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一交通员怀揣鸡毛信被鬼子抓住,危急时刻突然有人喊他名字

寻新的希望海 2025-02-07 15:20:59

冀东,在解放前曾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域,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包括了华北平原东北部22个县的大片区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咽喉。

日本侵占东北后,很快就将魔爪伸向了紧邻的冀东,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冀东便成为了沦陷区。鬼子烧杀抢掠,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

孤悬敌后,冀东地区的抗日活动可谓艰苦卓绝。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毛主席提出,可以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我军在冀东的抗日部署就此拉开序幕。

1938年6月,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了冀东,短短两个月抗日烽火便燃烧20多个县,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以上。

为了服务抗战,地下交通线和情报站也快速组建起来。这些交通员,平时就是普通的村民,白天他们顶着烈日勤劳耕种,一旦有任务,便是暗夜里的独行侠。

出生于1910年的胡殿,就是这样的一名交通员,也是情报站负责人。他的家乡河北省迁安市五重乡东陈庄村,是冀东抗战的中心村,他掌管着附近十几个村子的情报。这些村子,每个村都有一名交通员,这些交通员收集的情报,都由胡殿收过来,然后根据情报的轻重等级,做成不同的“鸡毛信”,然后统一送给区上的党组织。

今天的东陈庄村

鸡毛信,这是源自于汉代征调军队的“羽檄”,插上鸟羽表示紧急程度。1939年,因为数十万日军在晋东南来回“大扫荡”,我军的情报收取和传递都因此特别困难,因此黄克诚才提出来“拿鸡毛,当信使”,鸡毛信因此风靡一时。

十几个村子,胡殿能够成为这个情报站的负责人,除了记性好,人机灵勇敢之外,是因为他还有一项特长。

影视剧中的鸡毛信

胡殿特别擅长磨香油,他“胡殿香油坊”里磨出来的香油,色泽透亮香扑百米,大老远闻着就馋人。因此顺理成章,他是个卖香油的,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香油就是他的工作。

由于这个工作,他自然是方圆几十里内,每天怎么走都不惹人怀疑。因为卖香油的招牌掩护,他又将情报藏的妥帖,因此自从负责情报以来,就从来没失过手。

所谓“冷灰里蹦出个热豆子-----出人意料”。胡殿一直以来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从没有被人怀疑过,哪成想这天走到迁西县太平寨至西沟村的路上时,竟被一群鬼子给拦住了去路。

香油挑子

胡殿心里紧张万分,还以为是自己送情报的秘密暴露了。此时,他的身上,还正带着几封重要的鸡毛信呢,如果被鬼子搜出来,那更不得了。

他强装镇定,走上前去笑呵呵地说道:“太君好,我就是一卖香油的,良民,这肯定是有什么误会-----”

不管胡殿怎么解释,鬼子还是将他抓走了。这一年,胡殿30来岁,因为经常挑担子走街串巷,看上去非常的精壮有力,胡殿也发现,与自己一路被抓走的几个村民,也都是年轻力壮的男人。

原来,迁西县枕燕山依长城,战略位置极好,鬼子相中了万宝沟村子北面的一座山,想在山顶建炮楼工事,于是就下山抓了一些村民来干活。

胡殿,只是恰巧来到这个村子被他们看到,情报的消息还没有泄露,他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一路上,他心里都很紧张,一直在想办法,若鬼子一旦问起情报的事,那么豁出命去,他也要保证情报的安全。

好在鬼子的炮楼工期很紧,到了山上便发了工具逼他们干活,胡殿表面装作若无其事的干活,心里却不停盘算着该怎么办。

看这个炮楼的规模,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的,到时自己所带的情报恐怕也不准确了,不如直接销毁死无对证。然而,工地人多,还有鬼子监督,中间几次他想寻找机会,最后因为避不开人而不得不放弃。

鸡毛信原件

俗话说“管天管地管不住人有三急”,要不,就说上茅房?为了不显得自己事多引起怀疑,胡殿还特意仔细观察了一番。结果这个计划也泡汤了,因为为了防止有人逃跑,去上茅房,竟然还有人跟着。

思来想去,胡殿心一横,不行就把信给吃到肚子里去。他做的鸡毛信非常小巧,规规矩矩的叠着,一个只有火柴盒般大小,要一口吞了也不是难事。但问题就出在,因为他是情报站负责人,他身上的鸡毛信有好几封呢,若一个不小心露出马脚,那就全完了。

胡殿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就在他心急如焚时,却突然听到炮楼下好像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他又仔细听了听,确定,是自己的妻子崔氏。

崔氏是个小脚女人,平日走路很费力,他们村所在的东陈庄村,距离这里仅山路就有5里。胡殿不知道她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赶到,平日这些年轻女人,一个个对鬼子避如蛇蝎,今天她冒险来这里,为的肯定是转移他身上的鸡毛信。

网络图片

“太君,今天出来的急,有些事没给家里交待,家属找来了,行行好,我交待两句马上就回来。”

胡殿听到喊声,立刻会意,向鬼子请示去说两句话,得到了同意。他一边小跑着去,一边已是悄悄将信握在了手掌心里。

夫妻两个随便说了几句话,胡殿装作要走转过身去,已是悄悄将鸡毛信塞到了妻子手里。崔氏有备而来,她宽大的袖子,很好的遮掩了这些小动作。

两个人不动声色的交接了信,之后胡殿又小跑着回去干活,崔氏也踮着小脚一路跑回了家里,将信埋在了院子里的枣树下。

几天之后,胡殿干完活被放回去,他将信挖出来接着给组织送。只是这一次,多了一张万宝沟炮楼的工事图,包括周围环境的地图。

万宝沟炮楼遗址

原来,因为身上没有了鸡毛信,他在鬼子那干活时也放心大胆多了,几天时间里,早将炮楼的建筑情况兵力布防给摸了个门清。

根据胡殿提供的情报,一个夜黑风高的深夜,八路军悄无声息的摸进了万宝沟炮楼,日军一个排的兵力被全部歼灭,炮楼也被摧毁。

胡殿93岁时拍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胡殿这样的民众都起来奋力战斗,我们才夺取了抗战的最终胜利。2004年胡殿逝世,享年95岁。

本文资料来源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阅读:2
寻新的希望海

寻新的希望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