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东斯拉夫国家在外界眼中可谓是同宗同源同文同种。可为什么东斯拉夫人会分成三支呢?为什么同宗同源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如今的关系却闹得那么僵呢?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梳理一下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早期历史。要说清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起源必须先解释什么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其实是一个语系概念,而并不是一个民族概念。
所谓斯拉夫人是对使用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所有民族的统称。在斯拉夫人这个概念之下包括如今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若干个民族。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见于1世纪末2世纪初古罗马文献的记载。“斯拉夫”这个词在斯拉夫人的语言中是荣誉、光荣的意思。罗马帝国时代将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并称为欧洲三大蛮族。
公元5~6世纪在由匈奴西迁引发的亚欧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斯拉夫人逐渐分化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东斯拉夫人逐渐繁衍出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大支系;西斯拉夫人逐渐繁衍出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三大支系;南斯拉夫人则分化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斯尼亚人、马其顿人和保加利亚人。从历史上来看各支斯拉夫人之间其实并不团结。
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后发生的波黑内战、克罗地亚内战所反映的是南斯拉夫各支系之间的矛盾。如今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纷争所反映的则是两大东斯拉夫民族之间的矛盾。东斯拉夫人又叫做“罗斯人”。今天我们说的“俄罗斯”实际上就是“罗斯”。2018年03月16日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曾公开发文请中国人改用“白罗斯”的名称来称呼该国以取代原来的“白俄罗斯”这一称谓。
由此可见俄罗斯、白罗斯的国名中本来都是不带“俄”这个音的,那么为何我国在翻译其国名时会带上这个“俄”字呢?这和历史上俄罗斯曾被蒙古人统治两百多年有关。中国人对俄罗斯的称呼正是通过较早接触俄国人的蒙古人学来的。俄语中有一个很难发的颤音Р,发这个音需要舌尖颤动。很多零起点学俄语的人在还不会发颤音的阶段总会有意无意地加上其他的音。
蒙古人当年在翻译“罗斯”(Россия)这一国名时也总是习惯性加上一个o音。清政府根据蒙语中的发音把“罗斯”翻译为“斡罗斯”或“鄂罗斯”,晚清以后逐渐规范统一译为“俄罗斯”。当然严格意义上罗斯并不单纯就指今天的俄罗斯,而是指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在内的东斯拉夫族群。“罗斯”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公元882年建立的基辅罗斯,然而“罗斯”这个名字并非东斯拉夫人自己的发明。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前身是乌克兰的航母瓦良格号。瓦良格最早指的是来自北欧的维京人,那么苏联的航母为什么会采用北欧渊源的名字呢?维京人曾是欧洲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一个族群:他们曾占据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在此建立了诺曼底公国。他们还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了英格兰,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全盛时期的维京人从波罗的海一路打到地中海和黑海,从冰岛到意大利到处都曾留下他们征服的痕迹。
9世纪上半叶向东发展的诺曼人分支开始出现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根据俄国历史著作《往年纪事》记载:诺曼人国家在和东斯拉夫人的接触中曾发生过冲突并被东斯拉夫人一度驱逐过。然而在赶走了诺曼人后斯拉夫各部之间又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直到862年彼此斗得精疲力竭的斯拉夫各部共同商议后决定去北欧把罗斯人请回来。
使者渡海来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请求瓦良格人前去统治他们,从而恢复东斯拉夫人的秩序与和平。罗斯人推选出老大留里克、老二西涅乌斯、老三特鲁渥三兄弟带领族人分别前往诺夫哥罗德、白湖和伊兹博尔斯克建立国家。西涅乌斯和特鲁渥在不久之后相继去世之后大权独揽的留里克建立了长达七百年的留里克王朝。《往年纪事》的这番记载无论在俄罗斯国内或是国外都引起了争议。
事实上相当部分的史学家认为《往年纪事》的记载过于虚幻。这些人坚持认为留里克是通过武力征服了诺夫哥罗德,然后编造出一个自己系由当地人邀请前来的神话故事以争取民心。时至今日留里克究竟是如何成为诺夫哥罗德的统治者已然不可考,然而无论他究竟是被当地人邀请而来或是作为外来入侵者前来,他所带来的罗斯人早已同当地的斯拉夫人融合成为当地土著民族。
