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莘曾说:“我这一生只写了两首歌,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
1951年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随后《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首次刊登发表《歌唱祖国》,时至今日已整整70年了。无锡籍音乐家王莘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为何它能成为被亿万中国人民传唱的金曲?由无锡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创排的舞剧《歌唱祖国》再现了当年的故事。
“轻喜剧”融入主旋律
用生活化的方式讲故事
《歌唱祖国》以王莘创作歌曲的心路历程为题材,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与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之崛起,为建党100周年的伟大辉煌凝聚力量。主旋律题材融入“轻喜剧”元素,舞台细节似“电影质感”般淋漓展现,这是舞剧《歌唱祖国》留给观众的最深印象。如何用舞剧表现《歌唱祖国》这一宏大的主旋律题材?思虑再三,主创团队选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去讲故事。
王莘在无锡荡口古镇出生成长,江南水乡文化的浸润,滋养了他的艺术天分,也让他形成了乐观幽默、刚柔并济的人格。舞剧主创前期探访后发现,王莘很懂生活情趣,爱开玩笑,尤为宠妻,从未跟妻子红过脸。一个幽默的人如何创作出一首气势豪放的歌曲,对于舞剧叙事而言是一个挑战,当然也会是一个艺术创新的机遇。故舞剧从王莘的生活小事切入,甚至还有王莘爱人举着拖把打老鼠、用洗脸水泼走窗外窥探者的片段,无一不是轻松愉快的。该剧中许多具有新中国发展节点性质的场景通过不断的“闪回”方式,向观众传递出百姓对祖国的热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房屋、路灯、马路、钢琴、火车,甚至是床单、衣裤,细致地复原在舞台上,无论是“苏联抒情音乐”,还是王莘生活的院子,甚至主人公小时候玩的陀螺、溜溜球,演员们的发型、服装,种种细节塑造出了真实的年代感,并用干净利落、极简主义的光影舞美,呈现出电影一般的细腻质感。
还原当年故事场景
“大咖主创”纷纷助阵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用近半个版推荐了《歌唱祖国》,并附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全文,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学唱《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并由各地文教机关负责组织、推广和传授,以求“全国人民普遍学会这两首歌曲,在国庆节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其实,《歌唱祖国》在发表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还曾被退稿。就算发表了,这首歌并没能顺利地刊登到《人民日报》上,但是王莘没有放弃,他一边反复打磨歌曲,一边到大学,天津纺织厂、炼钢厂和铁路机务段等地,边教唱,边征求意见,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渐渐就传唱开了……而这些场景,也被生动地搬入了舞剧中。
此次,舞剧《歌唱祖国》邀请“大咖主创”助阵组成了豪华的阵容。国家一级导演王舸挑梁、青年作曲家杨帆、舞美设计刘蓓、服装设计阿宽、灯光设计任冬生、青年编导柳雯、夏铭、李超等专家组成主创团队,更邀请了因《舞蹈风暴》大受欢迎的青年舞者刘迦、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获得者秦熙,担任男女主角。对于此次无锡舞剧《歌唱祖国》的邀约,刘迦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说:“能在舞台塑造著名作曲家王莘,是我的荣幸。”在拿到《歌唱祖国》剧本时,刘迦花了不少时间来揣摩角色,主创团队更到王莘故居参观、与王莘后人畅谈,深入地了解他的性格为人、生活习惯和过往故事。从开排至今,刘迦自感从心理到生理,都有了变化,“不管外形的装扮,还是气质以及心情的转变,到此刻,我才开始相信自己是王莘。”为了早日进入角色,在排练时,主演两人就直接穿上剧中的服装,体验年代感。
深耕本土文化资源
构筑文艺“精品创作”
舞剧《歌唱祖国》创排时间的跨度也前所未有,从骄阳似火的夏天到硕果累累的深秋,历经4个多月。目前该剧已成功入围2020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是无锡的目标,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表示,“打造精品,更是艺术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初心。”
不难发现, 江苏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文华大奖的作品,都是近年来江苏省文旅厅重点投入或重点资助的剧目。如在去年“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无锡市歌舞剧院出品的民族歌剧《二泉》、舞剧《南国红豆》双双获奖,歌曲《精卫填海》也名列其中。“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是无锡的目标。接下来无锡市歌舞剧院将采取线下线上融合形式,让广大观众分享感受,进一步听取多方意见,进行修改打磨与提高,让这部舞剧能更好地“走进”观众心里。
本土文化资源是艺术创作的富矿,无锡市歌舞剧院深耕本土文化,挖掘鲜活素材,以舞剧《歌唱祖国》为无锡籍作曲家王莘“立传”,体现了艺术的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之魂,随《歌唱祖国》的旋律流淌在每个观众的心间,也激励着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坚守初心,创作出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