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春日远望,吟诵了一首七律,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3-30 12:30:33

晴朗的春日,都市的繁华如同织锦一样铺展。郊野中杨柳依依,嫩绿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公园里繁花似锦,争奇斗艳,浓郁的花香在空气中弥漫,引得蜂飞蝶舞。枝头上也不断传来黄莺欢快的啼鸣,此起彼伏,奏响了一曲春的乐章。

如此美好春景,北宋一位诗人却无心欣赏,他独自凝目远眺,内心充满忧愁,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是如影随形。当人们都在为名利奔波时,才子却向往宁静的湖山,并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下面就让一同走进他的诗篇,探寻其复杂心境。

辇下春望

北宋 · 寇准

独向东门凝目望,园林无处不啼莺。

乡心已似杨花乱,归路那堪野草生。

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

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

寇准是北宋著名诗人,他自幼聪慧,19岁进士及第,早年曾在地方任职,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作为宰相诗人,寇准一生宦海沉浮,可谓阅历丰富,感悟深刻。

这首诗写于寇准年轻时,当时他虽然只有28岁,作品中却流露出对人生和现实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归隐林泉的一种向往,读之令人咀嚼不断。辇下,即指京城。

译文:独自在京城的东门凝神远望,园林里处处都能听到黄莺的啼鸣。不断涌起的思乡之情,如同纷飞的杨花一样烦乱,归途中更不忍看见野草丛生的荒芜景象。

京城的大路上,大家都争相前往繁盛之地。红尘中的人们,谁愿接受不被世俗看重的名声?近来我很羡慕江边的老翁,他长期在湖山之中悠然地听着波涛声。

首联以“独望”起笔,点明春望视角,暗含思乡心情。“东门”是指汴京的东面城门,诗人纵然身处繁华帝都,此地却并无容身之所,于是便感觉心无所属。园林莺啼代表春色绚烂、繁华喧闹的景象,此处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渲染出一派沉郁氛围。

寇准才学兼备,志向远大,当时正值北宋内外交困之际,诗人非常希望为国效力,可惜一时间难遇伯乐,只能暂时沉沦下僚。诗人因此便徘徊不定,不知是应该继续隐忍,还是退隐林泉。

颔联承接首句中的“望”字,由实入虚地展现视线中的景物。诗人以杨花纷飞,比喻乡愁缭乱,也暗合游宦之身的飘零之感:然后又以野草蔓延阻碍归途,隐喻坎坷的仕途中羁绊丛生。

漫天飞舞的杨花,正如才子内心纷乱如麻的乡愁,也暗指作者在茫茫尘世中辗转奔波,不知何处才是归宿。野草也如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让人举步维艰。在这无尽的阻碍中,作者何时还乡也变得遥遥无期。

颈联抒写感慨,“紫陌”的本意是京城大道,此处代指博取功名的场所,乃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一心奔赴的地方。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们怀揣壮志豪情,穿梭于权贵府邸与科举考场之间,满心都是对功名利禄的热切渴望。

“红尘”则是世俗名利的代名词,涵盖了世间一切繁华与欲望。世人皆被功名利禄吸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谁又愿意放弃切身利益,而去接受徒有其表的“闲名”。作者以此展现出世人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显示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浮躁心境。

“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结尾直抒胸臆,渔父形象出自楚辞,象征超然物外的隐逸精神;波涛声的浑厚激荡,与前文莺啼的婉转流丽,形成听觉对比,暗示诗人内心对雄阔境界的向往。

才子春日远望,吟诵了一首七律,全诗情感脉络清晰。作者从望春、思归,再到厌俗、羡隐,展现出一位初涉仕途的青年才俊之内心纠结。他渴望报效社稷,又不想随波逐流,于是便在仕与隐之间踟蹰。全文构思精妙,表达委婉体现出儒家用行舍藏的智慧。

0 阅读:0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