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实版桃花源记,云雾之下藏着刀尖上的民族艺术,因避世得以传承千年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11-07 10:01:49

蜡染,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纺织印染技艺。与扎染、镂空印花、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

蜡染早在两千年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记载,宋朝以后逐渐在中原地区失传,随着苗族的大迁徙,蜡染最后在西南的深山得以传承。

苗族当年为了避乱,迁徙时选择的栖息地都是与世隔绝的大山,越偏僻越好,也正是因为此,很多古老的民俗和技艺才得以传承数千年。苗族历史上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苗族古歌》

你好哇!我是南兮。今天我要讲的排莫村,也是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苗族古村落。

(排莫村隐藏在云雾之中)

(排莫村)

这话不虚,从镇上到村里,导航距离20公里,但你至少要预留一个半小时以上的开车时间。因为全是盘山路,路也很窄,有几段路还是土路和石子路,非常担心在路上会车和或者爆胎,而且进出村有且只有这一条路。

村里有600户人家,日常所需在村里能交换或者在小卖部买得到,有些老人一辈子也没出过村。‍‍‍‍‍‍‍‍‍‍‍

(排莫村)

排莫村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扬武镇,是蜡染的正统发源地之一。2006年,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蜡染的非遗所在地有且只有这几个)

(截图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3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排莫村拜访蜡染手艺人张世秀,张老师是白领苗族,从小跟着母亲学习蜡染,如今在家里开了个蜡染房。‍‍‍‍‍‍‍‍‍‍‍‍‍‍‍‍‍‍

感觉苗族的妇女,都很热情大方,一见面张老师就热情地带我参观她的蜡染坊,一路又给我普及蜡染知识。

(蜡染民间手艺人——张世秀)

蜡染分为蜡和染,所用原料中的土布、蜂蜡和植物蓝靛都是纯天然原料。

操作时用蜡刀蘸取融化的蜂蜡在布上作画,再放到蓝靛染缸里浸染,接着将染布煮沸脱腊,最后清洗晒干。

画蜡是为了防染,染色过程中除了画蜡的部分,其他地方的布都被染成蓝色。因为在染色过程中,蜡画在不断的翻转中破裂,染液随着缝裂进入白布中,留下了天然冰纹,因此每一幅蜡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却要难得太多,尤其是画蜡那一部分。画娘在布料上作画,她们的画笔是一种自制的铜刀。使用时先将蜂蜡加热融化,再用铜刀蘸取蜂蜡作画。

这种铜刀易于导热,也有保温性,能够保证液态的蜂蜡从笔尖流出,但是下笔一定要利索,不然蜂蜡凝固了就画不了了。

一块蜡染布料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图案的精美度,所以画蜡这部分是最考验功底的。 苗族没有文字,所以就衍生了很多图腾,画娘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或是民族图腾画在布上,世代流传。‍‍‍‍‍‍‍‍‍‍‍‍‍‍‍‍‍‍‍‍‍‍‍‍‍‍‍‍

(画好未染色的蜡画)

画好图案后,接下来就是染色,染料由蓝靛叶取汁调成,蓝靛也叫板蓝根。染色过程是一种冷工艺,能够保证蜂蜡不融化,除了画蜡的部分,其他地方的布都被染成蓝色,刚刚取出的布呈蓝绿色,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后成为蓝色。染的遍数越多,颜色越深。

染缸也是做蜡染的关键,要想染色好,全靠染缸养得好。张老师曾经养过一口十几年的染缸,后来因为有次长期外出没法打理就坏掉了,目前这口缸也养了七八年了。

我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也试着做了一块蜡染布。

我挺疑惑,这村里这么偏,东西能买得出去吗?

张老师倒是很乐观,她说很多人都找过她出山创业,但她还是愿意留在村里。虽然村里偏僻,外边的人进不来,好东西卖不出去,但是留在家里一来可以照顾老人,二来也可以把村里的老姐妹们召集起来,一起干点事。‍

(村里的画娘)

(蜡染茶杯垫)

离开前,张老师给我看了目前世面上很火的柿染,就是用青柿子作为染料的作品。张老师在柿染的基础上,加上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要繁杂得多,这项技术在之前是没有的,她为此特别申请了专利。她说非遗要真正走进日常生活,仍然是需要不断创新的。

(柿染的衣服,穿得越久越舒服)

回去的路上,我真的开心,因为我知道,前方的路即使再难,但在这片传统文化的热土上,总有一群人,还在默默守护着她想要守护的东西。

0 阅读:0

南兮的人文游记

简介: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