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淮安的清明节,春姑娘似乎格外偏爱这片土地。往年"雨纷纷"的惆怅被清朗的艳阳取代,气温从月初的"短袖换棉袄"折腾中安定下来,最终定格在24℃的暖意里。这份难得的晴好,不仅让春耕的农人舒展眉头,更让传承千年的清明习俗焕发出新气象。

在淮安乡间,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家家户户的门楣已插上青翠的柳条。"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老话仍在流传,老人们说这是驱邪纳吉的护身符。孩童们蹦跳着将柳枝编成花环,清脆的笑声惊飞枝头的喜鹊。
运河边的老茶楼里,刚出锅的"清明团子"飘着艾草香。淮安人讲究"寒食三日",用糯米裹着豆沙或咸肉馅的青团,既是对介子推的追思,也藏着春耕时节的能量密码。午后阳光正好,城南的钵池山公园里,纸鸢乘风直上九霄——这是老淮安人"放晦气"的古法,如今化作亲子互动的欢乐。

往年此时,永思园公墓的山道上总弥漫着纸灰。而今漫步其间,手持鲜花的市民络绎不绝,墓碑前摆放的除了黄菊白菊,还有写着思念的素色卡片。"云祭祀"平台上线三年,已有数万人通过视频连线完成跨省祭扫,屏幕那头的海外游子,对着家乡方向三鞠躬。
在福寿园,工作人员正为5户家庭操办花坛葬仪式。将骨灰与花瓣共同埋入春泥,这种"归于自然"的安葬方式,今年咨询量同比翻番。正如78岁的李奶奶所说:"人走了还给子孙留片花海,多好。"
三、城乡涌动的春日潮洪泽湖畔的露营基地里,90后们支起天幕烧烤架。他们用抖音直播"春日雅集",古琴伴着咖啡香,传统踏青遇上新潮玩法。盱眙太和牡丹园的万株牡丹提前绽放,汉服爱好者们提着竹篮游园,重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古韵8。
乡村同样热闹非凡。淮阴区刘老庄的烈士陵园前,红领巾讲解员正给游客讲述红色故事;金湖水上森林的研学团,跟着老船工学唱《清明采菱歌》。当暮色染红天边,楚秀园的海棠隧道亮起星星灯,夜游的人群举起手机,定格"火树银花合"的现代清明画卷。
这个没有落雨的清明,淮安人用阳光晒暖了思念,用新风延续着传统。从插柳祈福到生态安葬,从寒食青团到云端祭扫,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份"慎终追远"的温情。正如老淮安茶馆门前的对联所写:"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在这座千年运河之都,春天永远生长在传承与创新的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