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阴历三月十九号那天。
李自成把城门给攻下来了,崇祯皇帝心里充满了遗憾,他这当了十七年的皇上,也就这么结束了。
崇祯帝这辈子,过得真不容易。他登上皇位后,面临的是一大堆麻烦事儿。国家内忧外患,内部叛乱四起,外部强敌压境,真是让他焦头烂额。他每天忙着处理政务,想要力挽狂澜,让大明王朝重新振作起来。可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啊。他费尽心思整顿朝纲,提拔贤能,打击奸臣,但朝廷里的腐败现象还是屡禁不止。边疆的战事也是让他头疼不已,敌军不断进犯,他得不断调兵遣将去抵挡。崇祯帝是个勤奋的皇帝,他每天都忙得团团转,想要把国家治理好。但无奈局势太过艰难,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最终,大明王朝还是走向了衰落,崇祯帝也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所以说啊,崇祯帝这辈子,过得是真不容易。
他不是那种会让国家灭亡的君王,可偏偏走上了亡国的老路,这是祖宗留下的孽债,最后落到了他的头上。
尽管他是个亡国之君,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不低。要说封建社会的几百位皇帝里,能真正做到与国家共存亡的,也就那么两位,一个是后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另一个就是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
大明王朝的终结,真是挺惨烈的。
崇祯帝见不得家人受委屈,下令后宫妃子都得自我了断,张皇后和周皇后也在其中。他自己又动手解决了两个公主,小公主立马就没了气息,大公主则是丢了一条胳膊。
还有,他让太监带着三个皇子逃出皇宫。把家人的后事都安排好之后,崇祯皇帝就径直走向了煤山,在那棵斜长的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臣的表现,教科书级“无耻”】
崇祯帝咽气还没过一天呢。
他十分信任的内阁大臣魏藻德和副手陈演,整理好衣裳,急匆匆地就赶去见李自成。
魏藻德一瞅见李自成,立马两腿一软,跪在地上,眼泪哗哗地流,哽咽着说:
我当官三年了,做的是宰相这个位子。可惜皇上不怎么听我的建议,才有了今天这个结果。
主人刚去世没多久,魏大首辅就立马向李自成投了降。
李自成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对着魏大首辅就是一顿狠批:
你别在那儿唠叨个不停,先不说崇祯皇帝怎么样。他把你当作重要大臣,还让你当了三年宰相,这足以说明崇祯对你挺不错的。你要是真有点做臣子的样子,就该跟着崇祯皇帝的脚步走。
魏藻德的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他厚着脸皮回答:
您真是位了不起的好君王,我早就想帮您出谋划策了。
李自成文化程度不高,说话直来直去,他冲着魏大首辅就嚷开了:
你这人也太不要脸了,快,叫人来,直接把他关进牢房里头。
刘宗敏早就看不惯这些朝廷大官,二话不说就把魏藻德给扔进了监狱里。
魏大首辅这人真是太没下限了,就算被关在牢里,他还惦记着要投降,一个劲儿地喊着:
要是让我当官,那就得让我出去干实事,别老把我憋在这地方。
刘宗敏面带嘲讽,毫不客气地说:
崇祯让你当了首辅大臣,结果国家没撑过三年就灭亡了。你非但没好好想想自己的问题,现在还在这儿吹牛皮,真是不知羞耻。
讲完后,刘宗敏一声令下,手下迅速取来了夹棍,干脆利落地把魏藻德的十根手指头给夹断了。
魏藻德挨不住狠打,哭着喊饶命说:
别动手了,我愿意把女儿交给将军。
刘宗敏这家伙真不是个玩意儿,他在大牢里头,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了魏氏,最后还拿起枷锁,硬生生地把魏藻德给砸死了。
崇祯十三年那会儿,大明出了个头号状元郎,可最后呢,竟然是栽在了自己的不要脸上,没了命。
魏藻德所作所为和他的结局,其实就是大明王朝垮台的一个例子。跟他一样,大明那边投降的官员足足有1200多人。
李自成瞅见这场景,心里头直感慨:
这帮人平日里总爱自诩品德学识无人能及,大谈特谈儒家的那些大道理。可真要是碰上个关乎生死的节骨眼儿,一个个全都蔫儿了,低着头一声不吭,随便别人怎么欺辱摆弄。
以前啊,看电视和戏曲多了,就觉得大明王朝里最坏的就是锦衣卫和那些没七情六欲的太监,而那些东林党人,一个个都被想成是不怕死、讲义气的英雄好汉。
他们老是挂在嘴边的是道德和学问,动不动就用那些老一套的规矩来压人,好像自己就是那种“先为天下人操心,后享天下乐”的大好人一样。
要是大明王朝真的像电视上那般美好,崇祯皇帝又怎会走到上吊自尽这一步,落得个凄惨下场。
明朝为啥会完蛋,原因可不少。当时明朝面临的问题一大堆。各种因素搅在一起,就把这个朝代给拖垮了。
大明那时候,宫里头的太监一个接一个地捣乱,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这也是其中一个缘由。
皇帝老儿整天窝在皇宫深处,一门心思琢磨怎么得道成仙,或者就是在宫里捣鼓他的私人动物园,这也是其中一个缘由。
也包括帝国发展到某个阶段必然会衰败,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再来说说大明王朝的东林党人。
【东林人士与大明兴衰】
