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7岁担任市委书记,39岁成为副总理,1978年被免职回到工人岗位

粤城时刻 2025-02-18 08:40:36

所谓时势造英雄,很多时候一个普通人在关键的时期做的无意识选择会被历史的洪流推着往前走,因此他也会被裹挟,创造许多不可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俱兴,那个年代也是一个遍地是机会的年代。

尤其当时全国上下都在促生产、促发展,许多人往往抓住这一时机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弄潮儿。

孙健也同样如此,在那个崇尚生产的年代,他凭借自身的能力从普通工人最后做到了国家副总理。

这在如今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他也知道自身的地位提升是有一定运气成分,因此始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工作,时常感到忐忑和焦虑。

最终他终于如愿回到了最热爱的工作岗位和家乡,卸去一身负担。

也许在他的晚年生活,他才能够更加自由的做自己。

一、从工厂学徒到国家副总理

孙健的童年经历充满了艰辛与奋斗。

他出生于1936年的河北定兴县,家中主要务农较为贫困。

加上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家乡始终陷入战乱频繁、物资匮乏的困境,孙健的父母当时只能凭借辛勤劳动维持全家人的温饱。

无奈在一次日军洗劫过程中,家乡的所有粮食都被抢走了。

这一次也给孙健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让他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不易。

由于家境贫寒,他仅接受了基础教育,随后便辍学外出打工。

15岁那年,他通过工厂招聘进入到了天津内燃机场,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他从翻沙工学徒做起,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融化的钢铁倒入预先制作好的砂模中,冷却凝固后做成汽车所需的金属零部件。

翻砂工的工作极为辛苦,需要在高温、粉尘的环境下操作,在工作中他还经常被烫伤。

尽管如此,他从未抱怨,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他也逐渐在工厂里脱颖而出。

在工厂期间,他不仅努力工作,还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1958年,孙健因表现出色,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入党之后他受到激励,工作更加卖力。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饱含革命热情和斗志的中国。

工人们有着艰苦耐劳和天然的国家使命感,孙健作为一名光荣的基层工人也同样被感召。他从工作初始就埋头苦干,为了保证工作业绩,他甚至七年都没有回过老家。

也正是在这七年时间里,孙健凭借自身努力从普通工人干到生产组长,之后又逐渐成为车间主任,随后又被提拔为工厂的团委书记、政治部主任等职,进入到了高级管理层,最终他被全体工人推选为内燃机厂的厂长。

虽然辛苦,但这段基层打拼经历为他后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厂里担任领导职位的期间,内燃机厂的效益与生产效率都有相当大的提升。

在组织上很看好的情况下,孙健在1969年的时候就被调任天津第一机械局,成为副局长。

在此期间,他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推动了整个天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时的孙健开始走上从政的道路,仅仅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又被任命为天津市经委副主任。

在任期间,他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倡导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1973年11月,他再次被天津市委推选成为市委书记同时兼任市革委会副主任,真正成为了天津市的一把手。

任市委书记期间,他非常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此外,他还推动天津市的工业发展,倡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工作上他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75年1月,孙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名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工业和交通领域的重大决策,推动国家工业发展是他工作的重点内容。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竟然成为了国家的副总理。

这一任命也标志着他从地方领导岗位走向国家领导岗位,他在天津市委的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和领导能力。

孙健上任后,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深入工业一线进行调研。

他独自走访了100多家企业,与工人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

有一次,孙健到东北某钢铁厂视察。正值隆冬时节,厂里的高炉旁热气腾腾。

孙健二话不说,脱掉大衣就往炉前走。身边的工作人员赶紧劝阻:"孙副总理,太热了,您别过去。"

孙健却笑着说:"没事,我当年在天津机械厂就是这么干的。"

说完,他就钻进了热浪滚滚的高炉区,和工人们攀谈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孙健的工作中屡见不鲜。

他总是说:"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基层的情况。"正是这种实干精神,让孙健在短短几年内就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他主管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决策提供了宝贵依据。

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搞特殊化,拒绝警车开道和不必要的接待。

孙健在副总理任内,将改革创新作为了国家工业领域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引入高水平人才。

像国外的新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我国工业发展体系相结合,实现了工业领域的许多改革和技术创新。

他受到周总理启发,从实地调研开始抓生产。

每次进行工作汇报时,他的数据最为形式,工作思路也特别清晰,连周总理都夸赞不已。

在中南海期间,孙健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那就是在工作之余种种地、养养花。

他特地找到了一个空地开垦成菜园子,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除草、浇水,许多和他亲近的工作人员也一同去帮忙。

许多领导一来到北京就会把全家人都接过来享受更好的生活,但孙健并没有如此。

当人问他为什么不接家人过来时,他说自己还处在工作的学徒期间,不好意思将家属全部带来。

由此可见,他始终把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非常谦虚勤奋,感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突被免职

1978年,孙健正在外地检查工作时,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通知他被停职检查。

当时得知这一消息是他并没有生气或气馁,因为他认为从农村走到现在他已经很满足了。

但这一通知也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

回到北京后,孙健与组织进行了谈话。在这次谈话中,组织上向他说明了免职的原因。

由于之前对某些国家干部的任命是在特殊时期制定的。

而现在国家政治形态逐渐走上正轨,之前的许多决策也都不合时宜了,需要重新考虑。

孙健就在任命调整的行列之内,当他听到被免职的消息之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反倒是周围人对他表示遗憾和可惜。

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背景与副总理的职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接到停职通知时,他反而松了一口气,连多年以来的失眠都好了。

在与组织的谈话中,孙健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回到天津。他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继续从事基层工作。

最终,他被安排到天津机械厂工作,重新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回到机械厂工作后,他很快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从普通工人干起,继续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毕竟他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基层经验,且从事过国家级职务,因此在他的能力和经验推动下,工厂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他很快重新融入基层工作,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吃简单的饭菜,与工友们打成一片。

1985年,天津机械厂承接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引进德国摩托车发动机生产线。

这一项目对工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孙健被委以重任,负责项目的推进。

他身先士卒,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厂,忙的时候甚至吃住在厂里。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提前完成,工厂的效益显著提升。

孙健在天津机械厂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与工人同甘共苦。

他的努力得到了工人们的认可,1987年,他被推举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并公开上台领奖。

孙健在天津机械厂的工作不仅为工厂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激励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

此后,孙健又逐渐担任了中国机械工业供销华北公司总经济师,并兼任中机公司和中奕公司的总经理。

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注重人才培养,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在工作之余,孙健还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天津书法艺术节上获奖。

书法成为他晚年生活的重要乐趣之一,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7年11月,孙健因患肺癌在天津病逝,享年61岁。

由于他早已离开政坛多年,且生前希望低调处理后事,中央未安排官方吊唁。

然而,他曾经的同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以私人名义发来唁电,并送上花篮,表达对这位老朋友的哀悼。

孙健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从普通工人到国务院副总理,再到回归基层工作,最后又成为企业家,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务实的作风,笑看人生起起伏伏。

信息来源:

[1]孙健:从工人中走出的国务院副总理,90年代担任公司总经济师.网易新闻.

[2]普通人孙健的坚守与贡献.百度网.

0 阅读:51
粤城时刻

粤城时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