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高发,都是吃水果引起的?5种水果建议中老年人少吃

神外袁可 2025-02-18 22:30:47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以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为特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与人们大量食用水果有关。那么,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哪些常见表现呢?

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多饮是由于血糖升高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增大,刺激了大脑的口渴中枢,使患者感到口渴难耐。患者每天可能需要饮水3-4升甚至更多。多尿则是因为高血糖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尿液中糖分增多,从而引起渗透性利尿。

患者可能需要频繁上厕所,夜间排尿次数也会增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多食症状则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是人体重要的降糖激素,当其功能受损时,血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内利用,造成细胞"饥饿",刺激食欲中枢,使患者感到饥饿难忍。尽管摄入大量食物,患者的体重反而会下降,这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获取能量。

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视力模糊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晶状体代谢异常,使其屈光性发生改变。患者可能会感到视物不清,尤其是在血糖波动较大时更为明显。皮肤瘙痒则与高血糖环境下真菌和细菌易于生长繁殖有关。

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难耐,尤其是在潮湿、温暖的部位,如腋下、会阴等处更为常见。伤口愈合缓慢是由于高血糖环境抑制了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影响了胶原蛋白的合成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患者即使是小小的擦伤或划痕,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四肢麻木、易疲劳、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四肢麻木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害了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患者可能会感到手脚发麻、刺痛或灼热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感觉迟钝。易疲劳则与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有关。

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机体处于一种慢性能量缺乏状态,使患者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工作和生活质量大受影响。性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男性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则可能会出现性欲下降、阴道干涩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给夫妻关系带来挑战。

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等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关系密切,两者常常相伴而生。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糖尿病还会影响肾脏对血压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高血糖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小板易于聚集,加上血脂代谢紊乱,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的出现。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饮食方面,应注意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比例。水果虽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也不可过量食用,特别是一些含糖量较高的水果。

中老年人应谨慎食用以下五种水果:榴莲、荔枝、葡萄、芒果和西瓜。这些水果虽然美味可口,但糖分含量较高,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建议选择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草莓、柚子、柠檬等。适度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代谢。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控制体重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合理用药。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要求患者长期坚持监测血糖,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饮食方面更需要格外注意,建议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每天检查双脚,及时处理伤口,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干预。

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但并非单纯由吃水果引起。合理的饮食结构、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我们要全面认识糖尿病,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王薇, 纪立农.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8, 34(1): 1-5.

杨文英, 贾伟平.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 中华内科杂志, 2019, 58(11): 777-780.

李光伟, 赵志刚. 糖尿病与营养.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10): 641-644.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0 阅读:14
神外袁可

神外袁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