东林那帮人,除了史书上提到的个别几个,剩下的多数都是靠道德文章来糊弄世人的假正经,简直就是大明王朝的一个大麻烦。
用现在流行的话讲,这些人就是一群自封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带着点愤世嫉俗的味道。
平时喊得震天响,好像谁都比不上,但真到了要干点实事儿的时候,全都没声了,一个个跟哑巴似的。
他们最拿手的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别人指手画脚,发号施令。
比如说,有些地方遭了灾,自己一分钱都没出,却还怪那些有钱的人捐得不够多。
比如说真的要打仗了,这些人肯定不会像他们嘴上说的那样,主动请缨上战场去拼命。
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多想。
聊到东林那帮人,有个人你肯定得知道,那就是顾宪成。
这个人虽说在明史里头,没有张居正、于谦他们那么出名,但对明朝的安稳和发展,那可是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早些时候,顾宪成在朝廷里当官。他推荐了自己的人去当翰林学士,但明神宗不买账,两人因此闹翻了。
有种说法是他自己提出辞官,然后回了老家;还有种说法是神宗皇帝把他革职,让他回了家。
不管怎样都行,反正顾大学士是不能继续在朝廷里呆了。
顾宪成回到老家后,动手办了个东林书院。他一边在那儿教书,一边跟那些有学问的人聊聊对朝廷的看法。
大家伙儿对顾大学士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都在传他是跟皇上闹了别扭,一气之下就辞官回老家了。
经过这一波的热捧,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成了那会儿有骨气的文人里的代表人物。
东林学院因此快速发展,成了大明王朝除了皇宫外的又一个重要政治中心,明朝著名的“东林”势力也慢慢拼凑起来。
顾宪成和他创立的第一代东林书院挺棒的,那时候他们经常发表很多直击社会问题的看法。
例如减轻百姓税赋、让财富留在民间、整顿官员作风、推动经济增长、加强辽东防御等方面。
讲来讲去,核心意思就俩:减轻税赋,让老百姓手里多攒钱。
得说说的是,东林学士他们说的减轻赋税,主要就是指江南那边做工商的人。
这时候,大明王朝掌权的是魏忠贤。魏公公为了解决皇上的花销难题,打算对江南地区下手,开征手工业税。
东林书院的学者们立马站出来回击,大明皇朝里,那帮手段最毒辣的宦官和东林学士之间的斗争大戏,就此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有人讲,明朝时宦官和东林党人的争斗,跟汉朝那会儿的党锢之祸挺像的。说白了,就是太监和那些有文化的人在掐架。
说白了,这两个东西其实不是一码事。
汉朝的皇上啊,那真是没办法管,而明朝的皇上呢,干脆就不爱管,甚至可以说是故意放手,让他们自个儿斗得不可开交,非得分出个高下不可。
只有当两边掐得越激烈,文官那帮人才不会老用那些文绉绉的话来摆布咱们。
聊聊宦官和东林学士之间的那点事儿。说起来,宦官和东林学士之间的争斗,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不少人觉得两边就是正义之士和坏蛋的一场大战,但其实情况没那么简单。
明朝从神宗皇帝那时候起,就开始被深深地打上了“没钱”的标签。特别是神宗皇帝统治的晚期,整个国家穷得都快没法运转了。
但我们翻的历史记载可不是这样讲的,明朝那会儿已经有了资本工商业的苗头,大明王朝的白银存量,在全球可是排第一的。
一边是社会上的钱财越来越多,另一边皇帝却整天为了钱的事情操心,连早朝都不上了。
明朝的皇上老儿一直在琢磨,银子都跑哪儿去了呢?这事儿可真让他头疼。
大伙儿都被耍得团团转,不过有个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人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这人吧,不算啥善茬,但对皇上那是忠心耿耿,他的眼线在大明王朝到处都是。
魏大公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大明的钱袋子在江南那块儿。于是,他琢磨着对江南那块儿开征手工业的税,结果这一搞,就把宦官和东林党人的梁子给结下了。
说起来,魏忠贤做的那些事儿,也并非一无是处。
大明王朝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北边社会乱成一锅粥,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各地纷纷闹起义。反观南方,社会安宁,经济是一天比一天好。
魏忠贤想出的增税点子,虽说不太中听,但勉强能算是他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手段。可没想到,这个办法却被东林党人全体给否决了。
江南那块地方,东林书院成了个核心,慢慢形成了一股势力,就是商人和读书人们联手搞起来的官僚圈子。
做生意的人手头宽裕了,肯定会想找个人来帮他们管钱,东林学士呢,正好能胜任这个角色。他们这些人凑在一起,就是不肯掏钱帮朝廷解难,想用这招儿来拿捏皇上。
两边较劲不光是因为“正义和邪恶”,里头还掺和着“钱”的事儿。
明朝那时候虽说手头紧,但还真没缺过银子花。到了帝国快不行那会儿,崇祯皇帝当家,明朝一年到头就挣个376万两白银。要说这钱哪儿来的,南方那些工商大户出的力可不大,就占了那么一丁点儿,算来算去也就30万两白银。
大家觉得数量够不够呀?
