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六月的一个中午,皇太极正好在凤凰楼上午睡。睡梦当中梦到自己跟哲哲皇后一起离开了内院,然后朝着城东的方向走去。走了一会,皇太极便看到了一座宫殿,皇太极便走了进去,在宫殿里见到了二哥代善还有代善的第三个儿子萨哈廉。
皇太极心里很高兴,便赶紧拉着二哥跟侄儿一起走进殿里,三人有说有笑的,聊得很是开心。但是聊着聊着皇太极突然想起来,侄儿萨哈廉不是已经去世了吗?我怎么还能在这里遇到他呢?
带着满心的疑惑,皇太极便想要赶紧回去,弄清楚发生了什么?
正当皇太极正要抬腿走人的时候,萨哈廉突然在背后喊:“皇上您慢些走,臣有一事相求,皇上请您赏赐臣一头牛吧!”
萨哈廉的话刚说完,皇太极便醒了。
紧接着皇太极便将内院大臣希福、刚林等人召到殿内,将自己刚刚所做的梦说给他们听,让希福等人帮已经去世的侄儿萨哈廉了却心愿。
皇太极虽然建立了大清,登基称帝,但实际上不管是制度还是典章都很不完善,凡事只能参照《大明会典》来。希福等人便前去翻阅《大明会典》,亲王病逝时有什么样的祭祀标准。
结果查阅额结果是:若是亲王去世,初次祭奠需要准备一头牛。
皇太极得知后,即刻下旨赏赐牛来祭奠萨哈廉。
不过皇太极做了件比赏赐牛更实际的事情:将萨哈廉在活着的时候,最看重的儿子勒克德浑封为顺承郡王,爵位世袭罔替。顺承郡王是满清初期八位铁帽子王之一,在大清传了10代。
萨哈廉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得皇太极如此重视呢?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英年早逝的和硕颖亲王萨哈廉,在满清初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何会说,对于皇太极而言虽是侄儿却胜似亲子呢?
出身高贵萨哈廉的父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而皇太极是清太祖的皇八子。代善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的发妻哈哈纳扎青佟佳氏,而皇太极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第三位大妃孟古姐姐。
二人虽都是嫡子,但毕竟长幼有序,代善在序齿上便比皇太极更有夺嫡的优势。
代善年长皇太极9岁,自然更早有机会建功立业。确实“虎父犬子”,代善及其同母兄长褚英早早便跟随父汗上战场杀敌,并且立下不少战功。可以说代善与褚英年纪轻轻便开始“内处理朝政,外统率重兵”,成为努尔哈赤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607年,代善因大败乌拉兵而被封为“古英巴图鲁”;
1613年,跟随父汗征讨乌拉部,并且大获全胜。
其实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对代善而言非常重要的事情:努尔哈赤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接受的汉文化影响越来越大,便想要学习汉人“立嫡立长”的制度;代善的同母兄长作为嫡长子,自然成为努尔哈赤首先要考虑立为太子的人选,虽然努尔哈赤深知儿子褚英生性暴戾,但作为自己的嫡长子,努尔哈赤还是想要给儿子一个机会。
结果褚英很快便让父汗失望了,“四大贝勒”(代善、皇太极、阿敏与皇太极)与五大臣(扈尔汉、额亦都、何和礼、费英东、安费扬古)一起状告褚英,反对褚英继续任太子之位。理由是褚英不尊重五大臣,而且跟弟弟争夺财物,甚至威胁弟弟们发誓不再分财产。
努尔哈赤权衡利弊,为了大局,只能是暂时冷落褚英。
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努尔哈赤出征不再带着褚英。
没想到褚英不仅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诅咒出征的大将,努尔哈赤得知后非常生气将其囚禁起来;两年后为了后金,不得不处死褚英。
就这样嫡长子去世后,代善成为实际上的嫡长子,再加上代善本身战功赫赫,威望极高,是最合适的皇太子人选。努尔哈赤便将代善立为新的太子,帮助自己处理朝政。
代善跟兄长褚英不同,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深得五大臣等人的支持。
但代善因为犯了两个错误,直接与大汗之位无缘:
代善与努尔哈赤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暧昧不清
代善虐待前妻李佳氏所生的儿子岳托与硕托
努尔哈赤得知后非常生气,直接废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还让代善与儿子岳托与硕托分家。代善不仅丢掉了太子之位,而且还由拥有两旗,直接减少成为一旗,因为镶红旗被分给了岳托与硕托共同掌管。
值得一提的是岳托与硕托虽然也是代善嫡福晋所生,但是代善并不喜欢发妻李佳氏,连带着也不待见岳托与硕托。而萨哈廉作为代善继福晋所生的长子,若代善能顺利继承汗位的话,萨哈廉作为代善最喜欢的一个儿子,自然是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
代善被废掉太子之位后,便降成了跟皇太极一样的地位:位列四大贝勒之一。
四位贝勒轮流处理朝政,地位同等。
换句话说:四大贝勒拥有同等争夺汗位的资格。
与此同时,萨哈廉作为后金(满清)第三代,开始崛起。
