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不知道,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西北方位的渤海中,有一座蛇岛,周边人称呼它为“小龙山”、“蟒岛”,网络称呼为“大连蛇岛”。
大连蛇岛距离陆地约7公里,面积仅有1.2平方公里,但令人震惊的是,在如此狭小封闭的海岛上,居然生活着2万多条毒蛇。
大连蛇岛为什么有2万多条毒蛇?以前渤海一带属于平原,但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大量平原变成褶皱山脉。
后来又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辽河断裂,渤海那一片古大陆开始下沉,接着大量海水倒灌,海面只留下一座座山峰,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岛屿”。
也可以说,这批毒蛇被困死在岛上,一旦食物匮乏,它们肯定会灭绝,然而幸运的是,大连蛇岛属于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岛上植被茂密。
这跟毒蛇有啥关系?
一旦植被茂密,就会出现大量昆虫,再次非常幸运的是,渤海那一片是候鸟迁徙必经之路。
你想想看,鸟类在天上飞的气喘吁吁,刚好看到下面有一座岛屿,它们就会停下来补充体力。
大连蛇岛拥有极其丰富的“昆虫大军”,不断为候鸟提供能量,本来快饿死的毒蛇,通过捕猎鸟类存活,由于候鸟数量实在太多,毒蛇也跟着过上了好日子,数量一度跃升到2万多条。
大连蛇岛有毒蛇的消息被传开后,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祸”,例如大量捕蛇人发疯似的登岛捕蛇,甚至有人为了节约成本,居然抓蛇喂猪……这批毒蛇曾一度濒临灭绝。
不过好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大力保护蛇岛生态,严打非法捕猎,并且在旱季还登岛补充淡水,这才让毒蛇数量慢慢恢复到2万多条。
把两只蜜獾放在大连蛇岛上,它们需要多久才能吃光2万多条毒蛇?谈及毒蛇,不少网友会想到把毒蛇当辣条吃的蜜獾,据说这家伙敢跟狮王叫板,一点都不带怂的。
如果把蜜獾放在大连蛇岛上,就跟野狼闯入羊圈,目光所致,皆是“自助”。
虽然蜜獾在非洲大草原,但我们也可以假设探讨,同样能得出科学合理的推论。
蜜獾凭什么吃蛇,跟吃辣条一样?
成年蜜獾体型60~120公分,体重6~15公斤,跟小型犬差不多大,它们在非洲能轻松猎杀岩蟒、黑曼巴等凶名赫赫的毒蛇。
为什么蜜獾不怕毒蛇?
蜜獾的皮肤组织特别厚,就算毒蛇咬到蜜獾,注入蜜獾体内的毒液剂量也会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据科学研究,蜜獾体内有一种特殊蛋白质,当毒蛇的毒素进入蜜獾体内,特殊蛋白质会迅速跟毒素结合,降低毒素的危害。
蜜獾到了大连蛇岛,会疯狂吃“自助餐”,直到吃光2万多条毒蛇为止吗?
答案或许让你大跌眼镜,因为蜜獾会被活活毒死……
上文说过,蜜獾体内基因特殊,能硬抗蛇毒,但如果要展开讲,里面有很大门道。
首先,蜜獾体内的抗体基因,是专门针对“当地毒蛇”的,例如蜜獾为了跟黑曼巴对抗,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蜜獾逐渐演化出了“黑曼巴毒素抗体”。
那么,蜜獾对上黑曼巴是不是绝对无敌了?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一旦毒液剂量超过某个阈值,蜜獾也会被毒死,如果你看到某些视频中,蜜獾被毒蛇咬中后在睡觉,其实你可以理解为“昏睡”,醒过来说明硬扛过去了,没醒过来就代表被毒死了……
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大连蛇岛上的毒蛇是黑眉蝮蛇,它跟非洲黑曼巴的毒素不同。
也就是说,蜜獾体内并没有演化出专门针对黑眉蝮蛇的毒素,一旦被咬中,蜜獾也会被毒死。
退一万步讲,就算蜜獾体内有“黑眉蝮蛇毒素抗体”,上文说过,当毒素剂量超过阈值,蜜獾同样会被毒死。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两只蜜獾对阵两万多条黑眉蝮蛇,答案都是被毒死。
其实关于蜜獾有很多误解,那些说“蜜獾是所有蛇类克星”的网友,不妨看看蜜獾的动物名称,你猜它为什么叫“蜜獾”,而不是叫“蛇獾”?例如蛇鹫、蛇雕、蛇獴等,这些才是天生克制蛇类的动物。
蜜獾的主要食物是蜂巢中的蜂蜜和幼虫,它们能抗住蜜蜂的蛰击,同时,蜜獾也会吃白蚁、蚂蚁、甲虫等昆虫,甚至会吃很多植物浆果和根茎。
至于为什么蜜獾会吃蛇?
不可否认,蛇类确实在蜜獾的食谱中,但占比非常低,如果有的选,蜜獾不会去吃蛇,因为死亡风险同样很高。
至于“蜜獾单挑狮王”的传言就更离谱了,用大白话讲,蜜獾那点肉都不够狮子塞牙缝的,双方打起来,狮子能不费吹灰之力取胜。
但是,大自然没有医院,万一狮子被蜜獾的爪子挠破了,没准过几天就被感染病死了……所以,狮子是懒得理睬蜜獾,真要急眼了,蜜獾十死无生。
至于蜜獾为什么敢挑衅?
这是一种特殊演化机制,通过向敌人展示“凶猛”,来变相保护自己,能不能唬住就另说了,一旦遇到较真的主,那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