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端午节为题材的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6-22 22:17:12

明代以端午节为题材的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我把明代以端午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整理和大家一起欣赏。

——题记

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到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饮用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和加蒜的过水面,还要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等。而皇帝则驾幸西苑,看斗龙舟、划船,或到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骑着马表演欣赏性的武术技艺。

除此之外,宫眷内臣从五月初一日到十三日均需穿着“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作为明朝端午节期间的应节服饰。

所谓“艾虎”就是用艾叶扎成的老虎形状。古代认为五月是“恶月”,这个时候天气渐暖,毒虫复苏,疫病容易蔓延。人们制作艾人、艾虎,希望能驱鬼魅、除毒虫、辟瘟疾。

稍加研究,就会发现在过端午这件事上,古人可比我们有仪式感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他们还会在端午这一天洗兰浴、画钟馗、插五瑞,孩子们则结伴捉蟾蜍。

可惜的是这些都成了时光长河中的遗珠。好在,我们还有古画可以把我们带回现场。

明万历年刘若愚的《酌中志》:明代宫廷每到端午节时,要在门两旁安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画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样式与春节时所挂门神相仿,一个月后才撤下。

“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 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

明代时期,民间有制作“端午景”的习惯。这一时期绘画“午瑞图”的作品也十分流行,依据此时期的“端午景”,“午瑞图”的题材也相应出现了变化,画中蜀葵、石榴、蒲、蓬等物成为“午瑞图”中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此外,夜合花、茉莉花、栀子花、萱花、枇杷等在农历五月前后盛开或成熟的花卉及果物同样是“午瑞图”的描绘对象。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

明代以端午节为主题名画有:《龙舟竞渡图》《天中佳卉》《天中佳景》《端阳佳景》《端阳即景图》《屈原像》《屈子行吟图》《画端阳景》《端阳景》《端阳景》《画端阳景》《百合写生》《杂画册蝴蝶百合花》等。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明代著名画家郑重绘画作品

郑重,字千里,号无著,歙(今安徽歙县)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好楼居,日事香茗。善写佛像,必斋沐而后举笔。丁云鹏推为赵伯驹后身。亦画山水小景。摹仿宋、元体均精妍。万历四十年(1612)临王蒙葛仙移居图,顺治五年(1648)作《十月岭梅图》。《无声诗史、歙县志、故宫书画集、风雨楼扇粹》。

明代著名画家郑重《龙舟竞渡图》赏析

明代著名画家郑重《龙舟竞渡图》此图描绘的情景正是端午时节,中国南方地区的湖区景象。画面采用马远一角式构图,观看赛龙舟的老少人等集中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掩映于湖光树石之间,亦有人骑于树干枝头,以便获取更好的观赛角度。而画面大量的留白则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湖面,湖上四只龙舟、一只凤舟正在挥桨竞渡。远山若隐若现。整幅画面精致工丽而不失活泼,为风俗画的佳作。

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景象。此图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画家陆治绘画作品

陆治(1496—1576年),字叔平,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因居太湖之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支硎山中。文徵明弟子,诗、文、书、画都有相当造诣,擅长画山水、花鸟,为“吴门画派”后期重要画家。花鸟画兼工能写,风格清秀。山水画笔墨劲峭,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善书法,能诗文。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天中佳卉》赏析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天中佳卉》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轴画盆景中一太湖石,旁植菖蒲草,取名为“天中佳卉”。文人讲究生活情趣,莳花赏石,做为花园书房摆设之用,进而画图记实。本幅亦可视如此。楷书写赋,占画面上方大部份,更足以显示书画一体。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天中佳景》赏析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天中佳景》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幅无作者款印。画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故知此画当为端阳应景之作。幅中凡绘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 幅上方,另见道教的灵符四道,及钟馗画像一。按,符咒自黄帝时代起,即被视为驱鬼的工具。北宋神宗年间,也已出现印制钟馗画像的记载。不过,钟馗图像由岁朝除祟演变为端节迎福,却须迟至明中叶。据此,“天中佳景”的作者绝不至早于明。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端阳佳景》赏析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端阳佳景》轴,纵116.7厘米横62.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葵榴花下自称觞,南极星辉满华堂。况是江南多胜事,朱明佳节正端阳。怀亲杜隐君七十。包山陆治题赠。轴中,陆治以没骨花卉绘园中一景,主景以蜀葵居中,背面太湖石,左方石榴穿出,两旁则配以山丹、灵芝,主景虽居中,坡则斜下,加以石榴之横出,使构图稳重之主景外,又有斜向动态,不致刻板。

