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知音》和《故事会》,为何如今却风光不再了呢?

人猿奇妙宇宙 2024-11-16 16:47:06

对于许多70后、80后乃至部分90后的人来说,《知音》和《故事会》都是记忆中抹不去的岁月留痕。

在每个月的上旬,或是在每个月中下旬,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邮件获取我们订购的月刊,或是去报亭、书摊购买一份回来,津津有味的品读,常常乐此不疲!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食粮,每月没读《故事会》或《知音》,仿佛生活中就缺少了些什么!

究竟是什么抓住了整整几代人的心路历程或是情感经历呢?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强大的媒体在不知不觉中销声匿迹了呢?

不得不说的《故事会》

《故事会》是一个老牌杂志,1956年创刊,最初名为《故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故事会》逐渐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故事类杂志之一。

它里面从中外历史传奇、民间传说,到现代都市生活,小品笑话,应有尽有。撰稿人都以贴近百姓生活的平民化语言和精彩小故事情节,赢得了读者的青睐。有的故事看了一遍,过段时间再看一遍,仍然觉得趣味性很浓。

除了情感类写的入木三分,荒诞又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会里也很多,在众多读者中广为流传。

比如1999年第10期上,有个《鬼打墙》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有一条老路,据说经常有人在夜晚走这条路时遇到“鬼打墙”,即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去。村里的人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说是真的有鬼,有的则认为是心理作用。张二狗是村里的一个年轻人,他胆子很大,对这些鬼神之说半信半疑。一天晚上,他决定亲自走一次这条老路......

《知音》偷走了几代人的感情

火遍大江南北的不仅有《故事会》,还有常常以漂亮姐姐作为封面的《知音》,《知音》的崛起不是没有道理,它几乎精准地抓住了当时人们的感情需求,男女情感,三角恋,婆媳关系,一堆堆的故事,大多来源于真实生活,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情感经历。

《知音》自1985年创刊,首期发行量即达40万份,当年最高月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改为半月刊后,月发行量跃升至450万份,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进入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后,《知音》的发行量一度位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最新排名第六位。

《知音》中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反转。

比如2005年第12期上的《错爱一生》:李梅和张强是大学恋人,计划毕业后结婚。婚礼前夕,李梅收到一封匿名信,称张强有个私生女。李梅震惊,质问张强,张强坚决否认。李梅无法释怀,取消婚礼,两人分手。几年后,李梅偶然发现匿名信是小芳的现任男友所写,目的是破坏他们的关系。小芳坦白一切,李梅找到张强,两人重归于好,举行了迟到的婚礼。

还有如《1999以前,那个物理博士还是农村落榜青年》,说的事一个农村落榜青年成为美国物理博士的故事,虽然扒出来故事为虚构,但在当时的读者心中,确实起到了不小的激励作用。

两大刊王为何销声匿迹

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两种杂志什么时候不再火热已经无从考究,最后只能在旧书箱底翻到了一堆不舍得丢弃的旧刊。

尤其是在互联网兴起和电子产品开始风靡的时候,这两种杂志几乎无人问津,让人不免叹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太多人丢弃了阅读纸质刊物的习惯。

俗话说“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电子产品的大容量,快节奏,低成本已经远超曾经的报刊杂志的上界。《故事会》,《知音》,还有类似的《瑞丽》等等一系列刊物一夜之间无踪无影好似在情理之中。

到今天,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知音》里面让人眼泪汪汪的故事,《故事会》里面让人久久回荡的情节,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琳琅满目的报亭或书摊。曾经的读者,如今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今天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将旧媒体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短剧、游戏、电子文档,完全取代了七八十年代的阅读生活,那个年代的记忆,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风一样的岁月中悄悄流逝。

不知道这两个老牌杂志是否也能与时俱进搞点创新,即使不能留下70后、80后乃至部分90后人的“情怀”,但至少也会赋予人们开创未来的“勇气”。

不知道现在,大家还有看杂志的习惯吗?

0 阅读:0

人猿奇妙宇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