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生逆袭985的秘密竟然藏在这两所双非院校

周业娟 2025-03-14 13:28:08

在学历鄙视链逐渐松动的今天,近期国家能源集团录用名单掀起了不小的风波。13位名校硕士和3位三本本科生同框入选的现象,恰似一块投入深水的巨石,激起了就业市场的层层涟漪。这不仅打破了“唯学历论”的固有规则,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学历到底是不是职场的唯一通行证?今天,我们就从这场“学历鄙视链”的撕裂战中,扒一扒那些值得深挖的真相。

从学历贬值到能力崛起,市场正在重新定义“人才”二字。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群的逐年增多,“研究生”这一标签的含金量似乎已经开始缩水。当华北电力、西南财大的硕士毕业生不得不与绥化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的本科生同台竞技时,学历滤镜彻底失效。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了那些更具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国能置业校招负责人的一句“全日制本科是底线,但最终看综合素质”,直接戳破了学历至上的泡沫。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三本院校的毕业生究竟凭什么逆袭?答案或许就在他们的经历里。你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学生手握国家电网实习经历;西安外事学院的“逆袭者”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备考行测。在国企录用的某电力公司名单中,117名本科生中普通院校毕业生占比超过60%,这说明一个问题:会干活,远比会考试更重要。

当学历成为门槛而非保障,能力的权重正在稳步上升。从数据来看,国能集团36批录用名单中,专科生和普通本科生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甚至在运维岗位上出现了“硕士、本科、专科混搭”的奇观。更有知情人士透露,某些岗位的硕士生眼高手低,反而不如本科生踏实肯干。这样的现象,不仅让不少家长开始反思过去对“学历镀金”的盲目追求,也让许多求职者意识到,能力,才是硬通货。

那么企业的这种行为,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还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还是从市场规律的逻辑来看,这种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残酷的竞争压力。对于那些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希望的曙光: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够撕掉“失败者”的标签。而对于那些“985”“211”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过去靠文凭赢得的优势,如今只能靠能力守住。

而国企改革深水区的这场“用人权下放”,更是让地方子公司有了自主选拔的权力。这种灵活性不仅打破了总部“一刀切”的局限,也让冷门院校的学生看到了突围的机会。但这是否意味着学历已经彻底失去优势?答案是否定的。学历仍然是敲门砖,但它已经不再是通行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能否站稳脚跟,最终靠的还是实力和行动力。

再来看另一场关于考研的“修罗场”。404分这个数字,最近成了考研界的热议话题——它既是互联网“网页崩溃”的象征,也是考研人心目中的“玄学分数”。它的尴尬之处在于,上够不到顶尖学校,下又不甘心调剂“三本”,让不少考生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处境。有人说,这分数是上岸的通行证;也有人认为,这是二战的“预备役”。

考研的竞争之激烈,早已无需赘述。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457万,据预测,2023年可能突破520万。当“人均硕士”的时代到来,考研的戏剧性也愈发突出。有人在复试中逆天改命,有人靠调剂实现翻盘,也有人因为调剂到冷门院校而选择放弃入学资格。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历并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研究生也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比如放弃入学资格的罗杨和高飞,他们的故事道出了许多考研人的心声:当学历的性价比不再匹配预期,选择放弃,未尝不是一种智慧。罗杨因为调剂到了比本科院校还差的B区双非院校,最终选择了工作,而高飞则因为调剂到冷门专业,放弃了985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外界或许不解他们为何浪费这么难得的机会,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

学历的意义正在悄然改变。它不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而成了一种可选项。越来越多人开始审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读研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值得?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选择的背后,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

那么,当学历滤镜破碎,真正的竞争究竟是什么?是能力的比拼,是行动的兑现,是对目标的坚持。正如国能集团的招聘逻辑所展现的那样,市场看重的是你的“即战力”,而非你的“学历光环”。这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也是一场公平的逆袭战。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有能力,终能杀出一条血路。

对此你怎么看?学历逐渐“贬值”的时代,是机遇还是挑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