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驳AI时代记忆力无用论

秦功彦 2025-02-02 02:24:26

今天读到头条文章《AI时代最危险的教育陷阱:还在逼孩子当"人形硬盘"》,文章开篇就说:最近一项研究显示:85%的家长还在逼孩子死记硬背,背单词、背古诗、背公式...但你知道吗?世界顶尖教育专家惊呼:这简直是在培养"未来的弃子"!因为AI时代,最没价值的恰恰是记忆力!

文章说未来教育关键点:

1. 培养提问力而不是答案力

2. 重视创造力而不是记忆力

3. 发展思维力而不是计算力

文章重点警醒:

死记硬背是最大教育陷阱

记忆力将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家长必须转变教育思维

客观地说,这篇文章的观点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但其有关记忆力的观点需要辩证看待,结合教育本质与时代需求进行平衡。以下是我对其观点的分层次评价:

一、三对力的正确关系

该文提到了三对力,这三对力的正确关系是:

1. 提问力>答案力

AI的信息检索能力已远超人类,传统“填鸭式”教育中机械记忆的标准答案确实价值下降。培养提问能力能激发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例如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质,而非被动接受结论。但需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仍是提问的前提,缺乏知识储备的提问可能流于表面。

2. 创造力>记忆力

AI可生成内容,但人类独有的跨领域联想、情感表达和价值观驱动的创新仍是AI不可替代的。例如,OpenAI的研究显示,AI辅助工具(如GPT-4)能提升创作效率,但核心创意仍依赖人类。然而,创造力需以知识积累为基石——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前提是对经典物理的深刻理解。

3. 思维力>计算力

AI的计算速度和精度远超人类,教育重心转向逻辑推理、系统思维和元认知能力是必然趋势。例如,数学教育应从“解题训练”转向“建模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工具解决真实问题。但基础计算能力仍需保留,它是理解抽象概念的脚手架。

二、AI时代记忆力的价值

1. 记忆力是认知的前提

认知科学视角:认知,就是对大脑储存的信息的加工,工作记忆容量直接影响复杂问题处理能力,记忆训练(如背诵诗歌、公式)能增强大脑神经可塑性。

文化传承需求:语言、历史等领域的核心知识需通过记忆内化,形成文化认同与批判性思考的基础。

2. 记忆力在教育不同阶段的表现

基础教育:记忆力是发展思维训练的基础,教育需平衡记忆力提升与思维训练,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将知识点融入实践,避免割裂。

高等教育:就教育目标而言,应彻底转向创新与跨学科整合,如MIT的“融合科学”课程鼓励学生打破学科边界。但这都需要强有力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3. 关于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

若考试制度若仍侧重标准化答案,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转型旨在教育目标意义上指向思维力和创造力而不是记忆力,但绝不是抛弃对记忆力的关注。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推动评估方式革新才有意义。例如: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提问质量、项目迭代过程。

开放性考题:如新加坡A-Level考试中增加“无固定答案”的论述题。

三、对家长的实践建议

1. 从“答案提供者”转为“思维引导者”

鼓励孩子对生活现象提问(如“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共同查证而非直接回答。

使用AI工具(如Wolfram Alpha)验证假设,培养“提问-探索-验证”的闭环能力。

2.平衡知识积累与创造性输出

通过阅读建立知识框架,但要求孩子用思维导图、故事创作等方式重构信息。

例如:读完历史事件后,模拟不同角色的决策逻辑,而非单纯复述时间线。

3. 重视“非认知能力”培养

情商、抗挫力、协作能力等软实力是AI难以替代的竞争力,可通过团队项目、艺术实践等活动渗透。

四、现代教育的“AI韧性”框架

该文的警示意义不可忽视,但它的观点偏激、主张激进也是不可不察的。文章说的“最近一项研究”究竟是哪项研究?是哪位“顶尖教育专家”在惊呼?从文章得出的结论中使用了“未来的弃子”和“过目不忘在AI面前一文不值”的说法带有严重情绪宣泄意味,表明该文说的结论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结论。其标题中的“教育陷阱”“人形硬件”更显得耸人听闻。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

应该指出,记忆力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本身属于智力的范畴,教育仍然需要发展人类的记忆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能毫无原则地向AI缴械投降。

教育者与家长需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在传统优势与AI赋能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并不是简单地宣扬记忆力无用论。AI时代的教育,应让教育这簇火焰在知识燃料与思维氧气的共同作用下燃烧得更旺。

未来教育的核心并非完全抛弃记忆与基础的计算,而是构建“AI韧性”能力体系——

底层:必要的基础知识记忆与理解。

中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伦理判断力。

顶层:持续学习与适应变革的元能力。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牟林,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

0 阅读:3
秦功彦

秦功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