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17年对于科学界来说,这本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50年前一位73岁的心理学教授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花重金冷冻自己的遗体,期待在半个世纪后重获新生。
美国低温学会也曾信誓旦旦地承诺,将在2017年唤醒这位"冰封勇士"。
然而当时间的指针真正指向这一刻,詹姆斯·贝德福德教授依然在零下196度的深度冷冻中沉睡。
究竟是什么样的执念,让一个人愿意把生命押注在50年后?
生命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有人选择坦然面对死亡,而有人却想方设法与之抗争。
1966年的那个秋天,对于贝德福德教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这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春风化雨了大半辈子的心理学教授,突然被告知自己患上了肺癌晚期。
当时的他一定满脑子都是"为什么是我"这样的疑问吧,毕竟谁能轻易接受这样的事实呢?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贝德福德陷入绝望的时候,一本名为《永生的期盼——未来人体冷冻设想》的书籍出现在了他的书桌上。
这本书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贝德福德心中生根发芽。
书中描述的低温冷冻技术,虽然听起来有点科幻,但对于一个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这位年过古稀的教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立即联系到了该领域的顶级专家罗伯特·纳尔逊博士,表达了自己想要成为首位人体冷冻实验志愿者的意愿。
说实话在那个年代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啊!
1967年1月的一个清晨,在亲友们的陪伴下,73岁的贝德福德教授缓缓闭上了眼睛。
不过这一次死亡却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对他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冒险之旅的开始。
你说他是不是有点疯狂?但仔细想想为了能再次见到自己的亲人,谁又能说这份执着不值得理解呢?
就这样贝德福德教授开启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的"冷冻之旅"。
说真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简直就是一场疯狂的冒险。
纳尔逊博士带领的团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毕竟谁也没干过这种事儿。
好在团队里有意大利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布鲁诺和年轻电工尼尔森的加入,让整个过程多了几分科学性。
但说实话他们的工作环境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简陋的设备、有限的技术手段,说白了就是在"硬干"。
他们先要把贝德福德体内的血液抽出来,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必须小心翼翼。
然后他们往他体内注入了特制的防冻液,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要防止细胞被冻坏。
最后是降温零下196度啊,想想都觉得冷得瑟瑟发抖!
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说是分秒必争一点都不夸张。
回头看看现在的冷冻技术,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如今的设备都是高科技,精确到毫秒的温度控制系统,连降温速度都能精准把控。
冷却过程分成了好几个阶段:从室温到10度是快冷期,就像跳水一样哗啦一下。
然后到了10度以下就得慢慢来了,就跟煲汤似的火候要掌握得刚刚好。
等温度降到零下80度,那就更得小心了,一点马虎都不行。
不过说实话当年给贝德福德用的二甲基亚砜这个防冻剂选择有点欠考虑。
这玩意儿虽然能防冻,但副作用也不小,对细胞的伤害不是开玩笑的。
现在的专家们都说,就是这个选择让贝德福德复活的难度直接拉满了。
时间快进到2017年,当人们还在讨论贝德福德教授能否复活的时候,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人体冷冻探索之旅。
而这一次主角是一位名叫刘爱慧的女士,同样也是因为肺癌晚期。
说来也巧她的故事跟贝德福德教授有几分相似,但又格外令人动容。
2017年的时候刘爱慧的病情突然恶化。
她的小女儿周霞在当年11月就联系上了银丰研究院,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人体冷冻技术的先河。
2018年6月17日凌晨,医院的走廊里一片寂静。
突然刘爱慧的生命体征开始急剧下降,icu病房瞬间警铃大作。
银丰研究院的团队简直就是开启了"速度与激情"模式。
首席专家阿伦·德雷克带领的团队,上演了一场分秒必争的生命接力赛。
从确认临床死亡到完成初步处理,他们只用了短短7分钟,这速度简直堪比专业赛车手!
救护车呼啸着从泰安直奔济南,一路上的场景让人想起急诊室的紧张氛围。
刘爱慧的丈夫周先生,就这样默默地站在液氮罐前,目送着妻子开启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说实话看到周先生深情的眼神,真的让人心里一阵阵发酸。
他轻声说道:"我相信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
周霞和她的家人们选择相信科技,相信未来这份勇气和担当,着实让人敬佩。
而那支专业团队7分钟的极限挑战,也让中国在人体低温保存技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贝德福德到刘爱慧,半个世纪的时光匆匆流逝。
人体冷冻技术从最初的天方夜谭,到如今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但是说实话我们离真正的"永生"还有多远呢?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让人既期待又忐忑。
有人说这是在挑战自然规律,是人类的狂妄自大。
也有人认为这代表着科技的进步,是人类对生命的终极探索。
老实说这事儿确实有点复杂,毕竟涉及到了很多伦理问题。
商业化运作会不会让这项技术变了味?
贫富差距会不会导致"永生"成为富人的专利?
这些问题都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有了贝德福德教授这样的"敢为天下先",我们才能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突破。
他的选择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
或许真正的永生不在于肉体是否能够保存。
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探索未知的勇气,是否愿意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到底。
贝德福德教授依然在零下196度的深眠中等待着,等待着科技的进步,等待着人类智慧的觉醒。
我不禁想问:贝德福德教授,这漫长的等待值得吗?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面对生命的终极奥秘,或许我们还需要继续摸索,继续追问继续前行。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