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陈毅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病重的毛主席亲临现场。在同陈毅的亲属谈话时,毛主席突然提到了邓小平,并把邓小平和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刘伯承并列在一起。
毛主席和邓小平
毛主席的话一出,周恩来立马意识到这是毛主席对邓小平的“定性”,他期待已久的事情终于到来。周恩来很激动,他立即嘱咐陈毅的亲属说:“快把主席的话传出去!”
在邓小平被安排到江西后,周恩来就在为邓小平创造回京的条件。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与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脱不了关系。
邓小平转移到江西条件艰苦,周恩来特意嘱咐照顾一向性格内向的邓小平,在说起与周恩来时总是神采奕奕,他极少用这样炙热、丰富的表情来表达对一个人的感情。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经问过他:“在留法的人中间,您与哪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邓小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肯定是你周总理伯伯,我一直把他当做我的兄长。”
邓小平和周恩来相识于1920年,他们作为中国的有志青年同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终身敬佩周恩来。
邓小平和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
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提问对周恩来的评价时,邓小平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是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
尊重是相互的,邓小平敬佩周恩来,而周恩来也很欣赏邓小平的才干,他曾和薄一波透露过,与刘伯承“举轻若重”的工作方法相比,他更喜欢邓小平的“举重若轻”。
在邓小平的生命中,周恩来总是像兄长一样照顾着他。
1969年,为了配合战备需要,中央决定把现任和原中央领导人转移到外地,邓小平被安排到了江西。当时邓小平已经60多岁的高龄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他的继母已经年迈,一个人留在北京无人照拂,因此邓小平带着继母和妻子一起去了江西。
邓小平青年时期的照片
到了江西省会南昌之后,邓小平被带到招待所暂住,几天后一家人就被送到了以后一直居住了三年多的地方,那是在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原步兵学校里面。从学校大门进去,就能看到一条笔直的沙石马路正对办公大楼。站在办公大楼后面的小山丘上,就能看到邓小平居住的地方。
邓小平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与妻子共同照顾着母亲。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邓小平承担着家里的一切重活,清扫拖地、劈柴砸煤都由他做。卓琳身体比较弱,血压经常在二百左右,但她还是下地抢着活干。
刚刚安顿好生活,寒冷的冬天就来了。南方的冬天不同于北方,经常是外面比家里暖和,更甚至室内常常结冰。卓琳的身体愈发不好了,整日卧床不起。为了对付寒冷,邓小平每日用冷水擦身,保持意志清醒。
1971年,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来到江西与他们一起生活。当时的邓朴方身体十分衰弱,胸以下肢体瘫痪,时常高烧。邓小平与卓琳疼在心里,日子虽过得十分艰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总归是好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邓朴方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邓小平(左二)
周恩来得知邓小平在江西的境况后,内心十分着急,因此他想了不少办法。周恩来亲自给江西省革委会打电话,特意交代邓小平此次到江西是为了到农村锻炼,希望省革委会能照顾邓小平一家的生活。
正是由于周恩来的争取,邓小平的住处才被安排到了南昌附近。周恩来还嘱咐省革委会:“房子应当是一栋两层的楼房,楼上为邓小平夫妇,楼下为工作人员住。”
1971年,林彪爆炸事件发生后,毛主席的内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毛主席更多地想起了在井冈山的日子,怀念起邓小平在战争年代那种敢于压倒敌人的革命气势。
那是1931年秋天,毛主席和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几位领导人员转战来到瑞金。而邓小平是在同年的8月份到达瑞金的。当时邓小平是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年仅27岁,敢想敢干、思想明确、坚决果断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毛主席的脑海中。
毛主席和邓小平
在之后的岁月中,邓小平的职务不断擢升。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小平先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委,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员,毛主席对他十分器重。
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就对邓小平的复出有着强烈的预感,直到1972年陈毅元帅也与世长辞了,这种预感就更加强烈了。
陈毅元帅去世,毛主席突然评价邓小平从1971年1月16日,陈毅元帅突然腹痛难忍,家人急忙将他送去医院发现患有肠癌,到1972年1月6日,仅仅一年时间,陈毅元帅便与世长辞了,享年71岁。毛主席又失去了一个亲密的战友。
