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资助女孩成中科院博士”上热搜,微博热搜为何频被谣言霸占?

黑白文娱 2024-01-02 16:11:36

网络信息时代乱象丛生,舆论的荒诞底色固然经久抹去,传声筒亦未休焉。微博热搜为何还是频频被谣言霸占,是审核机制的问题,还是热搜底层基因决定其存在即合理。

作者:薄雾

编辑:王磊

如今,微博热搜也渐渐变成了一门玄学。以胡歌事件为例,#胡歌资助的女孩成为中科院博士# 词条冲上热搜就有些莫名其妙,仅靠着1.3w粉丝的用户发了约10条带话题的帖子,就带起了热度,随后被大V广泛搬运,被证实系谣言后,微博反而做起了甩手掌柜。

2023年12月26日晚,#胡歌资助的女孩成了中科院博士#词条迅速登顶微博热榜第一位,在榜时间长达一小时。本来是明星资助山区女孩的励志故事,却不曾想,该消息竟然是谣言,胡歌资助为真,女孩也考上了大学,但没有成为中科院博士。

12月27日凌晨,胡歌官方后援会迅速发文辟谣,声称图文无关。不过,从谣言和辟谣两条话题数据看,辟谣的发帖量和上榜位次,远远比不上谣言,堪称:“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条新闻最早由一位拥有950万粉丝的大V发布,点赞量为2.3万,转发次数接近500次,辟谣后,该帖子补充了附注信息,标记此微博为搬运内容。这点令人奇怪,一是“搬运内容”的标签,并没有明确点出“消息不实”,二是,打上了“搬运”的标签,就能撇清造谣的事实吗?

更为吊诡的是,原谣言无主持人,话题页面置顶的热门原帖也并无话题,热搜词条#胡歌资助的女孩成为中科院博士# 话题的贡献者,排名第一的用户仅有1.3w粉丝,而且只是发了约10条带话题的帖子,展示自己从相信到怀疑到确认谣言的过程,几乎无评论无转发,就成为贡献量第一,这条话题冲上热搜的过程同样存疑。

按理来说,近千万粉丝的大号,原本发帖更慎重、微博的管理也会更严格。但事实已被证实并非如此。根据胡歌粉丝提供的列证,胡歌资助女孩上学确有其事,但却不是爆料中的女孩,“用时13年完成博士毕业”从一开始就无可靠信源,且有网友明确指出图片中人系采访媒体人士。

拼凑后的内容是失实的,编织后的报道是失真的,本是以讹传讹、真假掺半的新闻,却出人意料地收获了盆钵体满的流量。近千万的账号造谣上热搜,事实澄清后却未见微博处置。微博处理了无数造谣账号,但对大V却网开一面、故意放纵?

截止本文发稿,该谣言帖依然保留至今,未见本人删除,也未见平台方对其管理处置。不知是微博管理失控,还是平台有意纵容。而反转新闻频发,微博不知道是佛还爱惜其自己的羽毛与公信力。

微博上的真真假假

去年年初的票房之争堪称魔幻,《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同期对打,《满江红》却在口碑偏低的情况下,票房一路逆袭,但有网友在微博表示,自己买了《流浪地球2》的票,却因为设备故障被换成了《满江红》。一石激起千层浪,多位大V纷纷下场带节奏,拥有190万粉丝的复旦教师沈逸转发该微博,并质疑《满江红》偷票房,屠龙的胭脂井指责《满江红》抄袭《龙门镖局》,平原公子赵胜则内涵《满江红》洗白秦桧。

一时之间,“幽灵场”、“资本操纵”、”票房注水”等话题甚嚣尘上,《满江红》官博更是硬气地发布了一纸诉状,起诉多位大V,虽然目前结果未知,但此举意在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然而,大V们似乎有恃无恐,谣言依然屡禁不止。

除此之外,李玟去世、周海媚去世等议题也在大V不断发帖的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谣言。微博大V造谣事件固然屡见不鲜,但平台对此不仅置若罔闻,还作为幕后推手,刻意设置热搜词条,加速引导谣言发酵,从而导致用户关注点失焦。这还要提到微博热搜的机制,2021年8月,微博曾对“花钱撤热搜”等传言做出回应,并通过@微博管理员账号发布公告,披露了微博热搜的相应规则。

从规则来看,“热搜词条由网友搜索行为和讨论行为产生,或者由话题主持人产生。算法机制会计算所有热词的综合热度,包括搜索量、发博量、互动量、阅读量等数据指标,每分钟计算一次,取前50名展示。”

除此之外,公告还提到,“热搜会设置正能量推荐位(热搜置顶),加大对正向内容的宣推力度。涉及重大社会负面新闻、突发性应急事件,以官方媒体报道为准;为防止在热搜榜密集展示,适度进行位置调控。”

