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物尸体

2)当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

3)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

2.5.3 氨氮的去向:

1)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氨氮含量上升;

2)藻类和水生植物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

3)硝化和脱氮;

4)挥发、底泥吸收、矿化;

5)进入动物体内。

2.5.4 氨氮的控制方法

1)清淤、干塘;

2)加换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4)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EM菌”及“活性干酵母”可调整水生生物肠道菌群平衡,产生酵母菌素;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6)其他措施: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总氨氮);多开增氧;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

干塘清淤

2.5.5 推荐方案

目前较理想的处理方案:

1)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2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夜间8-10点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有藻色水体)

2)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5-10斤/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没有藻色水体)。

2.6 亚硝酸盐

2.6.1 亚硝酸盐的来源

养殖过程中的大量残饵、养殖动物的代谢(不仅仅是排泄)、死亡的藻类和微生物。

2.6.2 亚硝酸盐的毒性

慢性中毒会导致鱼虾类生长不明显,体表呈现不正常的色泽,活动力减弱,反应迟钝等。

急性中毒和浮头很相似,都呈现缺氧症状,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亚硝酸盐中毒在太阳出来后鱼还不下水,有时甚至整天都在水面活动,晴天也不例外。

2.6.3 影响亚硝酸盐毒性的因素

溶氧:低氧会使动物受到高浓度亚硝酸盐影响的风险增加;

氨氮:氨氮浓度高会增加亚硝酸盐的毒性;

氯化物:水中氯化物浓度高可阻止动物对亚硝酸盐的吸收,降低毒性;氯化物与亚硝酸盐之比为10:1时可消除亚硝酸盐对沟鲶的毒性;

温度:高温可增加亚硝酸盐的毒性;降低氧的饱和度;

饲料Vc:保持血液的携氧能力;保护鱼类以防受到应激。

2.6.4 亚硝酸盐的预防措施

1)彻底清淤、消毒,避免有机物的大量沉积;

2)投饵不能过量;

3)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的微碱性状态。经常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4)给池塘装上增氧曝气设备,保持高溶氧水平;

5)避免使用未发酵的有机肥,最好使用较好的水产专用肥料;

6)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过滤吸附调节剂(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

7)经常使用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消毒

2.6.5 亚硝酸盐的解救方法

造成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故而应首先使用化学制剂及增氧剂(有条件的就加注新水及打开增氧机),每亩水面1米水深水质保护解毒剂用量为1500克,速效增氧剂用量为1000克。先用前者,化水稀释全池均匀泼洒;再用后者,直接撒于池中,条件许可,最好同时进行。

2.7 pH  

定义:pH= -log [H+],指示水体的酸碱程度。

pH的变化常见的有pH的降低或pH的升高。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反应导致pH 降低;硝化细菌通过产生氢离子使pH降低;光合作用吸收CO2,使缓冲能力较差的水体pH增加;pH的稳定,水中的碱度(碳酸盐缓冲系统,由二氧化碳、碳酸氢盐和碳酸盐组成)使pH 保持稳定,pH的波动水平取决于水体缓冲能力(总碱度)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

2.7.1 pH的变化规律

一天中池水pH值由于藻类光合作用强弱有高低变化。养殖用水在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

2.7.2 pH的安全范围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体PH值范围为6.5-8.5,这是鱼类生长的安全pH值范围。鱼类苗种培育阶段的最适PH值为7.5-8.0;成鱼养殖阶段的最适pH值为7.0-8.5。

2.7.3 水体中pH值异常的原因

pH值偏高或过高的原因:

①新水中已有一定数量的藻类,但水质还没有稳定,往往会偏高

② 蓝绿藻含量丰富的水体由于光合作用很强烈,到下午5点钟左右,pH值往往会升到9.5以上。

③ 受碱性物质污染的水体pH值偏高。

pH值偏低或过低的原因:

养殖时间较长的池水透明度高(因为藻类减少而透明度高),光合作用不强,pH值偏低,甚至中午还达不到7.5,受酸性物质污染的水体pH值也会偏高。

2.7.4 pH的影响

pH过低:1)对鳃造成损害,氧气的摄取问题;2)pH 低于6会降低硝化作用,最终结果是pH低增加了氨和亚硝酸盐的水平。

pH过高:1)增加粘液产生量;2)损害眼睛的一部分;3)增加氨氮的毒性;4)腐蚀鳃组织;5)影响微生物的活性。

2.7.5 pH的调控

在高温季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体积的20%,以保持水体中pH值的稳定;当pH值过低,在5以下时,可施用生石灰,每亩水深1米用15-20千克来提高水体pH值,也可使用EM原露来平衡水体pH值,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用0.5-1千克全池泼洒;当pH值过高,达到9以上时,可使用由多种有益微生物及矿物元素制成的水质改良剂对水体进行脱碱处理,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用1.5-2.5千克全池泼洒,来降低pH值。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