留里克王朝的建立也被视为是罗斯民族国家诞生之始。留里克在成为诺夫哥罗德唯一的统治者之后就将自己的僚属派往四方建立起了有效的统治。然而诺夫哥罗德当地人是否完全顺从于这个外来统治者呢?从史料的缝隙中我们仍能寻到蛛丝马迹:诺夫哥罗德人策划了一次针对留里克的密谋,结果这次行动被留里克获悉并迅速镇压——密谋叛乱的领袖季瓦姆及其同谋被处死。
公元879年留里克临终时将国家委托给了自己的亲信奥列格并把年方冲龄的儿子伊戈尔托付给了他。奥列格在位时期利用瓦良格亲兵和临近的斯拉夫部落的武力征服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内的诸多城镇,从而得以逐渐控制了第聂伯河沿岸的城市。公元882年奥列格率兵南下攻克了基辅,杀死了统治那里的王公阿斯科尔德和基尔并迁都于此,从此由罗斯人统治、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的基辅罗斯国家正式诞生。
我们知道基辅正是如今乌克兰的首都。这就给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带来了第一个问题:罗斯民族发源的龙兴之地是乌克兰境内的基辅。普京强调乌克兰本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部分也就源自于此。当然如果站在乌克兰的立场上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既然罗斯文明最早的发源地是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基辅,那么乌克兰人当然会自认为是罗斯文明的正统继承者。
基辅罗斯并不是像古代中国一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而是由一大群封建领主王公组成的松散联盟。一开始这些王公们或多或少有着各种各样的亲戚关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被稀释。中国民间有句俗话:“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了”。别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隋朝的杨勇、杨广兄弟同父又同母还生死相搏咧。
在现实的政治利益面前血缘亲情有时真起不到多少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周王朝也曾大封同姓亲戚,然而日子久了之后各路诸侯不照样掐架?一开始基辅罗斯还能维持表面形式上的统一,然而12世纪中期以后各封建领主之间开始公然打内战。公元1237年西征的蒙古大军开始进攻基辅罗斯。蒙古大军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也烈赞、科罗木纳、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公国。
公元1240年冬蒙古大军开始围攻基辅罗斯的都城基辅城。正是蒙古人的征服统治使乌克兰和俄罗斯两个民族出现了分野。当时基辅罗斯绝大部分领土都被西征的蒙古人占领,只有西南边陲的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在波兰等国支持下保持着独立。恰恰正是这个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在日后逐渐演变出乌克兰。事实上乌克兰在古罗斯语中的意思是“边地”(意指乌克兰位于昔日基辅罗斯国家的边陲地区)。
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脱离蒙古人的统治并逐渐征服其他罗斯公国,于是以莫斯科大公国为基础合并其他罗斯国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俄罗斯民族。这时原本偏居一隅的莫斯科取代基辅成为了罗斯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时的俄罗斯人开始以罗斯民族之正宗自居。在15世纪以前的世界上既没俄罗斯也没乌克兰。那时的莫斯科公国和基辅罗斯谁也不属于谁,而是两支斯拉夫人各自建立的城邦国家。
恰恰正是蒙古人的征服使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民族在15世纪出现了分野。莫斯科大公国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逐渐演变成为如今的俄罗斯民族,而当时的“乌克兰”还处于波兰-立陶宛大公国的统治之下。普京曾说过十月革命以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没说错。历史上乌克兰这片土地从未建立过统一的民族国家,而是一直在各路欧洲强权之间来回更换主人。
古代历史上的“乌克兰”并不是统一的民族国家,而仅仅只是类似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地理文化概念。波兰-立陶宛强大时乌克兰西部一大片土地和人民处于其统治之下。当时乌克兰西部地区在波兰的影响下皈依了天主教。俄罗斯尽管曾被蒙古人征服统治过,却仍始终坚持着东斯拉夫人传统的东正教信仰。这时的俄罗斯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罗斯民族的正宗,而乌克兰、白俄罗斯都是被波兰、立陶宛同化过的。
不过乌克兰人看俄罗斯同样也有自己的民族优越感:乌克兰仍以罗斯民族发源地自居,而视俄罗斯为被蒙古人征服过的“白色鞑靼”。这时的乌克兰人和西欧人一样从骨子里对俄罗斯是有些蔑视的——正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中原诸侯视楚国为蛮夷一样。乌克兰和俄罗斯都以罗斯民族正宗自居,而视对方为不开化的蛮夷。这一时期乌克兰在波兰人的长期统治下民族习惯渐渐改变。
尽管乌克兰可能打心底里并不想被波兰同化,可寄人篱下的现实处境使得乌克兰只能在躺平与反抗之间来回摇摆:既得在波兰主子门下求生存,又不想丢掉罗斯民族的灵魂。随着俄罗斯崛起之后乌克兰就一直处于俄罗斯和波兰的争夺之下。1648年春乌克兰爆发了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领导的反波兰起义。1653年沙俄应赫米尔尼茨基之邀以保护和支持乌克兰为名向波兰宣战。