咱聊聊大明王朝那会儿的社会财富收入吧。那时候,全世界每年得有9亿多白银流进大明王朝,而这银子大都是靠做买卖挣来的。
要是把这9亿白银都收上来,大明王朝手头就宽裕了,足够拿去救济西北的灾民。
我们不会因为想省下20万两白银,就把一个驿站给拆掉;
不会因为撤掉驿站、裁减人员,就把李自成给逼得造反了。
绝不会因为手头拮据,买不起红衣大炮,就让那上万人的后金军队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大明帝国垮台的真正原因就是这个。
最离奇的是,崇祯皇上的尸体被晾在一棵歪树上,无人问津。
大明以前的官员们,排得整整齐齐迎接闯王的到来,打算开启新一轮的仕途之路。
真没想到,李自成可不像崇祯那么好对付,他采取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直接跟大明的文官集团硬碰硬,下手毫不留情!
这群人老是对崇祯皇帝嚷嚷,说要加薪水,哭穷说日子没法过了。可等到李自成一来,严刑拷打下,他们老老实实就掏出了七千多万两白银。
如果当时能早点拿出那笔钱,崇祯皇帝也许就不会跑到煤山自缢,而我也不会被毒打至死了。
【兴亡不是他们考虑的事儿】
最后一位东林的领头人物,他叫钱谦益。
听说大明朝没了,崇祯皇上吊死了。我心里头那个难过啊,真想跳河一了百了,也算对得起自己一直宣扬的忠心、孝顺、气节和大义。
结果,脚趾头一沾到水,立马就缩了回来,简单说了句:这水冷飕飕的。
接着,到了第二天,他带着所有官员一起跪地迎接闯王,大家齐声高呼,表达敬意。
后来,他又是头一个带着手下官员向清军低头认输的。
写到这里,真心觉得崇祯挺冤枉的。
崇祯皇上在临终前,或许该把朝中那些大臣们全都好好整顿一番,一个不留。
咱们来聊聊,为啥那些大臣们眼睁睁看着帝国垮台,却啥也不做呢。
他们难道不明白,自己跟同事们,还有皇帝,其实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吗?
他们心里明镜似的,但绝不会为了帝国的起落,就搭上自己的好处。
在他们看来,最关键的就是守住自己已经到手的好处,至于王朝的繁荣还是衰败,那都是皇上自个儿需要操心的事儿。
简而言之,他们算是彻底想通了,自认就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作为打工的人,得搞定两件事,首要的是要跟皇帝上司处好关系,再就是要动脑筋把跟自己抢饭碗的“同行”给比下去。
我们其实没必要把封建时期权贵之间的争斗想得太深奥。
它就跟咱们平时干的活没啥两样!
你在公司干活时,有没有琢磨过,公司要是垮了,会不会跟自己也有点关系呢?
很可能就是没有。
咱们最上心的事儿,就是怎么让老板高兴,接着怎么想办法超过其他同事,显得自己特别能干,好多挣点工资呗。
因此,大明的那些官员们也一样,别把他们想得多高大上,也没必要鄙视他们的平庸,他们不过是为了自己能拼尽全力活下去而已。
他们说的“讲究道德、心怀世界”和我们提的“勤奋做事、为公司付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没啥两样,都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