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镜头下的湖北宜昌:日军目光凶残,整个城市残破不堪!

万物知识局 2024-11-22 08:57:30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湖北宜昌这座古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与考验,作为战时陪都重庆的门户,以及华中地区南北交通的锁钥,宜昌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军队的后勤交通枢纽,更是西迁人员和物资的重要转运基地,承载着民族工业与文化的血脉。

从1938年初至1940年6月,宜昌城遭受了日军疯狂的轰炸,日军的轰炸形成了三次高潮,每一次都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40年6月12日,宜昌沦陷,日军在宜昌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先将城中仓库、商店和居民的财物抢劫一空,随后在城中焚烧房屋五天五夜,大片房屋被毁,居民死伤无数。

沦陷后的湖北宜昌,在宜昌的市中心广场上,这些耀武扬威的日本人正在阅兵,他们像模像样的站着军姿,把他国的领土当成自己的战利品。

刚刚沦陷的湖北宜昌,经过许久的艰苦鏖战,我国军队最终还是没能守住宜昌,可以看到,在宜昌的码头上,日本人已经占据了战略位置,把日本国的膏药旗挂在了道路旁。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我国军人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的场景,在抗日战争前期,由于国军领导层的无能和腐败,导致国军军人的死伤巨大,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 这些军人们个个有血性,不会在鬼子的脚下屈服。

蹚水过河的日本鬼子,没有官衔的普通鬼子,就直接走着过河,身上还要扛着一大批物资,稍微有点地位的官呢就可以骑着大马,大摇大摆的过河,衣服什么的全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宜昌沦陷后,对于城内的失去父母的众多难同样,政府和慈善机构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就是把这些孩子们暂时转移出去,照片里的孩子们都穿着统一的背带裤,背井离乡,去博得一丝生的希望。

行军途中的日本鬼子,他们的帽子一眼就能辨别出来,黄绿的颜色,两边还耷拉下来耳朵一样的东西,看起来十分猥琐,只是不知道,照片中怎么还有两个穿着军装的小孩子呢?难道是我国的童子军被他们抓获当战俘了吗 。

战场上的国军,这场战争就是打得十分惨烈的枣宜会战,军人们趴在挖好的战壕上,对准日本鬼子射击,其实,从武器、装备上来说,我们和日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沦陷后的宜昌竟然还有一片完整的好地,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在宜昌的洋人们还没走,对于英美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来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暂时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所以,日本人轰炸的时候会避开这部分。

一个日本人和一根长长的木棍合影,这根写满字的木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日军中尉的灵牌,在战场上,这个中尉被我军打死,日本人就把他埋在了宜昌,按理说,战争结束后,这个东西应该马上就被当地居民给踩烂吧。

日本人和中国儿童合影,这是日本人惯用的一招,他们一边残酷的侵略着我国的领土,虐杀着我国的人民,一边又假装以和平为目的给自己做一些虚假的舆论宣传,真的是虚伪又可恨。

宜昌市墙壁上的宣传画,从图案上可以看出来,这应该是画的一个中国人正在反抗日本人的场景,但是画作的意图是什么却不明所以,画下面还有一个日本人在站岗。

过河的日本人,这张照片中的日本鬼子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直接把衣服全部脱下来,有的甚至连底裤都不穿,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蹚水。

骑马的日本鬼子,远处的膏药旗一晃一晃,前面这一列的鬼子兵都可以直接骑着马进城去打仗,后面挤成一堆的鬼子兵就只能步行跟上部队的脚步。

宜昌市的百姓们,战争一打起,最受苦的还是老百姓,看照片中这些人的精神面貌,个个低垂着脑袋,脸上全都是麻木的表情,连续的轰炸和敌人的压迫剥削,这些百姓们早就看不见未来的希望了。