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定于1月10日,就在追悼会开始前不久,正在午睡的毛主席突然决定去参加追悼会。工作人员熟知毛主席的脾气,他要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变。但是毛主席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工作人员很是担忧。
毛主席出席陈毅追悼会
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手疾眼快跑到了西花厅去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机立断通知中央办公厅:凡是提出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的,都可以参加。
那天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陈老总生前的重要友人,像西哈努克亲王、宋庆龄副主席、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李先念、康克清等同志也都到达了现场。
周恩来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之后便在帮忙追悼会的事情。一个工作人员告诉周恩来:“主席来了。”周恩来一面竹夫人去找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一面带头迎接毛主席。周恩来疾步迎向毛主席,将毛主席和西哈努克亲王引到了休息室交谈。
不一会儿,张茜和孩子们就到了,周恩来在旁边提醒:“主席,陈毅的家属已经到了,你看什么时候过去看看?”毛主席站起身来,往门口走去。见到毛主席,张茜握住毛主席温暖的手泣不成声,孩子们也红着眼低下了头。
毛主席和陈毅
毛主席轻声安慰张茜:“陈毅同志不在了,我也很难过。他是个好人,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了贡献。”在与陈毅家属谈话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对邓小平作出了评价,并把邓小平和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刘伯承并列在一起。
在场的周恩来听到毛主席对邓小平的“定性”,十分激动,他当即示意陈毅的亲属:“快把主席的话传出去。”周恩来准确地抓住了毛主席的指示,为邓小平的复出做着努力。
这年8月,邓小平再一次给毛主席写信,表示愿意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毛主席阅读信件后,深受感动,他在复信中提到“毛派头子”之类的话,反映了他不忘与邓小平的战斗情谊,等同于为邓小平的付出铺平了道路。
有了毛主席的明确回应,一直为邓小平复出做出努力的周恩来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几天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传达了毛主席的批示,并印制了若干份,下发至每个委员手中。会议结束后,邓小平就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参观访问、调查研究逐渐进行。
邓小平接待外宾
不过,邓小平的复出工作依旧很难开展,周恩来决定再加把火。他在给汪东兴的信中提到:“邓小平同志一家曾要求做点工作,请你们也考虑一下,主席也曾提过几次。”几日后,汪东兴回信,建议邓小平仍任副总理,适当分配工作。
邓小平终于要回北京了,周恩来安排他们一家住在花园村的一栋两层楼房里。
1973年,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恢复邓小平工作的文件。此文件发出后,早已被病魔折磨的周恩来向中央请了两周病假,待身体稍微恢复一点儿后,周恩来便与李先念会见了邓小平。
为了让邓小平的工作恢复更快,周恩来尽量安排他公开露面。4月12日,人民大会堂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周恩来安排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陪同接见。这次露面,邓小平虽没有说话,但他的复出引起了国内外不小的轰动。
邓小平和大学生们的合照
趁热打铁,在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时,周恩来更是把话说得十分透彻。他向客人介绍邓小平时说:“这是一位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任务的领导人。”
这年12月底,邓小平已经开始全面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周恩来感到无比欣慰,他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1974年,出席联大特别会议的人选很久都没有决定,外交部犯了难,就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沉思一会儿后,便指名让邓小平担任,并叮嘱外交部不要和对外透露是他的意思。然而,江青却站出来第一个反对,邓小平出席这次会议的步伐又变得艰难。
周恩来知道后,和王洪文一起到毛主席那里请示。毛主席表示,让邓小平出席会议是他的意见,不过要是政治局都不同意的话,那就算了。王洪文一听是毛主席的主意,立马改变了原有的态度,表示政治局完全同意。
邓小平在发言
之后,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对会议的发言稿进行了修改。会议当天,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发言,他铿锵有力、坚定地阐述了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以及中国政府对外实行的政策。
这次发言扩大了邓小平的国际影响力,并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同时,邓小平还被外电称作是“周恩来总理的亲密同事”、“周恩来总理最好的代言人”。