此画笔墨构图和陈淳(1438—1544)近似,却没有陈淳放恣的气息。其中自然优雅的韵味,正是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以来吴派画家共同追求的格调。陆治(1496-1576),明代江苏吴县人。字叔平,号包山子。倜傥好义,以孝友称。诗文书画并工,山水、花鸟颇能出己意。 尝游文衡山、祝枝山之门,画名几与衡山相垺。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端阳即景图》赏析

明·陆治《端阳即景图》此图所画是端午节时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绘画作品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屈原像》赏析

明代 陈洪绶《屈原像》陈洪绶以屈原的《九歌》为题材的一系列木版画中,绘画了《屈原像》。与之前彬彬有礼的形象相反,屈原的造型是以他在《涉江》里的自我描写为根据:“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并且表现《渔父》中“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

陈洪绶的木刻版画《屈子行吟图》赏析

陈洪绶的木刻版画《屈子行吟图》是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一幅。是明代人物画家陈洪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屈原画像中经典之作。他所创作的屈原像,至清代两个多世纪,无人能超过,被奉为屈原像有经典之作。该图为《九歌图》之一。用均匀线条描绘屈原在仰望苍天、悲吟行进的形象,深沉、孤高的气质跃然纸上,体现了屈原的上下求索的爱国情怀。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孙克弘绘画作品

孙克弘(1532—1611),明书画家、藏书家。一作克宏,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礼部尚书孙承恩子。以荫授应天治中,官至汉阳知府。生性巧慧,声音洪亮,状貌疏野。所居四壁皆画苍松老柏,崩浪流泉,有一种澄泓萧瑟之意萦绕其间。他喜交友,陈继儒谓其“好客之癖,闻于江东,履綦如云,谈笑生风,坐上酒尊,老而不空”。卒年八十(一作七十九)。

明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孙克弘《画端阳景》赏析

明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孙克弘《画端阳景》轴,纵107.7厘米横2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没骨法写菖蒲、石榴、蜀葵等当令花草,用色雅淡,为其写生佳作。画面中央是三根用绳子捆绑的艾草,围绕它的有蜀葵、栀子花、石榴花和枇杷。同样是明代的画家,刘广则在画中加入了百合花。

本幅画石榴、百合、蜀葵、艾草等端阳时节植物四种,兼采没骨、写意两种画法,笔意疏简,设色淡雅,饶具韵致。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陈嘉言绘画作品

陈嘉言(1538~?卒年不详)字孔彰,浙江嘉兴人。善写花卉翎毛。纵毫挥染,笔致松秀,设色清丽,韵格兼胜。

明代著名书画家陈嘉言的《端阳景》赏析

明代著名书画家陈嘉言的《端阳景》轴,纵140.3厘米横37.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甲辰(1604年)端阳前。写于竹梧小隐。陈嘉言。钤印:陈嘉言印、孔彰、竹林小隐以写意之笔,于宣纸上点画花石。虽看似草草,实生动而有野趣。端阳节又称天中节,为阴历五月初五日,正当夏季,百合等花卉具于此时开花,故以之为代表。通幅用写意之笔,于宣纸上点画花石。若饱含水分,则有景色相融之晕散意味;若用干笔迅速钩写,则具飞白之效。虽看似草草,实生动而有野趣。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书画家陈栝绘画作品

陈栝(生卒年不详),字子正,号沱江,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陈淳之子,明代中期著名的绘画大师。

陈栝自幼随父亲陈淳修习绘画,饮酒纵诞。陈栝善画花鸟山水,尤精绘画花鸟,笔似其父,将其父陈淳的笔迹放纵,不拘于象的写意画法发挥至极致。明朝嘉靖年间,尚属英年的陈栝先于其父病逝,时人多因他早逝而深感惋惜,尊称他为"沱江子"。

陈栝是明代中期的杰出画家,他行笔放浪而有生趣,将诗意融汇进绘画中,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古代绘画史写意画法的发展,有五代徐熙、黄筌遗意。

