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幸存2人:一人返乡当村支书,一人享正师级干部待遇

冰香阅览娱乐 2024-12-19 12:56:44

1941年深秋,河北狼牙山,为了掩护大部队与百姓安全转移,五名八路军战士五名战士担起阻击敌人的重任。

他们用子弹、手榴弹和手中的一切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直到弹尽粮绝,仍不退缩。

为了不被敌人俘虏,他们砸毁武器,高喊着“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万岁!”毫不犹豫地跃下悬崖。

这一场悲壮的战斗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位壮士英勇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因被树枝挂住,侥幸生还。

经历了九死一生后,幸存的两位战士后来去了哪里?他们的发展如何?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9月,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下,为了为了保全根据地的党政机关和群众,狼牙山所在的易县地区主力部队决定战略转移。

七连接到命令,负责阻击敌人,以掩护大部队和群众撤离。

在大部队逐步后撤后,七连留下六班的五名战士作为最后的阻击力量。

他们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

天蒙蒙亮,六班的五人便利用熟悉的地形,在狼牙山的陡峭山路上埋伏下来。

马宝玉带着战士们把手榴弹绑成捆,分散埋在几处狭窄的要道。

这场战斗无比艰险,敌人兵力是他们的数十倍,且火力凶猛,可他们没有退缩,因为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更多人的安全。

日军先头部队被引入山腰的险峻地段后,五名战士果断拉响手榴弹,几声剧烈的爆炸过后,把敌军打得措手不及。

敌人意识到情况不妙,迅速重新组织进攻,日军大炮轰鸣,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山间。

五名战士趴在掩体中,默契地交替开火,用仅有的步枪不断狙击敌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五人边打边退,把敌人一步步引向狼牙山的主峰棋盘陀。

这是一处三面绝壁的悬崖绝路,地势险要,一旦被围,就没有生还的可能,这正是他们的计划:将敌人引到这里,把敌军主力死死拖住。

五名战士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多余的对话,但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日军一次次冲锋,被他们用枪弹和手榴弹击退,当子弹和手榴弹耗尽时,他们开始捡起地上的石块,用尽全力砸向攀爬的敌人。

一天一夜的激战后,棋盘陀上已满目疮痍,战士们的衣服被火药烟熏得黢黑,手上磨出了血泡,身上也沾满了泥土和血迹。

此时他们的弹药已经全部耗尽,看着一步步逼近的敌人,班长马宝玉喊道:

“同志们,不能让敌人抓住我们,更不能让他们拿到我们的武器!”

随即将步枪砸毁,带头走向悬崖。

他没有回头,对着身后的战士们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说罢,纵身一跃,消失在悬崖之下。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沉默了,葛振林眼中噙着泪水,砸碎自己的枪后,紧跟着马宝玉跳下悬崖。

其余的三人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敌人呆立在崖边,不敢相信与他们鏖战一天的,竟然只是五个人。

这五位战士的阻击下,敌军被彻底拖住,八路军大部队与百姓早已顺利转移。

跳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位战士英勇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保住了性命。

那么幸存的两位战士后来去了哪里?

宋学义——隐姓埋名的村支书

1941年秋的狼牙山一战,宋学义跳下悬崖后,重重摔在半山腰的一棵大树上,巨大的冲击力让他瞬间失去意识。

当他醒来时,浑身疼痛难忍,腰部似乎已经断裂,无法动弹。

他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不远处传来了微弱的呼喊:

“宋学义,你还活着吗?”