1654年东乌克兰的哥萨克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的《佩里亚斯拉夫合约》宣布东乌克兰正式与俄罗斯合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大结盟。这给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带来了第二个历史问题:两个民族曾经结盟。既然俄罗斯与乌克兰同出一源,历史上又曾长期结盟,那么似乎应当关系融洽才是。没承想俄罗斯和波兰没打几年就沿着第聂伯河把乌克兰给瓜分了。
由此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乌克兰东部被俄国占据,乌克兰西部被波兰占据。受俄国影响较深的东乌克兰生活着大量使用俄语、信仰东正教的居民;西乌克兰则生活着大量使用乌克兰语、信仰天主教的居民。波兰衰弱后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所瓜分。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依然统治着东乌克兰地区,而原属波兰的西乌克兰地区则被普鲁士、奥地利统治。
尽管普京一再强调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但历史上蒙古人、波兰人的统治早已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民族之间造成了心理隔阂。当年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时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国家。如今的俄罗斯是由莫斯科大公国摆脱蒙古统治后演化形成的,而从未被蒙古人征服过的乌克兰则认为自己保留了最纯正的斯拉夫文化。
俄罗斯人在乌克兰人眼中是斯拉夫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代。俄罗斯方面坚持认为乌克兰与自己是同文同种,但乌克兰方面认为混有蒙古血统的俄罗斯和自己并不是一家人。由此可见俄罗斯与乌克兰这两个民族是否同文同种在双方各自的认知当中存在差异,而双方认知的第二个差异就是普京所说的十月革命以前世界上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
我在上文中说过古代的乌克兰就类似于古代的印度。那时乌克兰这片土地上确实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统一的民族国家,但这片土地曾和古印度一样存在过城邦部落形态的原始国家。普京说十月革命以前世界上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站在乌克兰人的立场上一定会把自己土地曾存在过的那些城邦部落形态的原始国家也算作自己历史的一部分。
普京当初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也曾称赞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一块从来不曾有过国家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国家,可纳扎尔巴耶夫当即回敬道:“我们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也许我应当送您一本历史教科书”。如果我们熟悉中国古代开拓西域的历史就会知道像哈萨克斯坦这些与中国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如果一直往前追溯确实有数千年的历史。
然而数千年前生活在中亚的是康居人、乌孙人等民族。那时的中亚可没一个叫哈萨克的民族啊。因此普京的意思是哈萨克斯坦历史上没能形成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然而哈萨克斯坦方面实际上是把数千年前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部族都算成自己历史的一部分。乌克兰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样是把只要曾生活在乌克兰领土上的民族政权都算成自己历史的一部分。
因此在乌克兰人的认知当中在被沙俄合并之前自己早就建立过国家。乌克兰被并入沙俄在俄罗斯眼中是两个斯拉夫兄弟民族的结盟,可在乌克兰人眼中是沙俄强行吞并了乌克兰,所以这又构成了双方认知的一个巨大差异。沙俄统治时期“大俄罗斯主义”的民族压迫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隔阂。沙皇时代的民族压迫政策把俄国变成了列宁口中“各民族的监狱”。
沙皇统治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是:民族有大小、优劣之分。因此小民族服从于大民族、劣等民族俯伏于优等民族麾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沙皇时代俄罗斯民族被称为“大罗斯”,而乌克兰民族则被称为“小俄罗斯”,介于两者之间的民族则称为“白罗斯”。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图案最早的含义是:大俄罗斯民族对小罗斯等民族的监视。由“大俄罗斯民族”这个概念滋生出了“大俄罗斯主义”并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沙文主义”。
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终结了沙皇家族370年的统治。这也让早就不满沙皇统治的乌克兰看到了独立的曙光。西乌克兰的亲欧人士在基辅成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此同时在东乌克兰城市哈尔科夫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张独立和反对独立的两派乌克兰人展开了惨烈的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波兰的独立使乌克兰西部地区被并入波兰。
