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长戴季英写信要求当省委书记,毛主席:此人已经不可救药

嵚崎岁月 2025-01-05 14:05:59

“当年,他手握权力,曾是红军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他却成了毛主席眼中‘不可救药’的干部。”

1951年底,一封写给毛主席的信风靡了中南海。

这封信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曾经在河南抗日根据地叱咤风云的戴季英。

信中,他直言不讳地指责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并“谦虚地”提名自己来担任河南省委书记,还附带提出要成为中央委员。

让人想不到的是,毛主席看完信后,却愤怒地批示:“此人不可救药,共产党不需要这样的人!”几个月后,戴季英被开除党籍,彻底淡出了政坛。

为什么一个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的红军干部,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戴季英出生于1906年的湖北黄安(今红安),一个将军辈出的地方。

家族背景虽是地主,但父亲属于支持革命的“开明士绅”。

年少时,他在武汉读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2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的革命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回到老家从事农民运动,接连经历了黄麻起义、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

这期间,他与吴光浩、徐海东等人并肩作战,成为红25军的重要干部。

红25军是红军历史上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队伍。

它在长征前夕,留守鄂豫皖,坚持斗争,后来奉命长征,成功与陕北红军会师。

在这支部队的奋斗史中,戴季英的名字不可忽略。

他不仅参与了黄麻起义,还在红25军的长征途中担任政治部主任。

正是在这段时间,他的错误也开始显现。

1933年,他接到上级指令,要求肃清鄂豫皖根据地的“内部敌人”。

戴季英对此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导致许多无辜同志被错杀。

后来,徐海东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曾用“深恶痛绝”来形容对戴季英的看法。

这种对“肃反”的过度执行,埋下了戴季英政治生涯中的第一颗隐雷。

到了陕北后,戴季英接手西北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局。

这段时间,正是“左”倾错误路线在全党肆虐的时期。

由于受到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戴季英参与了对刘志丹等陕北红军领导人的打击。

当时,有人指控刘志丹“右倾”,甚至污蔑他与国民党有勾结。

戴季英奉命逮捕刘志丹等人,后来据说他还亲自参与了对刘志丹的审讯。

幸运的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主席果断叫停了这些错误行为,挽救了刘志丹等人的性命。

但戴季英的错误已经酿成,对他的处分也随之而来。

此后,他的人生逐渐走向低谷。

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上给了他改过的机会,派他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副司令员,并与高敬亭等人合作。

但他的性格问题却始终没有改变。

在与高敬亭合作期间,他多次向上级打小报告,诬陷高敬亭。

这种行为虽然没有彻底断送他的仕途,但也让他在党内的名声大打折扣。

即便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也有过一些亮眼的成绩,但这些都不足以掩盖他在党内造成的不良影响。

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往河南,参与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是一场惨烈的生死较量,国共两军在此正面交锋。

戴季英与王树声合作,率部突围至鄂西北,建立根据地,为全国解放战争争取了战略空间。

他的这些功绩,并没有让他放下对个人权力的执念。

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被任命为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

开封当时是河南的省会,这个职位可以说已经十分体面,但戴季英却并不满足。

他认为自己在革命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担任河南省委的“一把手”。

于是,他写信给毛主席,要求“提拔自己”。

在信中,他不仅攻击河南省委的主要领导,还为自己争取中央委员的头衔。

这样的“伸手要官”,彻底激怒了毛主席。

毛主席的批示非常严厉,称他“不可救药”。

1952年,戴季英被开除党籍,回乡反省。

这一年,他才46岁,就从一个红军高级干部变成了普通群众。

这一处分对当时党内的其他干部而言,无疑是一个强烈的警告。

有人说,戴季英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写照,也是革命年代某些干部难以走出“功臣意识”的缩影。

他的经历提醒我们,革命的成功,不仅需要流血牺牲,更需要谦逊自省。

一个人即便曾经为党和人民立下汗马功劳,但如果不能克服自身的缺点,终究无法走得更远。

今天再回头看戴季英的故事,他的功过是非仍然值得后人深思。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戴季英的经历正是这面镜子中最具警示意义的一部分。

0 阅读:14
嵚崎岁月

嵚崎岁月

嵚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