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牙齿上抠下的东西那么臭,而在嘴巴里却闻不到?一文说清

张老谈养护 2025-04-12 18:02:5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手指轻轻一抠,那藏匿于牙缝间的白色物质便悄然落下,随之而来的却是一股令人皱眉的恶臭。这种奇怪的现象想必很多人都有所体验:为何在嘴里安安静静待着的东西,一旦被挑出来,就散发出如此难闻的气味?更令人不解的是,它在口腔内停留时,我们却全然无觉于其臭味。

这看似简单的日常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和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这些从牙缝中抠出的白色物质,医学上称为"牙菌斑"或"牙垢",长期积累后会形成"牙结石"。它们主要由食物残渣、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唾液中的矿物质以及数以亿计的细菌组成。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混合物,却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内含数百种不同的微生物。

牙菌斑之所以会散发难闻的气味,主要是因为口腔中的厌氧菌群在分解食物残渣和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根据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研究,这些细菌在缺氧环境下进行腐败性代谢,产生如硫化氢、甲硫醇、二甲基硫和氨等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恰恰是造成口臭和牙垢恶臭的元凶,它们的气味阈值极低,即使浓度很小也能被人类嗅觉察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专科团队发现,口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

健康人的口腔中大约有700多种微生物,它们在牙齿表面、舌苔和口腔粘膜等处形成生物膜。这些微生物与我们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关系,有些甚至对口腔健康有益。

然而,当某些厌氧菌如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塞克氏菌等数量过多时,它们会分解蛋白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从而导致难闻的气味。

那么,既然这些物质在口腔内就已经含有这些臭味分子,为什么我们在它们存在于口腔内时却闻不到呢?这涉及到嗅觉适应和感觉屏蔽的生理机制。

嗅觉适应是一种保护机制,当我们持续暴露在某种气味环境中时,大脑会逐渐减弱对该气味的感知,这使我们能够更敏锐地察觉环境中的新变化。这就像走进一个香水店,刚开始闻到的香味很浓烈,但待上几分钟后就几乎闻不到了。

同理,自己口腔中产生的气味因长期存在,已经让嗅觉神经元产生了适应性反应。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嗅觉适应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包括外周适应和中枢适应两个层面。外周适应发生在嗅觉受体神经元水平,当气味刺激持续存在时,这些神经元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中枢适应则发生在嗅球和大脑皮层等更高级的神经中枢,它们会调整对持续气味信号的处理方式。

除了嗅觉适应,解剖学上的隔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口腔和鼻腔虽然通过鼻咽部相连,但在正常呼吸状态下,气流的主要通道并不会使口腔内的气体大量进入鼻腔。

只有当我们用力呼气、打喷嚏或说话时,口腔内的气体才有机会被嗅觉系统检测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发现,人体呼吸过程中,90%的气流从鼻腔经过,而非口腔。而嗅觉感受器主要位于鼻腔上部的嗅区,这一区域在正常呼吸状态下很难接触到来自口腔内的气体。

只有当口腔内的挥发性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或者通过特定的呼吸方式(如从口腔深呼气)才能被检测到。

此外,唾液的稀释作用也功不可没。唾液不仅能稀释口腔内的挥发性化合物,还含有抗菌成分如溶菌酶、乳铁蛋白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的过度生长。

健康成人每天约分泌1-1.5升唾液,这种持续的冲刷作用使得口腔内产生的气味物质不至于积累到能被自身察觉的程度。

温度和溶解度因素也不容忽视。

当牙垢存在于口腔内时,其温度约为37℃,许多挥发性物质可能以溶解状态存在于唾液中。一旦被挑出口外,温度下降,这些物质更容易挥发,气味也就更加明显。

南京医科大学的口腔微生物学研究发现,温度每下降5°C,某些挥发性硫化物的释放率可能下降15%-30%。

湖南湘雅医学院的牙周病学实验室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当牙垢从厌氧环境(牙龈下或牙缝深处)被带入氧气充足的环境中时,一些厌氧菌会因接触氧气而死亡并破裂,释放出更多细胞内含物和代谢产物,进一步增强了气味的强度。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嗅觉与味觉的交互作用。我们品尝食物时,有80%的"味道"实际上来自嗅觉而非味觉。

当食物在口中时,其挥发性成分通过后鼻通道到达嗅觉受体,这被称为"后鼻嗅觉"。然而,这种感觉常被大脑误解为味觉的一部分,而非嗅觉,这也是为什么感冒时我们会抱怨食物"没有味道"。

同样地,口腔内的气味分子也可能被大脑解读为口腔内的"味道"而非气味。

进化心理学角度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指出,人类嗅觉系统进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帮助我们识别外部环境中的危险和机会,尤其是与食物相关的信息。对自身气味的迟钝可能是一种适应机制,让我们能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检测外部环境变化上。

毕竟,从生存角度看,发现食物的腐败比察觉自己口气的问题更为重要。

对于农村地区的老人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更为普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口腔健康状况普遍不容乐观,牙结石检出率高达70%以上。这与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口腔保健意识不足有关。

许多农村老人习惯"牙疼忍忍就过去了",直到不得不拔牙的地步才会就医。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社区调研显示,不同地理环境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口腔微生物组成。例如,西南地区喜食辛辣食物的人群,其口腔细菌群落组成与北方以面食为主的人群有明显差异。

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唾液分泌,改变口腔pH值,进而影响细菌生长环境。

那么,如何减少牙垢积累和口腔异味呢?

正确的刷牙方式是关键。

许多人刷牙时间不足,方法不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毛呈45度角抵住牙龈边缘,轻轻震动,从牙龈向牙冠方向旋转擦拭。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确保清洁到每个牙面。

使用牙线和牙间刷也不可或缺。

刷牙只能清洁牙齿表面约60%的区域,牙线则能清理牙缝间刷子难以到达的部位。建议每天使用一次牙线,尤其是晚上刷牙后。

对于牙缝较宽的人群,牙间刷效果更佳。

定期洁牙是维持口腔健康的重要环节。专业的洁牙可以清除日常刷牙无法彻底去除的牙结石。

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洁牙。

关注饮食结构也能改善口腔环境。

减少精细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摄入,增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等,不仅有助于清洁牙面,还能刺激唾液分泌,增强自洁作用。

保持充分水分有助于维持唾液分泌,预防口干。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服用某些会导致口干的药物的患者,主动补水尤为重要。

使用舌刮器清洁舌苔也是减少口腔异味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约85%的口臭来源于舌背后部积累的舌苔。

定期使用舌刮器可以显著减少舌苔厚度和口腔内的挥发性硫化物含量。

选择合适的漱口水能起到辅助作用。含有氯己定、氟化物或精油成分的漱口水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临时抑制口腔细菌活动。

但需注意,长期使用某些漱口水可能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应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对于已经形成的牙结石,只能通过专业洁牙去除。

民间流传的用小苏打、醋等方法自行去除牙结石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损伤牙釉质和牙龈组织。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口腔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口腔保健知识普及率仍有待提高,尤其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

多渠道、多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应当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牙缝中的那一抹白色,看似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人体的奇妙运作机制和微观世界的复杂多样。

通过了解这个看似平凡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希望能唤起大家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用科学的方法守护那口洁白的牙齿和清新的口气。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 张丽萍, 刘宏伟. 口腔厌氧菌与挥发性硫化物产生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3): 145-151.

[2] 李明远, 陈志军, 赵玉德. 人类嗅觉适应机制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22, 38(5): 621-628.

[3] 刘芳, 王艳, 孙建国. 中国不同地区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24, 40(2): 217-22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23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