被轰炸的宜昌城,照片最左边一个戴着钢盔的士兵抱着枪往前跑去,他的身后一定还有几十上百个和他一样的士兵抱着枪冲锋,拼尽每一分力气抵抗着日本人,守卫着家园。

轰炸后的宜昌城,真的用满目疮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原来秀丽大气的古建筑,现在只剩下一片又一片的废墟砖瓦,这一地砖石下面,又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个中国人的冤魂。

日本人占领宜昌后,派一群汉奸在宜昌建立了一个什么“妇女和平促进会”,两边还写着“互助”“共存”的字样,真是讽刺无比,谁不知道,日本人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奸淫妇女,虐杀孩童。

在关羽庙前面的照相的日本鬼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二爷就是忠义肝胆之心的代表人物,不知道这些日本来到这种神圣的地方,良心会慌吗?

日本人打进来后,慌慌张张准备逃难的中国人民,他们大多数都是底层的穷苦老百姓,不像那些达官贵人们,战争一打起来就立马可以坐船坐飞机逃难,他们逃出来的地方,旁边还写着“宜昌县中央治安维持会”的字样。

沦陷后的宜昌县,街道旁边插着一面白旗,上面写的字样也是“宜昌县中央治安维持会”,可能是中央政府为了动员人民逃难的最后行动,一旦日本人彻底占领宜昌,那么老百姓就只能是案上鱼肉了。

宜昌县的宝塔,据说从元代开始就存在了,它在长江边上屹立不倒了几百年,也不知道,日本人的铁蹄下,它还能撑过去吗。

抗日时期宜昌的古建筑,这里的建筑都非常漂亮,特别是房檐那种翘起来轻盈灵动的感觉,非常具有三峡一带的特色,看那座高一点的建筑,牌匾上似乎还写着“真晖楼”的字迹。

长江边的宜昌,远远看去,就是一幅水乡的模样,楼阁在水面上的倒影影影橦橦,十分具有动态美感,就像是散文中描写的那种样子。

宜昌的长江水运,作为三峡的重要一环,宜昌的地理位置不可谓不重要,江面上商船来来往往,高大的船帆就像是一个个身姿挺拔的卫兵,见证这个城市商业的繁华。

抗战时期的宜昌某处宅院,院落中间有一颗高大的槐花树,上面的花开得正茂盛,看起来充满了生机活力,可惜的是,花开的正艳,而城中的人却在渐渐凋零。

日军攻进宜昌后,汉奸们正在开大会,甚至还挂上了日本人的膏药旗子,这些汉奸男男女女都有,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和人民,照片中的膏药旗旁边还有一个长的奇形怪状请的旗子。

汉奸们正在敲锣打鼓的迎接日本鬼子进城,尤其是照片中那个穿着长衫带着圆框眼镜的中年男人,一看就是抗日剧里面标配的汉奸形象。

同样是汉奸和日本人的合影,穿的人模狗样的汉奸像儿子一样站在日本鬼子的身边,他们的身后甚至还有一块“爱民”的牌匾,真是讽刺无比。

长江边上,拖运者货物的纤夫,纤夫这种职业活跃在三峡长江的码头,在抗日期间,它们为国家重要的军工产业转移做出卓越的贡献。

著名的宜昌大撤退事件,这次事件被大家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事件,整个撤退行动悲壮又动人。

武汉失守后,宜昌成为了滞留人员和物资的唯一转运站,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领导下,经过40个日日夜夜的抢运,滞留在宜昌的人员全部脱离了险境,积压的器材抢运出了三分之二。

宜昌大撤退的图景,当时在撤退的难民中,还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大作家,他就是叶圣陶,在这场艰难的撤退中,他也心生感慨地写下了很多作品来纪念。

总之,在抗战中,宜昌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张自忠将军就在宜城南瓜店与日军血战,壮烈殉国,他的灵柩在宜昌东山草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沿途自发送灵的群众多达10万余人。

抗战胜利后,宜昌这座古城在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虽然战争给宜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宜昌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重建了家园,恢复了生产,如今,宜昌已经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抗战时期的湖北宜昌,是一段充满血与火、泪与笑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这段历史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 阅读:40

万物知识局

简介: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