两次拥立之功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自称大汗。
1625年,萨哈廉解围科尔沁蒙古,共同抵抗蒙古察哈尔部;
1626年,萨哈廉跟随父亲一起征讨喀尔喀巴林部与扎鲁特部,因立下战功而被祖父封为贝勒,并且准许萨哈廉参与议政。
只不过这一年祖父努尔哈赤突然病逝,而且在病逝之前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至于谁来继承汗位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
皇五子莽古尔泰与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虽然也有争夺汗位的资格,但莽古尔泰生性鲁莽弑杀,几乎无人支持,阿敏是侄子并非亲子自然也有自知之明。
真正有威望、有实力争夺汗位的就是:
萨哈廉的父亲代善
皇太极
以及阿巴亥的儿子阿济格与多尔衮
不过皇太极说父汗在生前曾说过,等他百年后病逝,一定要让阿巴亥给自己殉葬。
即便是阿巴亥不相信是真的,但是为了三个孩子(阿济格最为年长,也只有21岁,并未真正建功立业),阿巴亥不得不殉葬。
就这样真正与皇太极争夺汗位的就是代善,但萨哈廉与自己的长兄岳托一番商议后,便前去找父亲代善,告诉父亲:“国不可一日无君,只有拥护德才兼备的四贝勒(皇太极)才能服众”。就这样在两个儿子的劝说下,代善终于决定主动放弃汗位,转而支持皇太极。
有了昔日太子代善的提议,其他的贝勒们便纷纷转头支持皇太极。
如此一来,皇太极便顺理成章继承汗位。
就这样萨哈廉父子三人,便身负拥立之功,是皇太极登上汗位的大功臣。
不过萨哈廉对皇太极的拥护之功并不仅限于这一次:
皇太极先后两次派人征讨察哈尔林丹汗,林丹汗大败,退掉青海蛰伏,以待来日。但人有旦夕祸福,林丹汗因为得天花而病逝。林丹汗病逝后察哈尔部分崩离析,大多被皇太极招降。
林丹汗的嫡子额哲与生母苏泰太后,将“天命所归”的制诰之宝进献给了皇太极。
得到制诰之宝的皇太极心中开始不安,便不再只满足于当一位大汗,而是直接称帝。
但是皇太极即便是有这样的心思也不好直接说出来,诸位贝勒以及大臣便主动劝说皇太极称帝。但是皇太极还是以“大业未成”给拒绝了,如此受尊号必定会得到上天惩罚的。
即便是诸位贝勒多次进言,皇太极还没有允准。
萨哈廉不愧是皇太极身边最信任的侄子,非常了解皇太极的想法,便主动找到内大臣希福(索尼的伯父,三大学士之一)、刚林(大学士)等人上奏皇太极:
大汗若是不受尊号,臣等便日夜惶恐,思来想去找原因,过失都在臣等的身上,是臣等没有修身养性不够,没能尽心为大汗效忠,以至于大汗拒绝称帝,比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这样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所以,臣等再次立誓,一定会恪尽为臣之道,竭尽所能辅佐大汗,请大汗接受上天赐予的尊号。
皇太极看到希福等人的奏折后,大加称赞萨哈廉:“果然还是萨哈廉懂我”,为此皇太极在心里非常感激这个懂事的侄儿。
在萨哈廉的主持下,以代善为首的诸位贝勒们都立誓,表示自己会竭尽所能、真心拥护皇太极称帝。
如此一来,皇太极称帝的条件成熟。
可以说,不管是皇太极登大汗之位,还是登基称帝、建立大清,萨哈廉都是大功臣。
不过萨哈廉的功劳不仅限于此,能让太宗皇帝视若亲子,除了忠心耿耿外,其过人之处:
战功赫赫
帮太宗出谋划策
对皇太极直言不讳进言
皇太极的智囊、知己天命朝(努尔哈赤)末年萨哈廉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天聪朝(皇太极年号)萨哈廉才开始真正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与能力:
1627年,萨哈廉同十叔德格类一起在大凌河之战、锦州之战中大败明军;
两年后,萨哈廉跟随皇太极一起直接攻克了遵化,直逼北京城。
1630年,萨哈廉攻破太平,并且奉命驻守。
1633年,同叔叔阿巴泰一起攻打山海关;
1634年,跟随皇太极一起征讨胜诸;
1635年,萨哈廉跟随叔叔多尔衮一起征服林丹汗嫡子额哲。
可以说从皇太极登上大汗之位,一直到皇太极称帝,萨哈廉一直都活跃在战场上,立下不少战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萨哈廉不仅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还是一位深谙朝政的能手:
1631年三月,皇太极曾下令诸位贝勒议论国政流弊,萨哈廉的意见一针见血,与皇太极的想法不谋而合。萨哈廉指出:作为一国之君若能分得清什么是邪正,那么臣子们便能崇尚名节,并且尽自己所能报销朝廷。
另外萨哈廉还直言不讳告知皇太极当下用人的弊端在哪儿:
朝中所设立的八大臣中有不熟悉朝政事务的,也有只知道根据大汗旨意办事的,希望大汗能够识人用人。
七月,皇太极正式在朝政设立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以及刑部,萨哈廉虽然是后辈,但皇太极对其极其信任,让其管理六部中的礼部。
制定后金所有的典章制度,以及所有的外交事宜。萨哈廉确实也没有辜负皇太极对他的信任,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大汗交给他的任务,而且还利用自己通晓满汉两种语言的优势,亲自前往蒙古各个部落,将后金的法律礼仪等事情告知,而且还处理朝中汉官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此能文能武的侄儿,皇太极又怎么会不喜欢呢?