1922年苏联成立时亲俄的东乌克兰地区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和大清洗运动造成乌克兰地区数百万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的地方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二战期间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地的一些民众把德军当成了帮助自己摆脱苏联控制的“解放者”。
整个二战期间仅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三大加盟共和国就为纳粹党卫军提供6万兵员。这种苏联眼中不折不扣的叛国行为当然是要受到严惩的,不过战后苏联政府惩处叛徒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扩大化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民族有些村庄被集体强制流放。这进一步激化了苏联本就复杂的民族矛盾。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过程中自然不会放过利用苏联民族矛盾的机会。
复杂尖锐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的挑拨煽动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特殊的地缘区位使乌克兰再度陷入纠结的境地:当年被迫在波兰和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的乌克兰如今又不得不在俄罗斯和西方的北约、欧盟之间选边站队。乌克兰自从1991年独立以来就在亲俄与亲西方之间来回摇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准时机推出了《自由援助法》:向以前的苏联成员国提供经济技术等援助。
这恰是时候的援助让当时潦倒困顿的乌克兰一下高兴坏了。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既然乌克兰在经济上拿了西方国家的好处,那么就得在外交路线上多少看人家西方国家的脸色行事。乌克兰第二任总统库奇马执政时期还能较好平衡协调外交路线。尽管这时的乌克兰很想加入欧盟获得经济利益、加入北约获得安全保障,但同时库奇马政府与俄罗斯的关系也维持得不错。
乌克兰第三任总统尤先科上台后毫无顾忌公开自己一心倒向欧洲和美国的政治意图。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后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积极插手乌克兰国内政治,此后尤先科、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这几个大佬在两个大国的操纵下不断在乌克兰政坛上演合纵连横的大戏。乌克兰的政治局势因此变得一片混乱,而混乱的政局又反过来影响到乌克兰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乌克兰国内的民族问题也交织其中: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裔聚居的地区在经济生活上也高度依赖俄罗斯提供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应,所以这一地区的人普遍主张在外交上应当与俄罗斯亲近。生活在乌克兰西部的人主要讲乌克兰语信天主教,而且这一地区在经济上主要依赖与欧盟国家的贸易。两边的民族差异和经济格局决定了外交路线上的差异。
2013年底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决定终止和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转而打算强化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这就惹恼了西方国家以及乌克兰国内的亲西方政治势力。2013年11月22日亲西方的政治势力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而后乌克兰东部亲俄的政治势力也开始抗议示威。双方的抗议示威活动愈演愈烈并最终升级成为武装暴乱。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地区公投入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克里米亚公投后俄罗斯随即接收了克里米亚地区。问题是乌克兰境内以俄裔人口为主的地方并非只有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地的亲俄武装分子分别于2014年4月7日和2014年4月28日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乌克兰政府随即调动军队前往东部地区镇压两地的独立运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地宣布独立后一度被乌克兰政府军按在地上打。
眼看乌克兰政府军即将锁定胜局时俄罗斯向当地的民兵组织伸出了援手。乌东民兵组织在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后把战局扭转了过来。这场战争大约造成了一万三千人死亡。最终交战双方在欧盟的参合调节下达成了《明斯克协议》。实际上交战双方对《明斯克协议》的大部分内容都存在不满。从那时起双方就一直打打停停直到演化成如今俄乌之间的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