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军驾驶B-29轰炸机,在广岛上空9.448km处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小男孩”于广岛上空548m处爆炸,城市瞬间化作一片废墟,7万人因核爆死亡,算上后期核辐射影响,截至1950年,广岛死亡人数高达20万。

1945年8月9日,美军决定再次对日本进行核打击,一颗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当日死亡或失踪人数高达10万,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房屋毁坏数量高达19587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广岛长崎因原子弹死亡人数总和超过40万。
原子弹最可怕的破坏力,不是在于爆炸的那一瞬间,而是漫长的核污染,甚至在我们固有的思维认知中觉得,一旦某个城市被核打击(原子弹),这地方至少在几百年内都将不再适宜居住。

原子弹的主要核材料是铀-235(小男孩)和钚-239(胖子),前者半衰期约7亿年,后者半衰期约2.4万年。
半衰期的意思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50%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例如过了7亿年,铀235的初始原子消失50%,核辐射危险降低50%。

通俗易懂的说,只要过了半衰期,核辐射威力就好大打折扣,再回到广岛长崎问题上来,不管是半衰期2.4万年的钚-239,还是半衰期7亿年的铀-235,都基本宣告两座城市将成为“人类禁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的日本广岛和长崎早已恢复,满大街都是人,如果不信,可以搜一下视频博主的实探记录。

难道核辐射是一场骗局?
广岛长崎为什么现在能住人了?1.“小男孩”和“胖子”的破坏力有限
原子弹爆炸后的攻击,大致可分为热辐射、冲击波、贯穿性辐射和慢性辐射。
爆炸瞬间,中心风压高达35atm,等于在1m²的地方加压350t的重物,中心风速高达440m/s,等于12级台风的风速的10倍。

这股强大的能力形成冲击波和气浪,不断朝四周扩散,同时伴随着大量热能,所以,在原子弹爆炸后当场死亡的,基本死于热辐射和冲击波,被摧毁的建筑也是如此,这些属于“一次性攻击”,只要躲过就没事了。
真正让人害怕的是核辐射,大量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不断爆发出来,有的直接进入人体,有的污染土壤水源后,间接进入人体,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只要核辐射残留物够多,这地方就很难适宜居住,想不到的是,美军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绝大多数核材料并没有完全裂变。
核爆标准是,铀-235/钚-239的裂变时间要在约1微秒内,而美军当时虽然成功试爆原子弹,可技术并没有妒火纯青,最后“小男孩”因采用枪式结构,铀材料结合的时间高达1毫秒,导致仅有1.4%的铀235完成裂变。

虽然第二枚原子弹“胖子”采用内爆式设计,时间缩短到微秒级,但也仅有17%的钚239完成裂变。
也就是说,这两颗原子弹并没有爆发出真正的威力,毕竟当时核武器研发才刚开始。
导致残留在广岛长崎的放射性元素,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2.人为清除核残留
放射性元素会污染水源和土壤,而广岛和长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降雨量超过1600mm,雨水会不断冲刷放射性污染物,年地表冲刷率高达97%。

除了表层雨水冲刷外,对于那些顽固核污染物,日本组织工程队清除5cm厚度的土壤,再结合高压水洗,清除率超过85%。
至于那些重建的建筑物,日本在水泥中加入钡元素,因为钡元素的原子核和电子云能有效吸收伽马(γ)射线,所以添加了钡元素的建筑物,确实能起到辐射防护功能。

虽然核物质的半衰期动辄几亿年,但在自然力量和人工清除的帮助下,经过短短几十年,广岛和长崎就恢复到了适宜居住的环境。
此外,为了保障居民生活,日本在广岛长崎组建三级监测网络系统,个人、街道、社区的α、β一旦超标,就会立刻启动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