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辉
本文所说出版业指以纸媒出版、以纸媒销售盈利为主要业务的传统出版业。
传统出版业今日的边缘、没落,究其原因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造成了需求的改变与消失。出版业在一种先天畸形,后天缺陷的诡异状态中边缘求生、痛苦挣扎,但然并卵。
图书作为一种利润不高甚至没利润的多属性商品,生产制作过程繁琐、冗长。从收益率和变现效率来说都不是赚钱糊口、创造财富的好选择。而在近几十年的准市场业态下,行业门槛低,草根从业者以糊口、赚钱为目的蜂拥而入,这就造成了这个行业的职业错配与价值拧巴。一方面从业者希望通过出版行为赚钱糊口,甚至发财致富。另一方面这个行业又难以达到从业者的财富期望、事业憧憬。从出版的商业性和特性来说,这个行业更适合作为有钱有闲阶层茶余饭后的消遣与兴趣爱好,生活无忧后不求物质的自我价值发现和个人才艺秀。
从图书商品的内容属性来说,有钱有闲阶层因为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原因,相对的认知高、视野广,见得多,玩得杂,吃喝用得好。大部分人没见过的新鲜事他们见怪不怪,没玩过的人家从小就玩,没吃喝用过的事物人家日常消费,那做起书来找内容、选题目的视界自然就容易高一点、深一点,含金量足一些。读者看书也是希望获取高于自己认知、见识、经历的信息与内容,阅读需求是追求自身水平、阶层向上的精神信息,不可能对向下的内容感兴趣。历史学家会看上下五千年这类图书嘛?科学家会看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科普读物嘛?亿万身家的人会去看从零开始学理财这类书嘛?所以作为草根而从事出版,自然就有先天认知上的不足与差距,而现在的出版业正是草根在做书,想卖给有闲有钱阶层的人,这不拧巴嘛。
在古代识字也算一种特权,贵族、士族才有条件有能力去学习识字,而以财力为后盾的求学也要等到隋唐科举制之后才算一种大众的求学模式。在识字率极低、纸张还未普及的时代,能写文章。能把文章、文字刻在简册上、写在绢帛上肯定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就算后来造纸术普及改进,又先有雕版印刷,而后又升级到活字印刷,但限于当时的技术、生产率,出版、刻印图书所需的财力也绝非小数。不但耗资不菲,且商业流通不畅,刻印售卖图书也不是小本买卖所能经营的。很多书纯是权贵望族印出来玩耍、送人自赏的。
就算到了近现代,那些所谓的文化名人、出版大师,也绝大部分家境殷实。限于家境,这些人先天可以接受到远高于同时代平均水平的教育,其中不少人都跟随名师,得贵人高人指点提携。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家族人脉广博,很多人从小与上流社会的社会名流为伴。而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体验到,吃喝拉撒、游历学习的事更不是一般人家可比拟的。基于这种先天优势,其人更容易视野广,眼界高,认知高。且又家境殷实不愁吃喝,大部分人做出版可以由着性子,凭着兴趣爱好追求理想情怀。这些人首先在意的是实现精神价值,其次才考虑物质回报。所以可以做事从容,耐得住性子,耗得起时间。也许做出版不赚钱甚至亏钱,但对于有钱人家来说,与其让子弟吃喝嫖赌抽败家,那做点斯文雅事就算亏点银钱又能算,且还能最起码广交朋友、彰显名声。但如果没钱、没闲、没闲情逸致,等银子养家、等米下锅,那干出版就很容易窘迫与浮躁。且就算是爆发的土财主有点银子了,但没那见识也做不来这文化的买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当下出版业成了草根糊口的营生,行业开放性强是好事,多元化的人才更能取长补短,但拧巴的是大家来到这个行业是为讨饭吃的。有上顿没下顿,根本不会有茶余饭后的闲情雅致,更难以坚持理想、情怀,因为这些不能当饭吃、当票子用。生活所迫下谁有那心思去精雕细琢,只能在意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收益。大部分人也限于自身经历、认知、成长环境、社会阶层等,认知不高、视野局限、见识少,最后为了赚钱糊口、生存,就只能投机取巧,用一些搬弄信息差、玩概念的套路来忽悠点窝头咸菜钱。在市场不成熟、媒体竞争不太激烈的时候,这种套路确实让一部分人赚到了糊口钱,甚至个别还过上了小康中产的日子,但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涌现,阅读市场竞争激烈,以往的套路渐渐失效,连坑蒙拐骗偷也无法混到糊口钱了。现在读者诟病烂书多、好书难寻,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写作、做出版的人认知不一定有读者高,怎么可能做出高认知含金量的图书呢?