那是副班长葛振林的声音!原来葛振林也被挂在了树上,虽然伤势严重,但依然顽强地爬了过来,将奄奄一息的宋学义扶起。

两人彼此搀扶着,强忍伤痛,一步步向大部队的方向挪动。

敌人步步紧逼,二人几次濒临绝望,却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天亮时,他们终于遇到一支八路军侦察队,被带回根据地救治。

之后的几个月里,宋学义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腰部的重伤让他几乎无法下地行走,但每当想到狼牙山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他总是咬牙坚持。

他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这份幸运背后,是牺牲战友的英魂在守护,他必须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当初的革命誓言。

由于伤病太重,宋学义已经无法再回到战场,1943年,组织将他调往地方工作。

伤愈后的宋学义在河北易县担任农会主席,带领农民们开垦荒地,种植作物,组织抗日救亡工作。

后来,他与一位叫李桂荣的女性结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革命工作的热情。

1947年,当宋学义得知家乡河南沁阳解放的消息时,他的心中升腾起强烈的归乡愿望。

在向组织申请后,他带着妻子踏上了归乡的路,当宋学义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土时,眼前的一切却让他感到心酸万分。

村子破败不堪,土地贫瘠不毛,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饥饿与绝望,家中的亲人几乎全部因战乱和疾病离世,故居已成废墟,连一个容身之地都没有。

不过乡亲们的热情让宋学义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村民们自发凑钱、捡来材料,为宋学义和妻子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小屋,帮他们安顿下来。

面对这些苦难的乡亲,宋学义暗下决心:自己虽然已经无法像当年那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一定要用行动为家乡做点实事。

宋学义的家乡北孔村是远近闻名的“要饭村”,村里的土地因为盐碱化严重,每到夏季,大雨后地面便被洪水淹没,基本无法种植粮食。

每年到了农闲季节,村里许多人都不得不拖家带口外出讨饭度日。

宋学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查阅各种农业资料,学习改造盐碱地的方法,并一次次地带领村民试验。

那时没有技术设备,也缺乏经验,但他凭着一股子韧劲,硬是带着村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改良土地的办法。

从此,北孔村告别了“要饭村”的帽子,村民们可以自给自足,逐渐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乡亲们被宋学义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纷纷推选他担任村支书。

担任村支书期间,宋学义兢兢业业,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村子的建设中。

可他从来没有向乡亲们提起过自己的英雄事迹,连自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身份都从未透露。

直到1951年,沁阳县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经过多番打听,找到宋学义的家,村里人才知道他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1971年,年仅53岁的宋学义因病早逝。

他的故事告诉人们,英雄并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身份,他隐姓埋名,用无私的奉献书写了英雄的另一种定义,也让“狼牙山精神”在田间地头悄然延续。

而当年和他一样幸存的葛振林,则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葛振林——战场上冲锋陷阵

狼牙山一战后,葛振林被送往根据地的一家野战医院接受治疗,后脑重伤和全身多处骨折让他几乎失去行动能力。

躺在病床上的葛振林没有丝毫抱怨,他对自己说:

“能活下来是奇迹,我必须让这条命更有价值。”

在医院疗养的几个月里,葛振林咬牙与病痛作斗争,每天都坚持锻炼恢复。

等到身体逐渐恢复后,组织安排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学习,希望他能通过深造,在未来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学成之后,葛振林被调回部队,继续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先后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葛振林从一线部队退居后勤岗位,但依旧保持了军人严谨认真的作风。

有一次,一位战友因私事向他申请动用部队的车辆,葛振林毫不客气地拒绝:

“车子是国家的,不是你家的!”

就是这样一位“较真”的领导,却对普通群众格外关心,每次回到家乡河北保定,他总会自掏腰包,为困难家庭送米、送面,甚至资助贫困孩子读书。

对于家乡的建设,他也非常用心,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为村里捐赠了水泵和变压器,帮助村民解决了灌溉难题。

1981年7月,葛振林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享受副师级待遇,1983年6月,他的待遇提高到了正师级。

2005年3月,88岁的葛振林因病离世,他的老战友、部队干部,无数普通的群众和孩子都来悼念他。

结语

八十多年过去,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依旧如同山峰一般,巍然耸立,成为中华民族不屈斗志的象征。

作为幸存者的宋学义与葛振林,他们的生命轨迹虽然不同,却共同为“狼牙山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这份英雄的信念代代相传。

他们之后的几代人,继承了这份精神,在无数教育场所和纪念活动中,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一次次被提起。

他们的精神,不仅是抗战时期的丰碑,更是永恒的火炬,燃烧在后人心中,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 阅读:35
冰香阅览娱乐

冰香阅览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