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30年代,任弼时从绝密交通线到达赣南地区工作。在1932年的宁都会议上,任弼时和项英二人批评了毛主席的军事方针,甚至还给他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
在会议当中他们甚至打算撤销毛主席在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将他调离前方专门去做政府工作。面对这一情况,王稼祥同志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表示反对。
他认为毛主席的思想主张符合目前我党发展的情况,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确实有效。
在后来毛主席的军权被解除后,王稼祥同志不仅没有疏远他,反而同他更为亲近,两人为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那么宁都会议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局势?王稼祥后续又是怎样支持毛主席的?
被诬陷的“机会主义者”
1932年6月17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于福建召开了有关“右倾机会主义”的会议。在会议当中,中央局领导要求我党必须积极配合其他苏区的红军。
但因为该项会议的主题并未贴合我国实际情况,所以无论是周总理还是王稼祥同志,内心里对中央局都有些不满情绪。
7月21日他们还专门就此事写信,说明中国红军武器装备落后的实际情况,希望中共苏区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当时我国红一方面军总部的总政治委员这一职位并未确定人选,周总理为此特地致电中央局,要求让毛主席担任此重要职位。不得不说,拥有了这一位置后,毛主席做事确实比以前方便得多。
8月中下旬,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对国民党进行“反围剿”战争。不仅在短时间内攻下了包括乐安、宜黄、南丰在内的三座县城外,还将敌军一个师的士兵尽数歼灭。
在南丰县城被收入囊中后,毛主席本来打算继续攻打南城,但很快他就得知情报,了解到国民党为断掉我军成功的步伐,竟然在这一小县城就部署了三个师的兵力。
若要攻下此城,势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所以他就放弃了立即攻打的想法,准备等待契机。就因为此事,毛主席同中央局产生了分歧,并为之后的诸多事件埋下了伏笔。
9月份时,夏曦忠指挥湘鄂西地区红军进行反围剿失败,张国焘指挥红四方面军往武汉方向进攻,却因为轻视敌军能力,而受到三方夹击。
在两方面都失利应该保存实力的情况下,中央局却要求毛主席立刻带队红一方面军前往两地进行配合。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二人都不认可。
他们认为与其固定在某一地区同敌人作战,倒不如采用运动战消耗敌军的力量,同时应当在已经获得的据点对群众进行宣传,让他们愿意加入我党,这对于党的发展而言是重要的事情。
毕竟武汉属于大城市,目前我们还并未掌握足够的力量能够在大城市的正面战场战胜在武器和人数上具有优势的敌军。其实毛主席压根就没有不夺取大城市的意思,但是毕竟抵抗了中央局的要求。
所以他们认为毛主席不适合在一线工作,便决定让他到后方工作。这就引发了党内部分同志的不满。
中央局与临时中央的对抗
当时在临时中央的周总理非常不认可中央局的判断,毕竟毛主席做总政治委员是他推荐的,他相信也认可对方对战争形势的判断。
除了他以外,还有包括王稼祥在内的党内重要人物反对,所以为了统一结论,中央局索性在江西宁都召开了一次会议。
在举手表决时,参会人员投票结果一半一半。为了能够确定结果,他们双方都给予了列席的刘伯承机会让他投票。周总理当时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刘伯承,希望他能够投出至关重要的一票。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刘伯承竟然选择在这个时候站到了中央局的那边。
其实这事也不能怪他,他并非是为了帮中央局打压毛主席,而是那时候他太过于年轻,也和毛主席不熟悉,只能选择跟着上级走。
这样对毛主席不利的结果,让周总理沉默了很久,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毛主席的思路比在座的任何一位都要清楚明了,红军需要毛主席,中国革命更需要此人。
另外一个知道这一情况的就是王稼祥同志,他生气的要命,但也起不到什么效果。支持毛主席的邓小平同志等人,当时也被要么被批评、要么被撤职。
于是周总理虽然认可了中央局将毛主席从前线转移到后方的决定,但他又要求中央局必须同意,若是时局需要,让毛主席再次返回前线。