出版是慢行业。一本书从策划、组稿或从写作到出版,快则数月一年,慢则数年甚至数十年。很多工作快不了,也无法快。写需要时间,审校修改需要时间,排版印刷还需要时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也需要时间。如果光指望写作然后出版拿稿酬糊口,在苦等稿酬买米下锅的过程中,就是有九条命也要饿死。
出版曾经是微利行业,现在则是大面积亏损、坐吃山空的行业。出版曾经确实有过一段利润较好的时光,但时间很短,满打满算也就十来年光景。现在出版业整体非但没有暴利,不少出版机构连保本维持都已成为奢望。吃老本、坐吃山空成了很多出版机构和出版人无奈的现状。一本定价几十元还要打折销售的图书,加起来卖不了几千数百本,还要有百分之几十以上的退货率,这背后则是一堆人的各种有用无用的劳动,以及实打实的设计制作印刷成本,那钱从那赚?很多人诟病出版社从书号上吃钱,但其实很多出版社书号上的收入也不过就够冗员稀粥咸菜的工资水平。
出版是双重属性行业,所谓的既有商品属性又有精神内容属性。你玩纯商业,但精神内容属性不行没人买。你玩纯精神,但市场做不好一样活不下去。一个事物想把一方面做好就很难了,何况还既要又要。事如此,做事的人更难求,既要有文化内涵、高认知力,还要懂经营,会管理,能做市场。这样的人才也不是没有,但真有能力能把两方面都兼顾了,那有这能力做啥不香?为什么还要在这个既虐心又不来钱的行业混碗剩饭?
从物质收益来看,出版是利小风险大,投资收益率性、价比很低的行业。一本书做好了也赚不了三瓜两枣钱,就算能做出极小概率的畅销书也不过就是六七位数的收益,且还以六位数居多。但在漫长繁琐的流程中只要有一个小点出错,就很可能让前期已经付出的几万几十万成本打水漂白扔。再者说错话、犯了忌讳,不光赚不到钱,在古代是要掉脑袋诛九族的。虽然现在不会了,但也会有很多的惩戒处罚。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事值得嘛?这种风险是一般人玩得起、担得起的嘛。
从收益和付出、从能力和要求等多方面来看,传统出版业真不是很适合草根做的职业。在社会、科技、商业发展、升级、进化下,限于所能接受到的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人脉关系等,一般人很难通过常规教育、一般学习得到认知的突破和提高。没有高于大众的认知力,谈何做好内容?就算有珠宝珍藏放面前,没那个认知力、见识也无法识别。
曾经出版业还能以贩卖内容、信息而获利、生存,但在当下内容和信息唾手可得、十分廉价的环境下,曾经的生存模式失效、瓦解。未来出版想获利就需提供高认知的内容、有价值的信息差来获得收益,但作为一般人很难具备这些素养和能力得。认知是需要教育、环境、经历、视野、多元高质量信息等作为培养基础的,信息差也是在你的信息渠道更过更优的情况下才会有的。作为草根出身的广大出版从业者显然难以具备这些条件,那竞争力如何,已经有了答案。
做出版不是知识、信息、文字的搬运工和泥瓦匠,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修改、修饰、加工成图书就是出版。未来的出版是高认知下对三观的引导,对内容的组织和赋能。没有高于大众的认知,没有能放弃短期利益承受中长期静投入的经济条件,就很难做好出版业。一切疲于应付、为糊口的权宜,只能让出版业在短视、无知、竭泽而渔、透支未来的状态下走向死亡。
不是说草根不能做出版,而是现实生活、生存压力让人无法去静心做好出版。背着生活的铅块艰难前行,绝对不是做出版的正确姿势。既先天能力不足,又输了起跑线,还技巧眼前利益,那如何能做这个又慢、又微利、风险又大的行业?
当下的出版业恰恰是众多草根赖以糊口的营生。职业错配与价值拧巴的传统出版业,被我们做到了衰败、消亡。这种现状其实是因果必然,虽有太多的无奈,但先天不足必然影响后天发育。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原生家庭之罪不是个人的错,但需要个人背负这种原罪前行。认清自己,认清行业,做出选择。成年人的世界只看结果,那些虚头巴脑的想法害人害己,慎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