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似乎是定案,就是袁世凯的叛变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但是这个问题分几方面。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的地位有那么重要吗?能左右变法是否失败?袁世凯有这么大的能力吗?康梁谭等人为什么就认准了袁世凯?袁世凯值得信任吗?是不是改良派押错了宝?如果袁世凯支持,变法能成功吗?
有这么多疑问,那么是袁世凯的叛变导致了变法失败是否成立呢?
先说一下戊戌变法吧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在中法战争失败之后,第一次向朝廷上书,提出了变法的必要性。这次上书因为顽固势力的阻挠,最终没能送到皇帝面前。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大清上下倍感屈辱。之前输给了西洋人,现在居然连东洋人也打不过了,奇耻大辱。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岁乙未。70后、80后可能记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部电视剧叫乙未豪客传奇,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适逢全国举人入京会试。广东举人康有为也在此列。四月八日,康有为联合全国举人603人联合上书,关于上书人数康梁的说法是一千二三百人,甚至是三千人,但目前看到的正式题名为603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至于为啥叫公车上书呢,那是因为清朝举人进京考试多乘坐地方官署清报财务的交通工具进京,因此“公车”也就成了举人的别名,所以这次上书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也并不是只喊口号,提出了三项应敌之法和六项富国之法。总结下来就是俩字:变法。
这次上书之后,康有为继续多次上书光绪皇帝。为了给变法造势,康梁有为还组织了强学会,创办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制造舆论。
在接连的上书、宣传之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决定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中的袁世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看到改良版闹的挺欢,感觉可以利用。袁世凯加入和资助了康梁创办的强学会。康有为的万言书,还是袁世凯为他代递督办军务处的,因荣禄不收而被退回。
此时的袁世凯与改良派的交往是公开的。一个变法,一个练新军,似乎挺合拍。
袁世凯的活动引起了顽固派的警觉,开始弹劾袁世凯。在大恩人荣禄的保护下,这次弹劾袁世凯顺利过关,还被提升为直隶按察使,专管练兵。
自此之后,袁世凯就成了两面派,一方面与改良派互相抛媚眼,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向太后党传递消息。
看来荣禄保下袁世凯的条件很可能是让袁世凯成为卧底。
改良派这些书生们完全没看出袁世凯的变化,还想着让袁世凯成为靠山呢,靠袁世凯杀荣禄,拥护光绪帝,推行变法。
来看看袁世凯对改良派对光绪皇帝的“忠心”变得多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一日光绪皇帝召见了袁世凯,当面夸奖了袁世凯,许诺了一个侍郎的头衔。
八月二日,光绪二次召见袁世凯,要他与荣禄各办个事,互不掣肘。袁世凯又是一番表忠心。
八月三日,光绪皇帝送出密诏,让康有为等人离京出走。改良派决定由谭嗣同密访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发动政变。袁世凯当面应允。
八月六日,袁世凯听说慈禧太后将再出训政并且捉拿维新派一下子慌了,赶快去告密,生怕晚了。
然后就是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
那袁世凯能左右变法的成败吗?答案是不能。袁世凯此时手头上就7300人,袁世凯告密的根本原因是袁世凯自己评估了一下实力根本不够格。天津小站距离紫禁城200公里左右,这么仓促的情况下,以当时的交通工具根本不能第一时间到达北京。此外,慈禧、荣禄在京城周围部署了近14万人的重兵,袁世凯这点兵力根本没啥用。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觉得自己最大限度就是做个两面派,静观其变,不到最后绝不下注。袁世凯的这种想法完全符合传统知识分子。
