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位美国富豪身患绝症,却不愿意乖乖等死,于是将自己“冷封”起来,约定期限50年,等待之后的科技奇迹来让他“重获新生”。
可随着时间快进到2017年,五十年之约到期,解冻的时刻终于来临,工作人员的表情却突然凝重起来,紧急叫停解冻程序,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是怎么回事?
最终结果又怎样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09073615200dee4515cb04b3d88781.png)
1966年72岁的富豪詹姆斯·贝德福德被确诊晚期肺癌和肾癌,这几乎是判了他死刑。
不甘心的他尝试了各种疗法,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到当时最前沿的实验性疗法,甚至不惜重金咨询医学权威,但得到的答案却始终是冰冷的“无药可医”。
一天在翻阅一本科技杂志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击中了他,文章中提到,如果把人体在濒死状态下冷冻保存,或许在未来科技发达的时候,能够重新复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a3f01c657efe62656102599194065a.png)
这听起来像是痴人说梦,但对于贝德福德来说,这无疑是最后的一线希望,他果断联系了研究这项技术的先驱罗伯特·尼尔森。
两人马上给贝德福德量身定制一个低温存储容器,确保他的身体能够长期保存。
为了防止冰晶破坏细胞,他们在他的体表涂抹了防冻剂,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他的身体浸入充满液氮的低温容器中。
就这样子,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自愿接受人体冷冻的人,把自己交付给未知的未来,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和科技的豪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75554854dc25fcd0632a01b5c1d752.png)
詹姆斯·贝德福德的“冰冻之旅”仅仅是这场冷冻迷局的开端,随着他被重新冰封于液氮之中,一系列的难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资金问题。
贝德福德生前虽然预留了十万美元用于冷冻实验,但这笔钱对于长期维护冷冻设备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冷冻容器需要持续补充液氮,还要保证稳定的电力供应,这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12bb61c871c32940b056690c79ebd4.png)
可贝德福德的家属并不支持他的决定,认为这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赌博。在贝德福德去世后,家属与罗伯特·尼尔森在资金使用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对簿公堂。
屋漏偏逢连夜雨,70年代的一次意外停电,险些让贝德福德的冷冻实验功亏一篑。
虽然最终恢复了冷冻状态,但这次事故暴露了冷冻技术的脆弱性,同时也加剧了尼尔森和贝德福德家属之间的矛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3f26bc5263a03133b3a1a3056eee3a.png)
最终不堪重负的尼尔森不得不把贝德福德的遗体移交给一家专门从事人体冷冻研究的机构,也就是阿尔克生命延续基金会。
尽管基金会拥有更先进的设备和更专业的团队,但贝德福德的身体在漫长的五十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不是依然保持着完好状态,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b77d468b32a957850aeb5bfc1c537e1.jpg)
2017年初沉寂了五十年的“复活”计划终于提上了日程,位于亚利桑那州的阿尔克生命延续基金会,成为这次行动的执行者。
这群肩负着“复活”使命的科学家们既兴奋又紧张,他们知道自己正站在生命科学的边界,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
解冻过程极其复杂,容不得半点差池,他们需要缓慢地提升冷冻容器的温度,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稍有不慎就可能对贝德福德的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b5007ffe9d5ed2f572fd830d1a6de4.png)
随着温度的升高,下一步是向贝德福德的体内注入特制的保护液,目的是防止他体内的细胞在“复活”过程中受到损害。
做完这一切,科学家们满怀期待地尝试激活他的代谢功能,期盼着奇迹的出现。
实验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每个人都紧盯着仪器上的数据,希望看到生命复苏的迹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e4aea98aa74ed0b12ed72e213fa45c.jpg)
随着解冻的进行,贝德福德的面部看起来出了塌陷,脸色也不对劲。经验丰富的专家们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他们立即对贝德福德的身体进行更深入的检查,结果让人心碎。
神经细胞的结构已经完全崩解,这意味着即使能够恢复心跳和呼吸,他也永远无法恢复意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c21a14bbbdd0e65dba1195501bf7df.jpg)
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所有人的希望,解冻计划不得不紧急叫停,五十年的漫长等待,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一时间各种质疑声纷至沓来。
这项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技术,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他们不得不把贝德福德的遗体重新冷冻保存,等待未来科技的进步。
贝德福德的永生之梦,最终还是变成了一场引人唏嘘的悲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17a54be748fb56a6292a073e1184240.jpg)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位对人体冷冻技术充满热情的人物郑奎飞,他被称为“中国冷冻之父”。
郑奎飞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而后辗转求学,对生物学和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3年他正式开始研究人体冷冻技术,开启了他的“十年追梦”之旅,郑奎飞的研究并非闭门造车,他积极寻求合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0a306c582d30ad63f1f6bef9e5cab6d.jpg)
他和浙江大学的教授以及浙江一些民营医院的医学专家共同探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其中就包括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冷冻实验。
他的研究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一些富豪甚至主动联系他,希望能够进行人体冷冻。
郑奎飞也为此制定了商业计划,预估费用为100万元冷冻30年,之后再根据科技发展情况决定是不是进行“复活”,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785b9751c8dffade125b4503e75fc5.jpg)
除了技术和伦理问题,郑奎飞对“复活”后的人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即使技术能够实现“复活”,如何保证“复活”后的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
和詹姆斯·贝德福德的案例相比,郑奎飞的故事更像是一场冷静地思考,贝德福德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新技术的渴望,把自己交付给未知的未来。
而郑奎飞在经过十年的探索后,选择了放弃,更多的是出于对科技局限、伦理困境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的理性思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76f3584b51d8bd818f7aac47e187afc.jpg)
两位“冷冻先驱”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永生”的渴望以及对科技的期盼和反思,人体冷冻技术到底是通往永生的捷径,还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永不停息。
信息来源:
环球网 ,2018-08-14, 超级富豪圈流行冷冻大脑 欲在百年后“重生”
钱江晚报,2017-08-22,被称中国人体冷冻复活之父为何研究十年后放弃:复活很难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