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种缺口1000万,中国人为何不愿读技校?国外是怎么做的?

在雨中绽放 2024-09-10 11:28:38

中国的技术工种缺口已突破1000万,但技校招生依然冷清,年轻人宁愿挤破头报考普通高校,也不愿进入技校深造。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偏见与教育误区?技工明明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却似乎被刻意忽视。与此同时,国外的技校却备受追捧,技工不仅高薪,还有广泛的社会认可。

那么,外国是如何提升技术工种的吸引力?中国的技校教育为何难以改变人们的看法?

人才断层,产业转型路在何方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穷二白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硬是靠着勤劳智慧的人民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然而,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的应届毕业生中,高达1158万人涌入就业市场,创下历史新高。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现实令无数年轻人望而却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的工厂车间正发出"急聘技工"的呐喊。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是:当前中国技术工种缺口高达1000万!这种人才结构性矛盾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阵痛。

在过去,中国凭借着人口红利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靠出口导向型经济奔跑。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崛起,低成本竞争优势正日渐式微。德国、日本等老牌工业强国,高级技工占比高达50%和40%,支撑起了制造业的创新引擎。

反观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高素质技能人才严重匮乏,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对创新的渴求。

技校,是谁抛弃了你

中国缺少高素质技术工人,说到底还是职业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重智育、轻技能的价值导向,让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上世纪90年代,走进常州技师学院的校园,放眼望去满是朝气蓬勃的面孔。那时候,进技校的学生是通过考试选拔的,整体素质并不比普通高中差。毕业后,凭借一身硬核技能,他们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招揽的香饽饽。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大学变得唾手可得。于是,考上大学成了无数家庭的头等大事。2019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但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却连年下滑,2015年的招生规模已不足2005年的一半。

"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去技校"的观念日益根深蒂固。由此,技校成了差生的代名词,优质生源愈发稀缺。一位教了30年数控的老师无奈地说:"学生连小数点都搞不懂,还谈什么编程?教都教不进去。"

技术人才,你为何不愿意来

说起底薪上万、办公室里冷气十足的程序员,谁不羡慕得眼红?反观汽修工、数控工、电焊工,不仅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也着实寒碜。纵使企业一再喊着"缺人",但在待遇面前,求职者们宁肯选择去当保安,也不愿进厂。

一组数据是这样的:2022年,北京市数控车工的平均月薪仅为4350元,而同期的程序员平均月薪为12980元。试问,在这样的待遇差距下,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吃苦"?一位在上海某汽车制造厂打拼多年的老技工感慨道:"做数控车床,工作强度大不说,一天下来满身油污。

我有个徒弟,去年跳槽去做销售了,现在拿着七八千的底薪,比我强多了。"除了待遇,技术工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也不尽如人意。在许多人眼中,蓝领就意味着低人一等。一位来自河南的技校毕业生说,找工作时,不少HR一看是技校出身就直接说"不好意思"。

久而久之,不少技校生选择隐瞒学历,生怕在求职时吃闭门羹。当下,中国职场的学历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一纸文凭,成了许多人眼中成功的标配。而那些埋头苦干的技术工人,虽然成就了中国制造的辉煌,但在评职称、晋升时却步履维艰。

在一个唯学历论英雄的社会里,高学历者高人一等,技能型人才却不被重视,这样的价值取向,如何不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改革,刻不容缓

面对制造业人才荒的困境,中国的回应是雷厉风行、刻不容缓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弘扬工匠精神。

各地政府纷纷响应,上海、江苏、浙江等制造业大省,加大了对技工院校的投入。企业也在行动。数控加工龙头企业华中数控连续多年开展技能大师带徒活动,建立了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传帮带机制。

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纷纷与职业院校"联姻",开设企业冠名班,为学生量身定制"知行合一"的培养方案。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观念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思想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技术工人的认同感日益提升。一年一度的"中国技能大赛",让平凡的技工们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让背后默默无闻的技术工人走到台前,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一位数控车工说:"以前没人知道数控是什么,如今却成了热门专业,年轻人对此很感兴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填补人才缺口,还需久久为功。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瞄准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让学生掌握"硬核"技能。

企业招聘要摘下"有色眼镜",给予技术人才与学历人才同等的发展空间。社会舆论要积极引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一技之长的可贵,让"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结语·】——》

中国制造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荒。高级技工短缺,大学生就业难,凸显出人才结构性矛盾。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职业教育与时俱进,企业摘下"有色眼镜",社会升华价值取向。只有技能型人才得到尊重,职业教育焕发生机,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路漫漫其修远,在通往制造强国的征程上,唯有重视技能,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照亮,中国梦才能如期绽放。

0 阅读:0

在雨中绽放

简介:做任何事情,只有坚持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