邓小平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背后少不了周恩来的支持和帮助。不过,此时周恩来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每天巨大的工作量都是对他身体的透支,对此,邓小平十分担忧。
在周恩来要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布托时,邓小平还提出建议:“遵照医生的劝告,会谈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先谈主要问题。”
周恩来病逝,邓小平失声痛哭1974年,毛主席提出让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一职,等同于让邓小平接替了周恩来的工作。但这个决定却引起了江青等人的不满,并派王洪文飞到长沙,在毛主席面前“告状”。
周恩来和邓小平
王洪文没有想到,毛主席严厉批评了他,让他和邓小平搞好团结,要他以后多找周恩来和叶剑英谈谈。
另一边,根据周恩来的安排,邓小平到长沙陪同毛主席接见了瑞典首相哈特林。毛主席愈发对邓小平的表现感到满意,更加确定了让邓小平做第一副总理和总参谋长的决心。
几天后,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到达长沙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同去的还有王洪文。毛主席在谈话中严厉要求江青等人作自我批评,而在谈到邓小平时毛主席眼中明显充满了欣慰,给予了邓小平高度评价,并宽慰周恩来安心养病,工作就由邓小平接替。
1975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总参谋长,并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一职。
在之后的一整年,邓小平忙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与周恩来的谈话更加频繁了。他们每隔几天就要见一次面,友情更加坚固。
周恩来和邓小平
而邓小平也不辜负毛主席和周恩来对他的期望,他复出后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一次整顿都立即见效。
一是整顿军队。邓小平任总参谋长后,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叶剑英元帅的鼎力支持下,通过恢复纪律、裁减兵员、强化训练等措施,加强了部队的管理,提高了全员战斗素质。
二是整顿地方。邓小平强力推荐素以攻克难题闻名的万里,任铁道部部长,把必要的政治和军事权力集中到了铁道部周中,从而打破了铁路系统管辖权重叠的死结。之后,邓小平又把整顿经验推广到了其他领域,也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是整顿领导班子。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重用了许多有能力的老干部,充实了干部力量。
邓小平
对于邓小平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周恩来感到十分欣慰。但是他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即便身体已经达到极限,他还是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全体成员。在会见期间,周恩来仍不忘向外宾介绍邓小平。
他说:“邓小平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将在不久之后接替我的工作,请大家放心。”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接见外宾,他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为邓小平点亮灯塔。
此时周恩来的病情变得十分不乐观,邓小平时时刻刻都牵挂着。邓小平出访法国时,他看到路边的一个标准的法式面包店,立即让司机停车,把他十几美元的零花钱全部用在买法式棍子面包上。在场的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总理爱吃。”
9月20,周恩来将进行第四次手术。进手术室前,周恩来虚弱地将邓小平叫到身边,抓住他的手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邓小平颤抖着双手紧握周恩来瘦骨嶙峋的手,让他安心做手术。
邓小平
手术很快就结束了,医生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周恩来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已经无法医治,只能用药物延续生命。听到这个噩耗,邓小平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极为痛苦,他此时只能指示医疗组:“减少痛苦,延长生命。”
这次手术对周恩来的病情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医疗组也无可奈何。但就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周恩来仍旧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做完手术不久后,周恩来就要找罗青长谈台湾问题,医护人员向邓小平请示,邓小平说:“总理病成这样,他想见谁就见谁吧!”
12月28日,周恩来突然病发,医疗组对其进行了抢救。邓小平在睡梦中被叫醒,他急忙下床向医院赶去,就连脚上的鞋都没有时间穿。来到医院后,周恩来已经抢救完毕,邓颖超陪在总理的病榻前泪如雨下。
邓小平就这样慢慢地坐在周恩来病榻边,一直到凌晨,看到周恩来情况好转后,才离开医院。
邓小平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在追悼会上,邓小平悲恸致悼词,缅怀与周恩来的友情。当邓小平带领着家人走到周恩来的遗像前,一家人忍不住失声痛哭
是周恩来的竭力相助,让邓小平的复出更加顺利,才为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