在萨哈廉短暂的一生中,曾先后三次上书皇太极,而且次次眼光独到、一针见血:
第一次,萨哈廉直接提出:满洲贵族中有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实际上是无能之辈,所以要“以德才用人,做到人尽其才”;另外满洲八旗的旗主手握大权,实际上是跟君权是相互矛盾的,旗主手里的权力越大,越会威胁到皇权。
第二次,面对后金的三大敌人:蒙古察哈尔、朝鲜、大明,后金应当先对谁下手呢?
萨哈廉的意见是:对待朝鲜应当宽容,直接拒绝察哈尔,一心一意征讨大明、;根据自己的策略,萨哈廉还专门制定了具体的措施,皇太极对此非常满意。
第三次,便是萨哈廉想尽办法让皇太极称帝一事。
萨哈廉上书的次数不多,不过次次都涉及到后金的前途命运。不仅涉及到军事,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方面的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假如代善真的登上汗位,萨哈廉继任新大汗之位的话,或许大清又多了一位千古名君。
若萨哈廉是皇太极亲子的话,或许就没有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争夺皇位之事了;更没有福临年仅6岁称帝一事。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萨哈廉忠心直言进谏,而成为皇太极身边难得的知己。
天妒英才,萨哈廉英年早逝,太宗亲自主持葬礼只可惜皇太极称帝时,萨哈廉已经重病在床,一开始皇太极派了大学士希福去探望萨哈廉,并让希福给萨哈廉带去了话:
“在这么多的子侄中,只有你提出的治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启发我、激励我做一些我想不到、办不到的事情,真的是全靠你;你赶紧好起来,我还要对你委以重任。”
皇太极的话让萨哈廉很感动,让希福转告皇上:“有皇上的关心,我也希望自己能活下去;党争若我先去的话,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只是皇上刚刚登基,而我却因病躺在床上无能为力,真的是恨自己啊!”
皇太极得知萨哈廉的话,很是悲痛地说道:“一个国家不能只靠坚甲利兵来治理,一旦统一,还是要懂得治国的人才才可以,但若是人才死了,我该怎么办呢?”
之后皇太极多次去探望病重的萨哈廉,看到萨哈廉日渐消瘦,皇太极心疼的落泪。
但即便皇太极再不舍,萨哈廉还是去了,年仅31岁而已,当真是天妒英才。
萨哈廉去世后,皇太极走到他的遗体前面,失声痛哭了四次,就像是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一样悲痛;不仅如此皇太极还亲自主持萨哈廉的葬礼,在葬礼上大赞萨哈廉聪敏、深明大义、一心为大清。
出于对萨哈廉的追念,皇太极将其追封为和硕颖亲王。
在萨哈廉去世后不久,皇太极做了一个梦,便有了开头的一幕。能够让皇太极“魂牵梦绕”,或许只有萨哈廉这一位侄儿吧。
结语其实按照萨哈廉的贡献,是够资格被封为铁帽子王的,但是因为萨哈廉去世的太早,还没来得及等到皇太极册封世袭罔替的爵位。虽然在萨哈廉死后,皇太极将其追封为颖亲王,但并非是铁帽子王。
当然皇太极并没有忘记那个曾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侄儿,将铁帽子王的爵位给了萨哈廉最为看重的儿子勒克德浑,将勒克德浑册封为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顺承郡王。
可以说,皇太极对萨哈廉的今后超过了其他的一切子侄,即便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都不见得比萨哈廉得宠。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是皇太极加强汗权、皇权的一种措施。
皇太极登上汗位后,与自己同辈的兄弟们大多已经掌握后金的部分实权,成为各旗的旗主贝勒,其中也包括皇太极昔日争夺汗位的兄弟们,比如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等人。
这些兄弟们的存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汗权,皇太极想要加强汗权就需要除掉这些手握重兵与实权的贝勒。想要做到这些,皇太极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那么年幼一些的弟弟们,子侄们便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皇太极对待自己的子侄们很是宽厚,格外的关心。而萨哈廉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不过虽然只是其中之一,但皇太极对萨哈廉的感情与重视确实不同于其他人。
当然萨哈廉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忠心耿耿,为皇太极出谋划策的心思。
只可惜文武双全的萨哈廉年仅31岁便病逝了,皇太极刚刚登基称帝之时,着实遗憾。