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调理肉”变成“侵权肉”

冯海宁 2023-04-22 17:28:01

“调理肉”最近频频引发关注。就在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关于“调理肉”的消费提示。其中提到,调理牛羊肉和纯牛羊肉的产品工艺不同,配料也不同,消费者应注意辨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无论是网售还是线下,仍有一些调理肉产品存在概念混淆、货不对板等问题,容易误导消费者。

如今餐桌上几乎少不了牛羊肉,但究竟是“调理肉”还是纯牛羊肉,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分清。聪明、细致的消费者购买时会仔细分辨、认真查看配料表,就能明明白白吃肉,而粗心、不懂的消费者可能把“调理肉”当成纯牛羊肉购买食用,但这两种名称相近的肉食质量有天壤之别。

纯牛羊肉,顾名思义是百分之百的牛肉或羊肉,没有参杂其它肉类;而“调理肉”中的牛肉或羊肉比例较低,因为参杂了鸡肉、鸭肉等廉价肉。一些“调理肉”与纯牛羊肉售价相差较大,可从价格上进行甄别,但有的“调理肉”与纯牛羊肉价格相差不大,如某些调理牛排与原切牛排。

当羊肉串、牛羊肉卷、牛排羊排、牛肉丸等食品中,均存在“调理肉”,这意味着不少消费者可能被产品名称混淆、误导,本来想买纯牛羊肉,最后买的是“调理肉”,那么消费者合法权益就会受侵害。而名称模糊、配料标注不明显的“调理肉”,从某种程度而言,属于“侵权肉”。

比如某些网店售卖的“羊肉风味串”,实际为“羊肉+鸭肉”,但标题中根本看不到鸭肉的字眼,而“调理”二字也会被刻意写在后边。再如,某些超市销售的“整切眼肉牛排”“黑金牛”“儿童牛排”,名字上难辨别是否纯牛肉产品,只能从不显眼的配料表中看出全都是调理牛排。

由此看出,线上线下销售的不少“调理肉”,以花式操作冒充纯牛羊肉销售。首先,涉嫌侵害消费者多种权益。如:刻意隐瞒调理成分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误导消费者购买,损害选择权;由于商家通过隐瞒、混淆“调理肉”获取利益,而消费者在交易中是吃亏的,损害了公平交易权。

其次,涉嫌不正当竞争,损害其他商家权益。某些“调理肉”以多种方式冒充纯牛羊肉且低价销售,违反了相关法律中公平、诚信等原则,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影响规范经营商家的产品销量和权益。经营规范的商家,可联合起来对不规范的“调理肉”说“不”,以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中,既然制度、标准允许“调理肉”存在,需求端部分消费者也接受“调理肉”,“调理肉”存在就有合理性,也丰富了肉食供给。但是“调理肉”不能变成“侵权肉”。而要防止消费者和其他商家被侵权,既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理性消费,也需要有关方面规范“调理肉”。

既要规范“调理肉”名称、标注,也要规范其广告宣传。比如,涉及“调理肉”的相关产品,都应该在名称中或显要位置标明“调理肉”。或者针对“调理肉”出台统一标志,让商家印制在产品包装显著位置。既要将“调理肉”科学归类,也要反思相关标准是否太宽松,进而完善。

在各方高度重视消费及消费权益的情况下,明明白白消费早已成为共识。民以食为天,食品领域更该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反观某些生产、经营“调理肉”的商家,偏偏刻意混淆“调理肉”与纯牛羊肉,目的是以成本较低的“调理肉”冒充纯牛羊肉获取更高利润。对此,决不能姑息。

0 阅读:0
冯海宁

冯海宁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