由此看来,微博热搜主要依靠大数据算法推荐,只有出现负面舆情时,才会进行人工干预处理,这恰恰暴露了微博发布阶段的审核问题。

热搜始终是广大用户获取新鲜资讯及全域热点的重要平台,热搜榜在公共价值层面具备重要的议程设置作用,有些信源难辨、真假不明的问题内容很可能在用户自来水效应的带动下,未经审核就冲上了热搜。

更为离谱的是,有些谣言只通过一些没什么影响力的账号发布,看起来并不“热”,也没有很多人“搜”,远远达不到冲上热搜的标准,却意外登顶热榜,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官方在刻意操控。

网络信息时代乱象丛生,舆论的荒诞底色固然经久抹去,传声筒亦未休焉。

如今,微博热搜也渐渐变成了一门玄学。以胡歌事件为例,#胡歌资助的女孩成为中科院博士# 词条冲上热搜就有些莫名其妙,仅靠着1.3w粉丝的用户发了约10条带话题的帖子,就带起了热度,随后被大V广泛搬运,被证实系谣言后,微博反而做起了甩手掌柜,完全没对造谣帖子进行任何处理,如果说有什么举措的话,或许是助力胡歌后援会发布的声明冲上了热搜,但回应的热度远不及谣言。

从年初的票房风波,到年底的胡歌资助女孩事件,微博作为意见领袖汇聚的平台,却放任大V炮制了形形色色的谣言,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着实令受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真假难辨。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谣言恐怕有增无减,造谣的大V却往往相安无事,微博对于谣言的治理可见一斑。

只会把热搜当茶余饭后谈资和上网冲浪消遣的广大网友,或许仍然在新闻求真和信息溯源的素养上有待提高,或许一部分人早已把满足自我情绪价值先于探求真相。

但是,在碎片化信息如洪水般涌向每一个人的时代,如果要求人们在享受被庞杂丰富的信息冲击时,舍弃掉用一根手指下拉或一划而过的刺激感,转而对待每条娱乐新闻的态度都严肃检索、查证,从心理学或市场规律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毕竟,大多数的娱乐新闻对待非业内人士都是无实际意义的冗余信息,只能满足谈论名人隐私的心理快感,不值得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成本去求证。

无论从传播发酵过程中阻断,还是辟谣后对于事实的纠正,后真相时代,平台都无法推卸掉把关失误的第一责任。

要知道,被注水的不仅是流量,更是事实和真相。而如此“热搜”,是平台对自身的讽刺。

微博为何纵容大V造谣?

尽管社交媒体越来越多,但谣言偏偏更容易在微博发酵,这还要从微博的内容生态说起。2009年,新浪网创立了新浪微博,起初,新浪微博对标的产品是推特,定位是主打微型博客的社交网站。

彼时,微博仅支持发布140字以内的快讯,这样的硬性要求催生了微小说、段子等文体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信息碎片化,为了抓住用户眼球,内容创作者纷纷较劲脑汁,争相炮制新闻,微博也成为了假新闻、谣言的重灾区,2011年,《广州日报》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微博沦为了“公共厕所”。

虽然经过多次迭代升级后,新浪微博整合了分类话题、热搜榜单、头条文章、超话等功能,渐渐演变成大型综合社交平台,并于2014年正式更名微博,如今在信息获取上也做到了更加也更加垂类地“减重”或“加权”,但如今平台内话题的舆论氛围却愈发敏感混乱、戾气也不减反增。

从本质看,微博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采编模式,并降低了发布信息的操作门槛,人人皆有麦克风,内容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核实过程却没有那么重要,当UGC渐渐取代PGC后,用户随之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的可信度与公信力几乎聊胜于无。

纵观市面上其他社交媒体的内容生态,知乎有盐选专栏,豆瓣有影、剧、小组榜单,小红书主打干货笔记,而谈及微博,超话、明星势力榜早已大不如前,只有微博热搜承担着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大V亦因此充当了意见领袖。

而在大众关注度最高的影视文娱领域,爆款内容和艺人是最难以打磨和造就的,有时候甚至要交付运气,毕竟信息的碎片化会导致网友注意力同样碎片化。但只要云集大牌或流量艺人,仿佛永远天然拥有曝光度加持。

这也就意味着,热搜渐渐成为了微博商业化的重要支柱。倘若仔细观察微博词条就能看出,热搜词条往往与商业广告紧密相连,黑白文娱随手点开#下雪场尴尬#的热搜词条,往下一刷就看见了波司登羽绒服的广告,为了提升热搜的商业价值,带动更多广告,流量至上依然是微博奉为圭臬的准则,而谣言往往更容易吸睛。

微博的数据系统会提供用户粘性、话题热度、口碑情况,而热搜榜单的数据更是商业价值的最显性映射,也成为无数品牌做出商业抉择前的考察标准。尤其对于娱乐影视行业来说,热搜始终关乎作品或艺人的曝光及转化效果,所谓“黑红也是红”,从粉丝齐心协力地做数据“冲榜”,到此前曝光的价值数万的供销商提供“买榜”,横亘在平台面前的,是流量等于商业价值这一时代公式。

