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宣王中兴

怜珊来看过去 2024-11-12 03:18:22

周宣王拥有后世盛赞的美名,被誉为中兴之主,很多大佬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比如司马迁就说:“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意思是周宣王坐上王位之后,就勤修政治,效法他的那些贤明的祖先们,诸侯们看到之后,都被感化了,纷纷赶来朝拜!在周宣王的努力下,周王朝恢复了生机。

但也有人认为,他压根儿就配不上这样的好评:穷兵黩武,丧师失地,而且在他手上,埋下了西周灭亡的祸根。

东汉名臣黄琼就说:“周宣王这个人,不按照老祖宗的传统籍田礼,不亲自种田,虢文公因此对他破口大骂,最后又发生了姜戎的叛乱,损害了他中兴的好名声。”

明朝的史官们则这样评价:“不亲自耕种农田,军队大败,杀害大臣,不听劝谏,他所谓的‘中兴’的美名,根本没有持续下去啊!”

那么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是怎么来的呢?

1、成也征战,败也征战

从客观角度看,在西周的四周,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就是所谓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这些人不怎么听话,还经常来西周骚扰。为了保卫西周王朝,周宣王就命人打兵打仗。

其次,打仗能够提高宣王个人的威望,树立起他在诸侯和全国人民面前高大威猛的形象。于是,周宣王开启了他漫长的打仗生涯!

宣王三年,即公元前825年,周宣王命令大夫秦仲去打西戎,结果秦仲打了好久,却打了个败战,人还被俘虏了。这还得了,周宣王气急败坏,派了秦伯的儿子继续打,这次终于打赢了,周宣王很开心!立马给人家加官进爵,封了大儿子为“西垂大夫”,后人也称他为秦庄公。

有了成功的经验,宣王五年的六月份,周宣王又让大臣尹吉甫带人讨伐西北一带的猃狁。《诗经·六月》是这样说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说,我们的吉甫是个大大的人才,文武双全,他去打猃狁,直接把人家打到了大原,打得他们跪地求饶,发誓从此以后规规矩矩办事,老老实实做人!

打完了猃狁,周宣王觉得不过瘾,八月份他又让方叔领兵去征讨南边的荆楚。关于这件事,《诗经·采芑》记载到:“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荆人啊,真是太愚蠢了!竟然敢跟我们大周叫板,活腻了吧!我们的方叔,那可是一等一的将军,他一出马,战争毫无悬念,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到了第二年,宣王又让召穆公征讨东方的淮夷。这淮夷人也不是傻子,打不过就向徐夷求救。周宣王知道后,亲自带领军队杀向徐国,结果一路上摧枯拉朽,打得淮夷和徐夷都服服帖帖的,乖乖臣服西周王朝。

连续的胜利让周宣王忽略了一件事情,这些战争属于索贡之战。也就是说周王朝虽然取得小范围战争的胜利,但其所收缴的税赋,已经难以维持国内经济活动及战争的消耗。

在周宣王的后半生,他对外的所有战争,几乎都输得一败涂地!而且,还是那种越打越烂,屡败屡战,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战斗力,一股脑就想往前冲!事实证明,当时周王朝的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支棱不起来了!

宣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795年,宣王攻打太原的蛮夷。失败!

宣王三十八年,周宣王拉起晋国的军队,一起去打条戎、奔戎,结果毫无意外,再次失败!

第二年,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又跑去和西戎的一支——姜戎打仗。这次的战争,后来成了周宣王难以忘怀的噩梦!这次战争中,周宣王损失惨重,不仅没了战车粮草,没了核心部队,还丢了天子的威严,算是得不偿失。

(2)不籍千亩,料民太原

按照西周以来的祭天制度,周王朝天子都要亲自下籍田躬耕,以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帝籍”也就是天子躬耕的籍田,名之曰千亩。清华简记载: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田,立三十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因此周宣王不仅不施行躬耕“千亩之礼”,而且废除了用于祭祀的帝籍”(籍田),这一唯物主义行为遭到诸侯及大臣的反对。

《周语.谏宣王不籍千亩》记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周语·虢文公谏宣王》指出:“现在陛下打算继承先王的事业而废弃那最重要的事情,使供神的祭品匮乏而阻塞民众的财路,以后靠什么向神祈福、役使民众呢?”