变法的成败不仅不取决于袁世凯,甚至连康梁等人也只是参与者并不是决定者。其实,在当时朝中大臣们内心支持变法的不在少数,甚至连慈禧自己也觉得应该变变了,要不然祖宗的江山就要到头了。但是,没几个人看好光绪和这几个书生。康有为自己也是个投机者,希望能在变法中谋得利益。至于梁启超吗?也是让人诧异。
按理说,梁启超应该对袁世凯恨之入骨。可是几年之后,梁启超居然加入了袁世凯组建的民主党,成为核心人物,来对抗孙中山等革命者。这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现实版?还是袁世凯当年不够罪大恶极?还是梁启超这个人也是个两面派?不管怎样,维新派这些人要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就应该学会争取与妥协,得有方法,而不是愣头青一般只会造舆论。
那为什么最后戊戌变法的失败归结给了袁世凯呢?只能说袁项城后来名声太大,名声太臭。
真正决定变法成败的是谁?在慈禧在光绪,在于真正的当权者。因为变法不是革命,得有最顶层的支持,否则根本进行不下去。
刚开始光绪和慈禧都支持变法。后来慈禧发现威胁到了自身,断然翻脸了。这就开始了慈禧与光绪的直接对决。
来看看1898年变法这一年慈禧与光绪的几次对决吧。
第一次是四月二十七日,帝党翁同龢被罢黜,荣禄上位。荣禄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统帅京畿地区的军事力量。
第二次是五月初二,光绪斥责了弹劾康有为的后党礼部尚书。
第三次是五月十九日,光绪斥退了弹劾康有为的后党御史。
第四次七月十九日,阳历9月4日,光绪皇帝罢免了后党礼部尚书、侍郎等六位大臣。安排了杨锐等四人进入朝廷。
四次政治斗争光绪赢了三次,看似完胜,其实光绪皇帝只是赢在了表面,并没有获得关键职位,更没有获得军权。慈禧则在暗中布置,牢牢的把握住了军权这个核心要素。从而在关键时刻一举击败维新派。
光绪皇帝严重经验不足,时而独断专行,时而当断不断,弄得下面无所适从。就连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光绪皇帝就见了一次面,给了一个六品的顶戴。见一次面就信任了康有为了?一个六品顶戴就能推动变法了?难怪梁启超等人失望透顶。
对于光绪皇帝不应抱有过高期望,如果光绪皇帝资质很高,也不会得到慈禧的认可成为皇帝了。
就这样的光绪皇帝,就这样的变法臣子,怎么可能变法成功?
那么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了,变法应该选择跟谁合作?
变法应该选择谁?要想变法,必须得满足几个条件。
此人必须得是朝廷中枢人物,有军权;此人必须是汉人,当时的中枢中,满人普遍反对变法;此人有放眼全球的眼光;此人政治手腕高明;此人得能跟慈禧说得上话;此人最好也能得到光绪皇帝的信任。
满足这些条件的,似乎除了李鸿章之外没有其他人了。李鸿章是朝廷中枢人物,掌握北洋,是汉人,维新派,还去欧美转了一圈,见识了世界的变革,李鸿章师从曾国藩,手段高明,慈禧信得过李鸿章。除了最后一条,光绪并不怎么待见李鸿章。但是在那个时代,光绪不是决定因素。
慈禧曾经问李鸿章对康有为等人的看法。李鸿章如下回答:
这个人是个书生,也如市井中喜欢争强好胜打官司的人。
慈禧接着问:
“那么,洋人为什么支持他们呢?”
李鸿章回答道:
那是洋人们不了解中国国情,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当成他们的知识分子了。等洋人们了解了中国的文人们都是些什么角色之后,别说支持,就是躲避,怕也来不及了。
当变法失败后,即将赴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面见慈禧谢恩的时候,却说出了另外一番话。当时慈禧拿出了别人举报李鸿章是康党的奏折。
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这番话让慈禧很错愕。一方面可能有李鸿章对于慈禧不信任自己的抱怨;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李鸿章确实想着变一变。
在到达广东之后,朝廷下令捉拿维新派。李鸿章对身边的人说:
朝廷意抓康党,尔等无需怕,吾即是康党。
李鸿章够个性。李鸿章这是对朝廷感到失望了,对朝廷如此对待变革者深感失望。
当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国外时,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竟收到了李鸿章托人捎来的“问候”,甚至还收到了李鸿章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
从不怎么看得上这群毛头小子,到自认康党,到勉励鼓励。李鸿章心里是有变法的想法的。
所以,变法最好的合作人是李鸿章。如果光绪是一等一的人物,也应该会选择李鸿章吧。
说的有点多了,继续北洋,请看下一篇:
从北洋常备到北洋六镇,每一次国难都是袁世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