明代中期杰出画家陈栝《端阳景》赏析

明代著名书画家陈栝《端阳景》轴,纸本,纵125.8厘米横41.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蒲觞泛酒引薰风,照眼榴花别样红。更有戎葵添丽景,一时都聚古瓶中。沱江子陈栝写。钤印:陈栝私印、沱江。本幅设色画园中一角,画面宾主次第分明,用色艳而不俗。其中自然优雅的韵味,正是沈周、文征明以来吴派画家共同追求的格调。主景以蜀葵居中,背面湖石后有石榴花穿出,均为夏日端午前后盛开的花卉。两旁配以山丹、灵芝,花卉几乎全部以色墨点染,并无钩线。虽然主景居中,构图稳重,斜下的山坡与横出的石榴卻为画幅添加了斜向动态,不致刻板。

画中画了一只古瓶,根据古瓶上的冰裂纹可以推测,这只瓶子可能是龙泉青瓷。

瓶中插了石榴花、蜀葵、艾草、栀子花、萱花,花的穿插很有讲究,以艾叶为中轴线,疏密得当,大花苞、小花头搭配和谐,配色也淡雅温和。

五瑞花的造型与古瓶相得益彰,正如画家的题画诗所说:“蒲觞泛酒引薰风,照眼榴花别样红。更有戎葵添丽景,一时都聚古瓶中。”

这瓶插花也代表了明代中期的插花风格,当时的插花以文人花为主,大多是文人插花遣兴的,所插之花的品种较少,选择线性和可点缀的花材居多,插花时根据兴致随意穿插。

器物也是以瓷器为主,特别崇尚高雅的古瓷。画家陈栝将这些美丽的花朵插在龙泉古瓷中,他一定十分满意自己的作品,于是绘制了这幅《端阳景图》。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书画家刘广绘画作品

刘广,字元博,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山水秀润。参看刘溥。作有《画史会要、明画录》。

明代著名书画家刘广《画端阳景》赏析

明代著名书画家刘广《画端阳景》轴 ,纸本,设色,纵112厘米横30.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则兼采没骨、写意二种画法,笔意疏简,设色淡雅,饶具韵致。款识题跋:自跋: 丙子(1456年)端阳。画于荆园。刘广。钤印:作者印: 刘氏元博、刘广之印。 收藏印: 鉴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收传印记:梦仙。本幅画石榴、百合、蜀葵、艾草等端阳时节植物四种,兼采没骨、写意二种画法,笔意疏简,设色淡雅,饶具韵致。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书画家钱谷绘画作品

钱谷,字叔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孤贫,失学,迨壮始知读书。家无典籍,游文征明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功点染水墨,便学心通。山水爽朗可爱,兰竹兼妙,翩翩不名其师学,而自腾踔于艺苑名公间。善书,行法苏,篆法二李,小楷法虞、欧,每得其妙于法外,识者以为真有渴骥奔猊、漏痕折钗之势。然为画掩,世罕知者。

明代著名书画家钱谷《百合写生》赏析

明代著名书画家钱谷《百合写生》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钱谷楷书自题:浓香暑雨泛,新叶翠罗攒。静爱缃帘下,亭亭白玉冠。壬寅(1542年)六月廿五日为姬文补图。并题短句。彭城钱谷。

沈禹文楷书跋:壬寅夏五之望,偕鹤梁王子履文弟,集姬文弟东斋,适盆中百合盛开,一发十二花,酒次漫赋纪胜。玄洲子大谟。五月虚斋梅雨凉,湘帘风细泛清香。未论石氏夸金谷,俨列瑶钗十二行。

钱谷手抄之书,一丝不苟,为后来藏家所重。陆心源皕宋楼曾藏有钱氏抄本《会稽掇英集》,后有文震孟跋说:"《会稽掇英集》皆集唐宋名贤时文,宇内流传绝少,是其早岁所抄,无一惰笔,乃从宋刻本而录者,为世珍重可知矣。"钱谷家贫,故文征明为题室名"悬罄"就是空无所有的意思。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叔宝先生不为家,家逾贫。先太史过而题其室曰'悬罄'。先生笑曰:'吾志哉!'而其嗜读日益甚。收录古文金石书几数千卷。"

明代著名书画家钱谷《杂画册蝴蝶百合花》赏析

明代著名书画家钱谷《杂画册蝴蝶百合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有清高宗行书御题:翩飞栩栩领花香,那论色形紫与黄。不失本来潇洒意,几曾工致效滕王。

可见,明代端午不但代表了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热爱。这些花材都比较容易获得,那么,为何不在端午来临时,带着孩子复刻一盆明代的端午清供呢?“爸爸真棒”,如果今天有空,你也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采摘,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在我国传世的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为数不少。

品赏这些名画,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沁入心田。

0 阅读:3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