但周宣王没有听从诸侯、大臣的劝谏,宣王三十九年 (公元前789年) ,周王军队讨伐西北的姜戎,两军交战于千亩,周军大败,宣王调去作战的军队全军覆没。

这场惨败反而让周宣王更加怀疑人口的真实性,于是第二年周宣王在太原宣布取消“籍田制”,开始料民。

“料民”是指清查人口数量,以人口数进行“人头税”的征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西周末期,实施以上两种制度,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军费的支出,但是不仅夺取了诸侯所应得的税收,也使得庶民的税赋负担大大增加。特别周朝还存在徭役,每家需指派一名成年男子,去服兵役、力役或杂役,那么用于劳动生产的人口大大减少,也就引起普通庶民的激烈反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庶民不肯在公田上出力。

《周语·仲山父谏宣王料民》记载: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仲山父劝谏周宣王说,百姓是不可查点的。但宣王不顾大臣的反对,毅然开始清点人口、取消“井田制”,成为致使西周灭亡的导火索。

所以周宣王取消“井田制”、征收“人头税”,与周厉王独占山灵川泽之利属于同一性质,他们都想从诸侯手中夺回自身应得的利益,同时也有充盈国库、弥补军队税赋缺失的考虑。

但西周末年,周王室对诸侯的统治已经大不如前,楚国、南淮夷等部族甚至已经不朝贡,也不缴纳税赋。其他诸侯也开始开垦“井田”以外的荒地,这些荒地也不会向天子缴纳税赋。

周宣王在西周王朝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其已经无力维持对周围诸侯国的统治,所施行的“不籍千亩”、取消籍田制度,也不能得到大臣、诸侯国贵族的拥护。

(3)插手诸侯国,自食恶果

公元前816年,鲁国的国君鲁武公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国都朝拜。大儿子叫姬括,小儿子叫姬戏。也不知道为什么,周宣王一看到姬戏,喜欢的不得了,立马要求鲁武公改立他为鲁国的继承人。

这个要求一出,炸锅了。西周最著名的制度就是“封建制”,而“封建制”的基础就是奉行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按照礼法,大儿子姬括才是鲁国的合法继承人,但他却凭着个人喜好,强迫改成小儿子,作为天子你带头不遵守礼法,这样好吗?

除此之外,在封建制下,天子管天子的事儿,诸侯管诸侯的事儿,天子不会随意干涉诸侯国的内政。但周宣王这么做,可算是赤裸裸地干涉人家鲁国内政了。总之,周宣王是个规矩和制度的破坏者。

很快地,他就看到了自己破坏规矩的下场:在他的要求下,姬戏确实是当上了国君,但十年都没撑到。在登基的第九年,姬括的儿子姬伯御成功发动政变,侄子干掉叔叔,自己当上国君。

等到姬伯御“篡位”第十一年,周宣王才率军过去讨伐。他带着一大队人马,气势汹汹地跑到鲁国去,把姬伯御给杀了,然后立了告御状的鲁武公幼子姬称做国君。

这件事让天下诸侯都很不爽:你周天子不是瞎折腾吗?

从此,周宣王的威信值就开始下跌了。但是,周宣王此时已成赌狗,很快他又折腾起一个人——申侯。

早些年,申侯把女儿嫁给了周宣王的儿子姬宫湦当太子妃,结为亲家。申侯看到周宣王每天只想着打仗,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西周迟早要败亡的,所以他好心劝谏,甚至不惜在朝堂上发生争执。

谁知道人家周宣王根本不领情。心想,呵,好你个申侯,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我还需要你来教我做事吗!于是,周宣王当众羞辱了申侯,气得申侯当场辞职不干了!

申侯回到自己封国的申侯,便一心一意搞发展,以此抵御别国的侵略。谁知惹来小人的妒忌,他们背地里向周宣王打小报告,说这个申侯,不老实,偷偷发展军队,想要起兵造反呢!

周宣王马上发兵申国!没想到,一战下来,反而是申侯赢了。

申侯虽然打赢了,但他也不是真的要跟周宣王作对的,他马上派使者去跟周宣王打招呼,说亲家呀,你怎么这么不明事理啊,我的女儿还在你们皇室里待着呢,你想想啊,我怎么可能害自己的亲生女儿呢,你千万不要听那些小人的话,他们都是胡扯的,你这样随随便便出兵攻打诸侯国,会给国家带来灾祸的!

也许是申侯适当给了周宣王台阶下,也许是他自己想通了,反正周宣王最终打消了再次攻打申国的计划。不过,这个申国和西周皇室的纠纷并没有消除,后来到了周幽王时期,就是这个申国勾结了外敌,直接灭了西周。

结束语:南宋的林之奇曾评价过周宣王,他的话就很中肯,他说:以周宣王观之,当其侧身修行任贤……固已无愧于文、武、成、康矣。惟其盛德之高明光大也,如此,故能复受天命,以中兴周室,……迨其末年,遂至不藉千亩,料民太原,而浸不克终。

这段话很好理解的,就是说,周宣王早期是很努力的,他创造出来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人无完人,他晚年一直打仗,不听劝谏,破坏礼制,滥杀无辜,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西周王朝的没落已经是可以预见了。

前782年,在位46年的周宣王去世了。太子姬宫湦继位,也就是日后的周幽王了。

前780年,关中地区大地震,导致渭河断流。这种山崩地裂,河水断流给当时人所造成的心理震撼是今人难以理解的。周朝气数已尽的念头必然会出现,关中地区已经不再适合建都也是必然会有的联想。此后西虢和郑国两个畿内国先后请求内迁,都得到了周幽王的同意,显然都是在为王室东迁做准备。

0 阅读:2
怜珊来看过去

怜珊来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