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科技关税清零!不到36小时,美国改口,俄罗斯重磅表态

科技小笛 2025-04-14 21:21:53

——霸权大棒砸向中国,却让中俄战略协作更坚如磐石

一、一场豪赌与一记响亮的耳光

2025年4月11日,美国突然传出消息,称将豁免对华部分科技关税,其中包含智能手机、芯片等20余类电子产品,覆盖其进口商品规模高达3900亿美元。此消息一出,业界震动,在关税战白热化阶段,美国的让步是否标志着特朗普已经“认输”了?

然而,不到36个小时,美方又改口了,美商务部长称这只是“临时决策”,未来一两个月内,现在这些被“豁免”的产品,届时都会出现在新的“半导体关税”清单上。

事实证明,美帝主义亡我之心始终未死,所谓的临时“豁免”,不过是美方为应对压力的权宜之计罢了。同时这也意味着,这场关税战接下来可能会更加惨烈,不只是电子产品,可能还有石油能源这项我们的短板,估计也会遭到美方的针对。

让人感到振奋的是,关键时刻,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正式表态,称“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将准备多少!俄罗斯的此次公开发声,虽然只有短短十几个字,但却堪称是对中国最有力的承诺。

那么问题来了:当美国对华挥舞关税大棒时,为何俄罗斯的回应能引发全球共鸣?这场博弈背后,究竟是谁在逆流而行,谁在乘风破浪?

二、美国“关税大棒”的荒诞逻辑:豪赌与自毁

特朗普政府将关税从125%加码至145%,表面是经济施压,实则是政治豪赌。数据显示,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美贸易额不降反升,2024年达到6800亿美元新高,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覆盖率超过7.3万家。显然,高关税并未“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让美国消费者多支付260亿美元成本,通胀率飙升0.6个百分点。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依赖中国持有的7590亿美元美债填补财政赤字,一边却幻想中国不会反制。这种“既要吃饭又砸锅”的霸权思维,连《纽约时报》都嘲讽:“特朗普的关税战,像极了上世纪30年代将全球经济拖入大萧条的政策。”

三、中国反制:从“奉陪到底”到全球破局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外交部强硬表态:“美方不要指望等到中国的电话。” 中方同步祭出125%对等关税,精准打击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直击共和党票仓。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更深层的战略是“去美元化”与“多元化突围”:

1. 能源布局:与俄罗斯、中东签署长期协议,石油进口中俄占比超30%;

2. 金融自主: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中俄能源交易本币结算比例突破90%;

3. 供应链重构:与东盟、欧盟签署12项合作协议,分散对美依赖。

中国用行动证明:单极霸权时代,正在终结。

四、俄罗斯的“一锤定音”:战略协作背后的全球棋局

美国关税政策落地不到24小时,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的表态,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中俄20年战略协作的厚积薄发:

- 能源绑定:2025年1-2月,中国从俄进口石油1547万吨,占总量28%,远超沙特;

- 地缘共振:美国对俄加征500%关税后,俄方直言“中俄合作不受影响”,并加速向中国输出高附加值产品;

- 去美元化联盟:中俄联手推动本币结算,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美元占比降至历史新低。

俄罗斯的发声,既是力挺中国,更是对单边霸权的集体反击。正如俄外交部所言:“美国已沦为国际贸易法的破坏者。”

五、全球觉醒:单边主义的黄昏与多边主义的黎明**

美国的关税大棒,正在加速旧秩序的崩塌:

- 欧盟反制:对21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税,剑指共和党票仓路易斯安那州;

- 东盟转向:与中国建立大宗商品应急机制,数字贸易合作激增;

- 资本用脚投票:特斯拉、苹果扩大在华产能,摩根大通预警“美国衰退概率40%”。

这场博弈的终局早已注定——当中国与俄、欧、东盟形成“去美元化”网络,当全球产业链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重构,美国的“关税狂欢”不过是霸权落幕前的最后喧嚣。

六、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答案

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像极了一个赌徒的疯狂梭哈。但历史终将证明:单边主义是21世纪最昂贵的幻觉,而合作共赢才是不可逆的潮流。

“当霸权者沉迷于挥舞大棒时,世界早已悄悄转向握紧彼此的双手。”

若美国的单边主义终将失败,下一个十年,谁会成为全球经济规则的书写者?是“关税大棒”,还是“合作之手”?

0 阅读:4
科技小笛

科技小笛

有理解、有深度,这里有最精彩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