其实中央局一开始压根不愿意,但耐不住周总理一封封信往过写。当时毛主席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并非是因为他或者他的思想有问题,而是中央局的一大半人压根不了解局势。
他们在此之前几乎从未和蒋中正手下的国民党在战场上相遇过,甚至相当一部分“轻敌”思想特别严重。他们没经验就算了,还不肯听从1927年开始就和国民党对抗的毛主席的话,所以栽个大跟头,也是必然的事情。
毛主席尽管在会议刚结束时有些低落,可很快他就振作了起来,这也是毛主席特别让人钦佩的一点,他是个十足的积极主义者,所以无论怎样的困境,都有办法让自己找到高兴地点。
他相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有一天这些反对他的人都会知道真理就在他这边。也因为如此刘伯承对毛主席有了新的看法,他也开始后悔自己的莽撞。
尤其是在我党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路途中,刘伯承同毛主席接触的越来越多,他内心的愧疚也就越来越多。
他和周总理、王稼祥同志算是毛主席蒙冤的见证者,比任何人都清楚从1927年到1935年这8年里,毛主席都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从25岁就开始的支持
在宁都会议中,周总理的反应众人都能够理解,反正他一直以来和毛主席关系都很不错。但为何王稼祥同志的反应会如此激烈,这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说起这二人的缘分要追溯到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当时25岁的王稼祥初次和38岁的毛主席见面。虽然年纪比对方小很多,但是他在党内的地位却是要高不少。
因为明白自己在作战方面存在短板,王稼祥同志特别喜欢和毛主席就战争问题进行讨论,尤其是1931年4月18日举行的扩大会议上,他很认可毛主席的各项提议,觉得的他说的鞭辟入里。
在这之后,王稼祥不仅是学习思路,更尝试着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作战当中。在1932年的宁都会议上,听着任弼时等人对毛主席的批判,王稼祥愤怒至极,他不肯同意他们让其病退的要求。
后来因为刘伯承的一票,项英等人的目的达成了。王稼祥同志不得不看着毛主席被针对,不过后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成功运用了毛主席的思路,并旗帜鲜明地反对王明等人的路线。
但不幸的是1933年4月27日在谷岗村驻守期间,他的小腹被国民党飞机打下来的弹片击中,不得已只能去瑞金养伤。在那里他与毛主席再度会面,两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形势,彼此的友谊也更加深厚。
后来多次讨论中,王稼祥都旗帜鲜明地站在毛主席这边。直到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时,王稼祥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毛主席重新出来领导红军作战。
当时所有人都看出来了,之所以他这么积极踊跃促进这场会议召开,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毛主席寻找重新出山的契机,但事实上,尽管王稼祥同志在党内地位颇高,他这样做也是很危险的。
在遵义会议上表决里,确定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王稼祥同志和周总理实际上成为了毛主席的助手,可以说毛主席能够从困境当中走出来,王稼祥同志当真有不少功劳。
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好不容易成功会师,但两方领导对下一步的发展却又有不同意见。张国焘非要选择到新疆青海等地去,以避开国民党军队。
王稼祥同志一方面在公开场合支持毛主席,表示我军就应该去川陕甘发展。另一方面他忍受病痛,花费大量时间劝说张国焘,可没想到无论他怎么说,张国焘都不听,甚至还想就此分裂。
又是王稼祥站出来,毅然帮毛主席解决张国焘带来的危机。后来因为身体问题,他去了苏联治疗,即使如此他也不曾放弃对主席的帮助。
1938年3月,任弼时到苏联开会时特地去看了王稼祥,在一番细聊后,他从对方口中全面认识了毛主席,并在苏联会议当中和对方一起表示支持毛主席作为我党核心。
革命者要走的路是孤独的,尤其是毛主席这样思想领先于同时代人的革命者。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有周总理、王稼祥同志这样的人,愿意与他一路同行、共担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