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竟被亳州刺史一枪捅死

潇湘十二楼 2024-08-17 10:57:50

盛唐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就这样黯然陨落在了乱世的尘埃中。王昌龄,这个被誉为"七绝圣手"的诗人,在59岁那年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却不曾想,这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个小小的驿站,一场意料之外的相遇,一柄冰冷的长枪,就这样将一代诗魂永远钉在了亳州的土地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诗人落得如此下场?

王昌龄的一生,可谓是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他的出身就像是一个谜,让后人们争论不休。有人说他是太原人,有人却坚持他是江宁人,还有人笃定他是京兆人。这种说法的纷纭,恰似他漂泊不定的一生。

不过,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王昌龄出身寒门。在他年少时期,家境的贫困让他不得不亲身体验农活的艰辛。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民间疾苦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这种感受也在日后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然而,命运似乎偏爱这个饱经磨难的少年。在727年,30岁的王昌龄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高中进士,这无疑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仿佛尝到了甜头,四年后的他又再接再厉,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并再次以头名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这一连串的成功,仿佛预示着他即将迎来人生的巅峰。

然而,仕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初任秘书郎的王昌龄,虽然掌管皇家藏书,却似乎并未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被提拔为汜水尉,在河南汜水县担任副武官,本应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可五年后,他却因某些原因被贬到了岭南,担任江宁丞。

这次贬谪对王昌龄的打击不小。在前往江宁的路上,他在洛阳逗留了半年之久,似乎是在借酒消愁,游山玩水。到了江宁后,他更是放飞自我,整日游荡,不务正业。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他再次被贬,这一次是到湖南龙标县担任县尉,一个九品小官。

然而,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龙标这个偏僻的小县,王昌龄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创办书院,向少数民族传授汉语文化;带头修建水利,开垦荒地;还大力整顿治安,使得龙标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状况都有了显著改善。在他的努力下,龙标的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段时期,也是王昌龄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那"七绝圣手"的美誉,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渐确立的。不仅如此,他还结识了一大批文坛名流,如李白、孟浩然、高适等人,他们互相唱和,切磋诗艺,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佳作。

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大唐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次年,肃宗登基,大赦天下。59岁的王昌龄心中燃起了归乡的念头,他决定离开已经待了多年的龙标,踏上回乡之路。

谁能想到,这条归乡路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当他路经亳州时,遭遇了亳州刺史闾丘晓。关于王昌龄被杀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不愿意拍闾丘晓的马屁,另一种则说闾丘晓对他怀有嫉恨。无论哪种说法,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诗人,就这样在异乡结束了他的生命。

闾丘晓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旧唐书》中说他"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意思是这人脾气暴躁,对下属刻薄,而且专横独断。这样一个人,就这样成为了终结王昌龄生命的凶手。

王昌龄的死讯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的一个仰慕者张镐,本想前往亳州查明真相,但因为战乱的缘故,最终也未能如愿。这个张镐后来官运亨通,成为了肃宗的宰相,还兼任河南节度使,掌管淮南一带的军权。

而闾丘晓的下场也并不好。在睢阳之战中,他拒绝增派援军给张巡,导致睢阳失守。张镐以耽误军情、害死同僚的罪名逮捕了他,最终将其处死。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王昌龄的一种迟来的正义。

王昌龄的遭遇,其实并非唐代诗人中的个例。许多著名诗人都有着悲惨的结局:杜甫因饥饿太久,突然暴食而亡;李白醉酒捞月,溺水而死;王勃因惊吓坠海身亡;卢照邻不堪病痛折磨,跳水自尽。这些悲剧,无一不让人唏嘘不已。

回顾王昌龄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人形象。他的人生轨迹,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在科举制度下,寒门子弟尚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在仕途上,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制于复杂的政治环境;在乱世中,即便是饱学之士也难逃厄运。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善于在短小精悍的诗句中营造出广阔的意境,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他的边塞诗更是别具一格,"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句,至今仍为人们传诵。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诗坛巨匠,却在暮年遭遇如此不幸。这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也许,正是这种人生的起伏跌宕,才造就了他诗歌中那种深沉而又豁达的气质。

王昌龄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在权力的游戏中,即便是有才华的文人,也可能成为牺牲品。闾丘晓的专横跋扈,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的腐败和跋扈。这种权力的滥用,最终不仅害死了王昌龄,也葬送了闾丘晓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昌龄在龙标县的政绩,又展现了一个文人在实际治理中的才能。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更是一个有抱负、有能力的官员。这种文武全才的形象,或许才是我们应该铭记的王昌龄。

最后,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的长河中,像王昌龄这样的才子,往往都有着悲剧性的结局。也许正是这种悲剧性,才让他们的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他们的诗句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诗人们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感悟。

王昌龄的生平,就像是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从寒门少年到科举成功,从仕途坎坷到流放边陲,再到最后的悲剧性结局,每一个章节都令人唏嘘不已。然而,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他那些穿越时空的诗篇。他的诗,他的人,他的命运,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0 阅读:149
评论列表
  • 2024-08-19 15:13

    最没用的就是这帮呤诗作画的臭文人。

潇湘十二楼

简介:红尘来去散无痕,醉酒当歌思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