物极必反。微博曾经在2018年、2020年因为种种乱象,被勒令下线整改,还多次被网信办约谈,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微博对谣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置举措。

忻钰坤导演的电影《热搜》就展现了600万粉丝的大V陈妙如何一次次将话题推上热搜的过程,截取失实片段、吃人血馒头等无底线行为同样涵盖在内。当陈妙从营销号女王化身正义之师后,又与反派岳鹏上演了一场场平民与资本对抗,来回冲热搜、撤热搜的博弈大戏,有意思的是,在双方皆深谙热搜门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微博热搜反而成为了没有话语权的工具。

在顶级流量面前,利益与良心之间择其一的人性面对着亘古的考验,平台面临的去单一商业化考验更是毋庸置疑。

微博的治理是否有效?

自热搜一词出现以来,微博平台官方与营销供应商之间对于热点的攻守与防备从未停止,甚至逐渐成为平台用户熟悉的常态化博弈。但数十年的时间已然证明:热搜的价值早已不止停留于微博本身的平台效益,除其广泛推动的商业价值,热搜已经是一个社会性议题的陈列柜。

因此,微博作为平台方,必须审慎考量热搜内容,在提供内容的多样性、保证平台的商业及娱乐价值的同时,肩负起自身难以推卸的社会责任,维系热搜的公正性及公共价值。

热搜词条本就迎合了用户的猎奇心理,谣言亦搭载这趟特快列车,呈病毒式扩散,越来越多的大V愈发有恃无恐,在制造新闻的道路上乐此不疲,而平台监管不力更是加速了谣言扩散。对于谣言,微博倒也不至于完全无所作为,只不过,这些举措不知成效几何。

去年9月,@微博管理员声称处理了14余万个自媒体账号,包括假冒账号、无资质账号、违规盈利账号、造谣账号等,但由于微博账号注册、信息发布,本就没有门槛,这些违规账号摇身一变,卷土重来也未可知,此举同样治标不治本。

去年10月,微博还由于设置了#4岁女童搜救因外部原因中止#的失实话题被网信办约谈,此前也有过多次被约谈的经历,而微博的处理举措,依然和以前一样,象征性地封禁、处罚一批违规账号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对于造谣账号是有处理规则和办法的。但类似此次在内的诸多造谣大V,事后都不见处罚。不由令人生疑,微博官方,对大V 和素人有不一样的标准,不一样的管理吗?

财经博主洪榕曾经发文表示,“全网自媒体将要实施前台实名制大V的真实姓名,并会在一级页前端展示”,对此,微博CEO王高飞通过自己的微博账号“来去之间”回应道,“如果有媒体影响力,需要实名,如果是普通上网冲浪,还是沿用之前的后台实名,将实名的大V粉丝量以100万为准,未来最多到50万。”由此看来,大V实名之路恐怕难以推进,更何况,在具体实行方面,还有粉丝体量限制,为了躲避实名,部分造谣大V甚至还可以操控自己的粉丝数量,谣言依旧难以治理。

如今,微博历经多年发展,内容生态早已定型,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而微博本身也是靠着新鲜事才成为了微博。

电影《热搜》里,媒体人陈妙一次次利用舆论操纵热搜,只为博取一篇篇10万+的流量,为此甚至不惜造谣张小穗霸凌同学,当张小穗因为她的文章被网暴自杀后,陈妙终于觉醒,开始调查真相,而她曾经站在道德至高点开出的枪,最终击中了自己,影片结尾,陈妙以退出新闻界收场。更为讽刺的是,一个陈妙倒下后,新的热搜依然不断屠榜霸屏,微博继续放任谣言野蛮生长。

网络清朗行动从不只是为了响应某一段时间的口号,互联网堆积的戾气以及为人性阴暗之处提供的生育空隙并非一日形成。

前期审核与后期删帖,分别把不实信息扼杀在摇篮、断后于传播中,二者同样重要。

尤其当爆料、传闻涉及到当事人人身权益,除非具有本人盖章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从一开始就应该限制转发、评论,将传谣的可能性消灭在信息传播的源头。甚至,从这一角度来说,平台重置发博审核及关键词审核机制亦不为过。并且,该类微博被证实为谣言,或被当事人投诉后,平台应该做的是及时响应,安排对应的专员第一时间积极删除相关词条及原博,尽量不给扩散和发酵留时间。

用户到底在关注流量还是关注事件本身?网友是在为真相高呼还是为流量站台?一时短平快的流量真的能为平台内容供给端带来质量的提升和远期的收益转化吗?

这三连问,应成为微博平台在流量运作的商业逻辑背后,始终应该秉持的道德及逻辑。

0 阅读:36
黑白文娱

黑白文娱

黑白文娱,有视角有料有故事的文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