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寻亲故事变成流量密码,我们究竟该祝福还是警惕?谢浩男一家的经历正将这个尖锐问题抛向公众。2023年初,南京农业大学学生谢浩男因《九派新闻》报道引发关注。

这个三战考研成功的年轻人,靠做保安和服务员完成学业的经历戳中大众泪点。但真正将事件推向高潮的,是他拍摄的食堂就餐视频,7.8元的实惠套餐让南农大食堂冲上热搜,也让他从"励志榜样"升级为"校园网红"。

父亲谢爸的举动更耐人寻味。这位曾拒绝直播打赏的"悲情父亲",近期高调宣布筹备带货,直言"商人就要赚良心钱"。网友发现其IP地址频繁出现在浙江。这种转变与孙海洋(电影《亲爱的》原型)直播单场破500万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公众开始重新审视寻亲家庭的商业化路径。

随着谢爸商业动作频出,网友的质疑声浪渐起:"25年寻子路上,谢妈妈为何始终缺席?"有爆料称,去年曾有河南网友试图联系谢爸提供线索,却被疑似"后妈"的女子厉声阻拦。更诡异的是,当孙海洋直播中被问及谢妈情况时,夫妇二人竟吓得当场变脸,孙妈妈连连摆手"不谈这个"。

这种集体缄默与杜小华(另一寻亲家长)被鸿星尔克邀请直播的坦然形成强烈反差。心理学专家分析,被拐家庭往往存在"创伤后权力失衡",长期寻亲过程中,对外发声者会自然成为家庭代言人,但这种单方面叙事可能掩盖复杂家庭矛盾。

谢浩男大学室友曾透露,他极少提及母亲,只说过"家里做生意很忙"。这种刻意回避与孙海洋夫妇早年闹离婚的经历如出一辙,折射出被拐家庭特有的情感裂痕。谢爸承诺将部分收益用于公益的宣言,并未平息争议。

支持者认为,利用流量改善生活无可厚非;反对者翻出其早期采访中"绝不消费儿子"的承诺,直指"慈父人设崩塌"。更有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利用重大社会事件营销需避免虚假宣传,某寻亲家长就曾因带货劣质产品被投诉。

谢浩男坚持拍摄校园日常而非参与带货,这种"去商业化"态度赢得不少好感。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明指出:"第二代被拐儿童往往更抗拒被标签化,他们渴望回归普通生活,这正是谢浩男视频里七块八毛钱饭票比父亲五十万代言更动人的原因。"

事件至今仍留三大悬疑:谢妈妈是否自愿隐身?商业收益如何分配?流量狂欢过后,被拐家庭如何重建正常生活?当我们为七块八毛钱的暖心食堂点赞时,当寻亲故事变成连续剧,公众的每一次点击,是否正在无形中改写这些家庭的未来轨迹?

这场关于亲情与流量的博弈,终将检验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刻度,助人者与被助者,到底谁在消费谁?
建山
都是一群吃人血畜生!
江峰
全面封杀寻亲家庭这几家,孙海洋一家,谢清帅一家,谢岳一家,就他们几个把寻亲家庭搞变味了,平台不要给他们流量,一些假富豪,割粉丝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