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搞音乐的老马摊上大事了。说他的两首歌跟别人的老歌撞了调,现在被人揪着要说法。这事儿啊,就跟菜市场里两筐萝卜长得像似的,到底算不算偷菜,还真不好说。
先说那个《搀扶》吧,前奏一响,好些四五十岁的老伙计直拍大腿:"这不《小李飞刀》吗!"要我说啊,这感觉就像在超市看见自己二十年前穿的衣裳,现在换个商标又挂出来卖。您说这是怀旧呢还是耍心眼呢?有个网友说得逗:"当年听这歌的现在都当爷爷了,孙子刷抖音听见前奏还以为是新歌呢。"再说重庆那个海皮哥举报的事儿,跟电视剧似的。人家举着身份证录视频,脖子上的青筋蹦得老高,说老马抄了当兵的人写的歌。评论区里热闹得很,年轻人嚷嚷着要法律制裁,中老年人都在那劝:"都不容易,给条活路吧。"这场景让我想起老家邻居吵架,一边是讲规矩的村干部,一边是抹眼泪的老太太。您说现在做音乐多难啊,总共七个音符,从唐朝唱到现在,能有多少新花样?前些天我闺女学钢琴,突然跟我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听着都像抖音神曲。"把我乐得够呛。现在那些网红歌,十有八九都能找到相似的调调,就跟撞衫似的,撞着撞着大家也就习惯了。
这次的事儿好像不太一样。我特意去音乐软件上对比听了听,《搀扶》开头那几下子,跟《小李飞刀》简直像双胞胎。有懂行的兄弟跟我掰扯,说这就像写作文,偶尔用几个相同的词不算啥,但要是整段话都照搬,那就说去了。可问题在于,怎么才算"整段照搬"?有人说是八个小节雷同就算抄,也有人觉得听着像就是抄,这标准就跟丈母娘看女婿似的,全凭个人感觉。老马这个人让我想起早年间在红白喜事上跑场子的歌手。他们啥流行唱啥,经常把老歌改几个词就当新歌唱。这行当来钱快,但风险也大。就像街边摊卖煎饼,今天加个火腿肠叫创新,明天撒把葱花算升级,真要较起真来,谁家还没用过同样的面糊?现在的人啊,对版权这事儿越来越较真了。前些日子有个做直播的小年轻跟我说,现在连背景音乐都得小心,稍不留神就被平台扣钱。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抄作业,老师总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现在可好,抄作业的都收版权费了。您说这事儿是进步还是吃饱了撑的?
要说最逗的还得是老马的反应。他嚷嚷着要告网友诽谤,结果第二天视频号投诉就被驳回了。这事儿让我想起老家赶集时看人吵架,嗓门大的那个最后往往不占理。现在网上说话真得留神,上个月我在朋友圈吐槽快递慢,差点被快递公司找上门来。那些支持老马的网友说得也有道理。现在养个娃多费钱啊,更别说老马离了婚带着仨孩子。这让我想起村里王二麻子偷玉米被逮着,大伙儿都说:"算了算了,他家五个娃等着吃饭呢。"可转头看那些原创音乐人,就跟地里辛苦种菜的农民似的,眼巴巴看着自己种的菜被人整筐端走。最近听说有些音乐平台搞了新招数,说是用高科技给每首歌上户口。这主意听着靠谱,可实际操作起来,怕是七仙女下凡都跳不出七个音符的框框。再说了,真要较真起来,贝多芬莫扎特的后人是不是该收全世界的版权费?这么一想,脑袋瓜子都要炸了。
这事儿还有个后续挺有意思。有网友把二十年前的流行歌和现在的网红曲混在一起做测试,结果十个人里有八个分不清哪首是新哪首是旧。这说明啥?说明咱们的耳朵早就被养叼了,就跟吃惯了地沟油的人,突然给他换橄榄油反而觉得没味了。最后说句实在话。咱们普通老百姓听歌就图个乐呵,谁管他抄不抄袭?可要是人人都这么想,那些真正有才的人还怎么活?但反过来,要是一棍子打死所有"借鉴",怕是以后连《难忘今宵》都不敢唱了。这事儿啊,就跟炒菜放盐似的,咸了淡了都不行,得刚刚好。各位看官,您觉得这事儿该怎么收场?是让老马赔个底朝天,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要不咱们来个举手投票?支持原创的拍巴掌,支持网开一面的跺跺脚。顺便问句,您手机里存的那些老歌,敢保证都是原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