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子疑云》:娈童变态鸡舍伤害儿子,母亲被冤枉关精神病院

曾狄曾 2024-10-15 11:20:43

1

《换子疑云》在第81届奥斯卡上有三个提名,也提名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

情节曲折回旋、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剧情很抓人。

女主角安吉丽娜·朱莉演得丝丝入扣,在2009年的奥斯卡上提名了最佳女主角,遗憾最终输给了《朗读者》里的凯特·温斯莱特。但曾先森认为她已经贡献了人生的最巅峰表演了,虽然略遗憾。

影片在豆瓣上的评价是好于96%的悬疑片,好于94%的剧情片。

2

要聊好这部电影,可能涉及四个维度。

女主角安吉丽娜·朱莉精彩的表演,

情感层面有着令人流泪的凝重深情,

理性结构内核的坚实与牢靠。

节奏上面的层峦叠嶂般的奇峰突起。

这四个维度是交织的,各自耀眼也共同璀璨,迸发出光芒。

影片全长141分钟,不仅涉及了女主角克莉斯汀的维权斗争,还穿插着男童失踪案的侦破过程,甚至罪犯的缓慢绞刑过程。

导演用了极大的耐心,到了影片后半段仍旧支撑着观众内心,跟随主人公翻江倒海的情绪暗涌,

每一遍接近真相时,又不失的设计精良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情绪牢牢支撑着叙事。

克里斯蒂娜因加班把孩子留在家里,回家后儿子就不见了。直到5个月后,警方突然告诉她帮她找到了儿子,尽管当时她就看出那个男孩不是自己的儿子,但小男孩却一再坚持是她儿子,警长也竭力劝说可能是离开儿子太久,认不出来了。

报纸到处是母子重逢的消息,洛杉矶警方挽回些面子。但克里斯蒂娜根据身高、包皮和牙医及老师的判断,认定这孩子一定不是她的,希望警方继续寻找儿子,却遭到拒绝,还被当成精神病关进了疯人院。

克里斯蒂娜这才发现,这里很多女人都是因与警察作对被关进来,只有保证不再找麻烦才能放出去,借以强权掩盖真相,充分显示警方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卑鄙做法。还好,精神病院遭受警方同等待遇的妓女,及很多同样对警方不满的民众们,帮助她从一个束手无策的弱女子,成为站上法庭与洛杉矶警方对薄公堂的斗士。

而另一方面,儿子的下落也因一个变态杀手的落网逐渐水落石出。儿子本来有逃跑的机会,但为了扶起摔倒的另一个伙伴毅然返回了杀手的鸡舍,从此再无音讯。最终,州政府废除了让克里斯蒂娜进精神病院的第12条法律,警察局长被降职警长、永久免职。克里斯蒂娜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儿子,但直到去世也没有找到。

表演上,克莉斯汀都维持着成年人的体面,没有歇斯底里的嘶吼,强烈的情绪都被她努力压抑着,数次在崩溃的边缘,又将理智找回。哪怕是在精神病院里,她听劝的假装自己是个病人,也依然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被找回。

这种表演上的助力,也给了情绪以张力,给了故事以动力。

安吉丽娜·朱莉以其精准而丰富的表情、富有说服力的动作形态,将女主在寻子过程中的那种绝望、悲伤、无助感生动地呈现了出来,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形象是如此的栩栩如生,血肉丰满。

这是感性的部分。

3

作为一部悬疑片,影片采用双线叙事,一条是克里斯汀寻找儿子的故事,另一条是1928年洛杉矶发生的鸡舍谋杀案。两条线索交替进行,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深度‌。

从一开始儿子沃尔特的神秘失踪,到警方误认、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再到克里斯蒂娜孤身一人与整个体制抗争,剧情步步紧逼,悬念迭起。

尤其是影片中对案件真相的层层剥茧,以及对警方、媒体、社会等各方势力的深刻揭露,更是让曾先森不禁为之惊叹。

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克里斯蒂娜的坚韧与不屈与周围人的冷漠与自私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导演显然传达出了一种善恶分明的传统价值观。

不仅对于正义的力量竭力渲染,对于政府的批判与控诉也是不遗余力的。

这种批判几乎贯穿了全片,无论是警方刚找来陌生男孩顶替克莉斯汀的儿子,还是最后在火车站将冒充男孩送回的那场戏,执法机构自始至终都以一副虚伪不堪的嘴脸出现在镜头中。

这是理性的段落。

4

电影完整的调动了情感维度和叙事结构上的规划,堪称佳作。

导演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常常聚焦于道德与法律的交错,探讨正义与邪恶的边界。他通过紧张的剧情和复杂的角色设定,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本片足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0 阅读:0
曾狄曾

曾狄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